• 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 Jung-Ki Park 机械工业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 Jung-Ki Park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手会有少量涂画,整体不影响再次阅读使用!套装不一定齐全,请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

19.7 2.2折 88 八五品

库存10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Jung-Ki Park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9353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9787111469353

上书时间2024-04-05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
定价:88.00元
作者:Jung-Ki Park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111469353
字数:393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点击查看:
内容提要
锂二次电池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本书共分6章,章简述了电池发展历史,介绍了锂二次电池及其发展。第2章介绍了电池化学的基础。第3章以较大篇幅全面介绍了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然后对锂二次电池中的界面反应与特性进行了重点介绍。第4章对电池研究中的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进行了介绍。第5章详述了电池的设计与制造。第6章概述了电池性能评估及其应用。本书的大量内容反映了锂二次电池的研究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易于读者理解。各章节之间力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上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书适合从事材料、化学、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目录
贡献者列表译者序前言章引言1.1电池的历史1.2电池技术的发展1.3锂二次电池的概述1.4锂二次电池的未来参考文献第2章电池化学的基础2.1电池的组成2.1.1电化学单元和电池2.1.2电池组件和电极2.1.3全电池和半电池2.1.4电化学反应和电势2.2电池电压和电流2.2.1电压2.2.2电流2.2.3极化2.3电池特性2.3.1容量2.3.2能量密度2.3.3功率2.3.4循环寿命2.3.5放电曲线第3章锂二次电池材料3.1正极材料3.1.1正极材料的发展史3.1.2正极材料的概述3.1.2.1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3.1.2.2放电电压曲线3.1.2.3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3.1.2.4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3.1.3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质3.1.3.1层状化合物3.1.3.2尖晶石化合物3.1.3.3橄榄石型化合物3.1.3.4钒的化合物3.1.4通过表面修饰改善性能3.1.4.1层状结构化合物3.1.4.2尖晶石化合物3.1.4.3橄榄石型化合物3.1.5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3.1.5.1电池安全的基本理论3.1.5.2电池安全与正极材料3.1.5.3正极的热稳定性3.1.6正极材料物理性质的预测与正极材料设计3.1.6.1第一性原理计算的介绍3.1.6.2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测和考察电极的物理性质参考文献3.2负极材料3.2.1负极材料的发展史3.2.2负极材料的概述3.2.3负极材料的类型与电化学特性3.2.3.1金属锂3.2.3.2碳材料3.2.3.3非碳材料3.2.4小结参考文献3.3电解液3.3.1液体电解液3.3.1.1液体电解液的要求3.3.1.2液体电解液的组成3.3.1.3液态电解液的性质3.3.1.4离子液体3.3.1.5电解液添加剂3.3.1.6电解液热稳定性的改善3.3.1.7液体电解液的发展趋势3.3.2聚合物电解质3.3.2.1聚合物电解质的类型3.3.2.2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3.3.2.3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3.3.2.4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趋势3.3.3隔膜3.3.3.1隔膜的功能3.3.3.2隔膜的基本性质3.3.3.3隔膜对电池装配的影响3.3.3.4隔膜的抗氧化性3.3.3.5隔膜的热稳定性3.3.3.6隔膜材料的发展3.3.3.7隔膜的制造工序3.3.3.8隔膜的前景3.3.4粘结剂、导电剂与集流体3.3.4.1粘结剂3.3.4.2导电剂3.3.4.3集流体参考文献3.4界面反应与特征3.4.1非水电解液的电化学分解3.4.2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3.4.3负极电解液的界面反应3.4.3.1锂金属电解液的界面反应3.4.3.2石墨(碳材料)的界面反应3.4.3.3SEI膜的厚度3.4.3.4添加剂的影响3.4.3.5非碳负极与电解液间的界面反应3.4.4正极电解液的界面反应3.4.4.1氧化物正极的本征表面层3.4.4.2氧化物正极的SEI膜3.4.4.3氧化物正极的界面反应3.4.4.4磷酸盐正极的界面反应3.4.5集流体电解液的界面反应3.4.5.1铝的本征层3.4.5.2铝的腐蚀3.4.5.3铝表面钝化层的形成参考文献第4章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4.1电化学分析4.1.1开路电压4.1.2线性扫描伏安法4.1.3循环伏安法4.1.4恒电流法4.1.4.1电压截止控制法4.1.4.2恒容截止控制法4.1.5恒压法4.1.5.1恒压充电4.1.5.2电势阶跃测试4.1.6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法4.1.6.1恒电流间歇滴定法4.1.6.2恒电位间歇滴定法4.1.7交流阻抗分析4.1.7.1原理4.1.7.2等效电路模型4.1.7.3电极特征分析的应用4.1.7.4应用分析(1):Al/LiCoO2/电解液/碳/Cu电池4.1.7.5应用分析(2):Al/LiCoO2/电解液/MCMB/Cu电池4.1.7.6相对介电常数4.1.7.7离子电导率4.1.7.8扩散系数4.1.8EQCM分析参考文献4.2材料性能分析4.2.1X射线衍射分析4.2.1.1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4.2.1.2Rietveld精修4.2.1.3原位XRD4.2.2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4.2.2.1红外光谱4.2.2.2拉曼光谱4.2.3固态核磁共振光谱4.2.4X射线光电子能谱4.2.5X射线吸收光谱4.2.5.1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4.2.5.2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4.2.6透射电镜4.2.7扫描电镜4.2.8原子力显微镜4.2.9热分析4.2.10气相色谱质谱4.2.1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4.2.12比表面积测试参考文献第5章电池设计和制造5.1电池设计5.1.1电池容量5.1.2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压的设计5.1.3正极/负极容量比的设计5.1.4电池设计的实际应用5.2电池制造工序5.2.1电极制造工艺5.2.1.1电极浆料的制备5.2.1.2电极涂覆5.2.1.3辊压工序5.2.1.4分切工序5.2.1.5真空干燥工序5.2.2装配工序5.2.2.1卷绕工序5.2.2.2卷芯入壳/正极极耳焊接/辊槽工序5.2.2.3注液工序5.2.2.4正极极耳焊接/封口/X射线检测/清洗工序5.2.3化成工序5.2.3.1化成工序的目的5.2.3.2步骤与功能参考文献第6章电池性能评估6.1电池充放电曲线6.1.1充放电曲线的重要性6.1.2充放电曲线的调整6.1.3过充曲线与充放电曲线6.2电池的循环寿命6.2.1循环寿命的重要性6.2.2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因素6.3电池容量6.3.1概述6.3.2电池容量6.3.3电池容量的测试6.4倍率放电下的放电特性6.5温度特性6.5.1低温特性6.5.2高温特性6.6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质量能量密度与体积功率密度)6.6.1能量密度6.6.2功率密度6.7应用6.7.1移动设备的应用6.7.2交通设备的应用6.7.3其他应用
作者介绍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