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医罅刍言卷之一,一本,蜀南江安黄中美著,名流朱青长等人作序

10000 一品

仅1件

四川泸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不详

出版人不详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四部分类子部>医家

尺寸24.8 × 15.2 cm

册数1册

货号g1

上书时间2024-12-2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一品
买来就这样,原汁原味
有些许虫蛀
装订线断开了
完整不缺页
序言和目录:编号1-16筒子页
内容:1-36筒子页
商品描述
个人观点:
本人认为,此书就只有一卷。书中标注卷之一,在民国时期私人出版物中,只此一卷,也用这样的标注,卷之一就是代表全卷

自序
民国六年岁在丁已阴历正月下浣日江夏芸谱氏自叙于江安城内桂香街之砭俗斋

民国十年二月下浣姻世弟陈天赐拜撰

民国十二年朱青长序于泸之杓江楼

民国十二年八月中浣姻世弟长宁余泗贤谨识
医罅刍言纪实
民国十二年九月中浣受业方家模宇平氏识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旧历正月十日受业姻愚侄梁启江谨识

民国十二年十月上浣不肖大椿大榕沐手敬序于蟹石山房

引用百度:
医罅刍言
医罅刍言 : 书目见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江安县志》内。秉承家学,以《伤寒》、《金匮》为本,兼采后世名医之论,以平日间与同道讨论之资料为基础,不分门、不别类、不列方。未见刊行。

摘自《夕佳山庄园 隐居于江安县青山绿野中的文人大宅》
黄氏获取功名最高的是第十代黄中美。在文魁门前,有一根双斗桅杆,也叫“文星斗”,双斗桅杆有13米高,杆上有两斗,下斗比上斗大一倍,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和等级制度的佐证,也是黄中美考取清代恩科举人取得功名的荣誉象征。
黄中美于光绪乙丑年(1889年)中恩科举人,候选知县,历任江安县龙门书院山长,民国初任县议事会会长。黄中美继承先祖御医衣钵,悬壶济世。后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医术,精通岐黄。晚年撰成《医罅刍言》《斯道必由》《医案》等三部医学著作传世。
黄中美第三次修建庄园,最值得一说的是戏台,自中客厅穿过工字厅,登上七级台阶便是家庭戏台。七级台阶在清代是有规定的,必须是家族中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方能这样修建。台口左右华板上雕刻着戏剧故事《白蛇传》中的“船舟借伞”和《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人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台前立柱上有一副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欢”,构思精妙,立意深刻。台前的落地罩精致绝伦,上面雕刻的内容有历史故事,如“黄道州发兵抗清”;有戏剧故事,如“别窑从军”;有取材于唐诗的,如“寻隐者不遇”等;有民间传说,如“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有的采用谐音、象征手法表现美好意愿的传统图案,如“挂印封侯”“富贵白头”“路路通顺”等,有专家称其为“集中国民间传统木雕之精华”。戏台前的宽阔长廊和美人靠,即是观众席。过廊作为“戏台”,不拘一格,方便随意。观者坐于廊下,既可观戏亦可登台唱戏,主客同乐,颇有创意。黄中美主持第三次修建,将庄园注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学艺术元素,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庄园传承到黄氏第十一代黄秋铁,完成了庄园第四次修建,此时已是民国,黄秋铁在庄园的四周修建高耸的碉楼,以保家人的平安,财产的安全。碉楼用条石压脚,开有小窗,高大而坚固。碉楼居高临下,可以瞭望四周,并可向来犯者开枪射击,显示了宅院的威严。夕佳山庄园是一部300余年宏大叙事的家族创业史、守业史、兴盛史和衰落史,深深打下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烙印。

摘自《廊腰缦回夕佳山》
研究医学在黄家是有传承的,其中,第十代黄中美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写出了《医罅刍言》、《斯道必由》、《医案》三部著作传世。其中《医罅刍言》的自序和论文《论精白乳白血赤之源》,被收录在民国十七年版的《江安县志》第四卷中,造福一方百姓。
黄氏家族所开设的药铺,有不成文的规定,无钱者求医,一般数额小的不收费。即使遇到家中的药房配不完整的药方,黄家也会想尽办法到别的地方抓药也不会让患者花钱,所以到黄家就诊的乡邻络绎不绝,黄氏家族声名远扬。每遇灾荒之年,黄家都会开仓施粥,这也在当地赢得了民心。  

朱青长
朱青长(1861~1947) 名策勋,字笃臣,号还斋、天完、天顽。江安县城人。他幼学书经,旁及诗、古文词,偶有所作,则斐然成章。十八岁后,研读子、史及诸家学术思想,打算创立一种阐述人生哲理及国家治乱本源的学说。闭门谢客,锐心苦思,写成论文二十四篇,名曰《鸿辩》。朋辈纷纷借阅传抄,以致原稿亡失。朱青长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完善著述以成一家之言,于是外出游学,遍览祖国名山大川。他东出夔门,经汉皋(今湖北、武汉),启大梁(开封),遵太行,而燕(北京),而申(上海),而吴(苏州),而荆(江陵),而渝,而江安。烟栖雨泊,积南北之往返十年。
个人生活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留居成都,日与文人学士时唱和,集为《北来词稿》、《南行诗稿》。写成《博演》,称之为“治乱学说”。并与门人弟子,组成“东华学社”,称为东华学派,亦称治乱学派。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其继子朱山被川督胡景伊所害。朱青长痛子情切,亲赴北京告状。时王壬秋任国史馆总裁,特邀朱青长为国史馆顾问。其后,见袁氏帝制自为,愤而辞职,继续其《庄子解》、《道德经两注》等“治乱学说”的写作。
护国之役,护国军旅长朱德驻节泸州,因同僚南溪孙炳文,曾师事朱青长,向朱德力荐其才。朱德派孙炳文赴江安,恭请朱青长去泸州讲学。至泸后在“来学堂”讲学授诗。护国军自师长赵又新以下官佐,多面北听讲。朱德又集当地名流,组成“东华诗社”,相互唱和。民国11年3月,朱德为追求革命,辞职离泸。朱青长手书一联云:“硬着肩头担过去,放开心胆做些来。”贴在金花桥朱德寓所门上,并在此门前与朱德合影留念。
同年秋,川军第一混成旅长刘文辉进驻叙府(今宜宾)。委任朱青长为长宁县长,不久去职,到旅指挥部任顾问官,刘以师礼相待。其后刘文辉出任二十四军军长及四川省主席期间,将成都小关庙街富德里韵庐赠给朱青长作为住宅,聘任他作三军联合办事处顾问。并出资印行朱的《东华学派全书》。
朱青长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开始构思写作,至民国10年(1921年)完稿,写成的《东华学派全书》,民国14年(1925年)后,由刘文辉出资石印出版。计有《博演》、《天授录》、《新世界救亡书》、《东华白话》、《厌兵符》、《同文大典》、《道德经两注》(文言注,亦称《来学堂老子读本》。(白话注,亦称《全球太平世教科书》。)、《庄子解》等9种,60余万字。朱为人孤高自赏,不随流俗,往往出语惊人。其书法硬似枯藤,摇曳生姿,而又遒劲刚健,自成一体。
民国16年(1927年),在成都高等师范中文系讲授《宋词》。以后居住成都,讲学著书,除《东华学派全书》外,其著述尚有《易大义五十问》、《易经图解》、《还斋诗》、《还斋杂述》等多种。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来重庆,令四川省政府举荐文学耆宿。省府列报向楚、林山腴、朱青长等十多人以应。教育部长陈立夫曾拟聘朱青长为部聘教授,辞不就聘。
民国36年(1947年),朱青长在成都韵庐病逝,终年86岁。《大公报》以《文坛怪杰朱青长先生千古》为题,发布新闻。其弟子川大教授陈文光,发起追悼,为其治丧。川大文学院教授向楚、女弟子黄稚荃等人挽诗哀悼。葬于成都西郊。

杓江楼
摘自《登杓江楼感事》
诗句:
风云漂落万年枝,苦向黄泉哭可儿。龙沼管弦天上曲,霓旌烟露月边词。
晨华夕瘁哀荣木,暮种朝繁爱兔丝。我自不堪今更老,辟嚣终日下重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买来就这样,原汁原味
有些许虫蛀
装订线断开了
完整不缺页
序言和目录:编号1-16筒子页
内容:1-36筒子页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