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899年英文《中国乡村生活》【明恩溥名著】---- 一个异域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珍贵晚清民风民俗古迹照片 书顶刷黄 Village Life In China

本店商品均为现货,图片为实物拍摄,请放心选购!

800 九品

仅1件

重庆南岸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明恩溥 / Arthur H. Smith

出版社Fleming H. Revell 纽约

出版时间1899

装帧精装

页数360页

货号4370

上书时间2024-06-01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尺寸14.6*21.2厘米,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他在鲁西北传教30年,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最为中国文人熟悉的是《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4年)、《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1899年)、《中国的崛起》(The Uplift of China,1907年),这3本书译为多种文字,流传于世。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美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恩溥的明智和远见愈加令人信服。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1906年,当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了实施这一计划所能具备的历史意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改名为清华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后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   明恩溥的建议不仅仅落实于教育方面,如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的建立,还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今,在中国教育界和医学界,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仍是公认的佼佼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走进它们的大门时,很多人不会想到,明恩溥——这个多少令中国人有些陌生的名字曾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内容简介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作者皆系一百年前在中国居留并深谙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他们以外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打量、考察着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纪录下他们的观感和惊奇。每本书都保留了大量老照片,这使我们可以更直观和清晰地回眸清末民初那一段充满创伤的岁月…… 目录前方 一、中国乡村 二、乡村结构 三、乡村名称 四、乡村道路 五、乡村渡口 六、乡村水井 七、乡村商店 八、乡村戏剧 九、乡村学堂和游方书生 十、中国科举制度及教育改革 十一、乡村庙宇和宗教团体 十二、宗教仪式的协作 十三、市场及集会的协作 十四、协作的贷款团体 十五、看护农作物的团体 十六、乡村和城市的求雨 十七、乡村狩猎 十八、乡村婚礼和葬礼 十九、乡村新年 二十、乡村地痞二十一、乡村头面人物二十二、乡村男孩和成年男子二十三、乡村女孩和成年妇女二十四、乡村生活的单调和贫乏二十五、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二十六、家庭的不稳定性二十七、基督教能为中国做些什么?作为长期耳濡目染着中国文化的美籍人士,他用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编织了一幅中国乡村的全貌图。他既谈到了乡村的商店、道路、学堂等实体性的物质,也涉及了乡村的结构、科举制度、宗教仪式、家庭稳定性等深层次的架构,语言朴实无华,却用很多笔墨记录了国人极易忽略的角落。对于中国农村这个包罗万象的载体,明恩溥有着清醒的宏观把握,“无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居住了多久,总是有许多事情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而这些事情又被认为是每个人凭直觉已经知道的”。不过他依然在试图做着努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文中时常出现“笔者的一个朋友”、“可以用几年前发生的一个事件加以说明”等话语,借以佐证他的观点。虽然这些文章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考证,但是他的观察却细致入微,一个家庭的坛子、农作工具、纺纱机、转轮、篮子、凳子等零散物品的摆放,这些农民自己随手不规则的设置在明恩溥的眼里便成了反驳“物有所置,各得其所”的例证。当然,再精细的分析在镶着西方价值观的目光里也显出先天的缺陷。明恩溥认为汉语中根本就没有“美感”这个词,乡民们就更感受不到,并且用了专门的一章来写乡村的单调与贫乏他对教学方法也颇为不理解,读书人的大声朗读在他看来像是一个“疯人院”。虽然这种方式的确存在着问题,但是沿续了几千年的教育方式也培育出了大量的人才,不像明恩溥所说的一无是处。而年龄与辈分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也让他感到“荒谬”,实际上这种现象遍布全国,习以为常。乡村是人类精神史上难以割舍的一个情节。如果想要理解中国的乡村,就必须打开它的门,自己走进去感染它的气息,同时又要不时跳出来,作理性的分析。明恩溥“可以模仿中国人,将一个湿手指放在纸窗户上,使得纸窗户留下一个小洞”。从角落里不动声色地观望,感悟到的会是隐藏在深处的本质。本书初版于1899年,一个多世纪的时光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证明了这个异域人所走乡村之路的价值。直面中国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系。
••••••每位藏者的品相标准会略有不同,卖家的品相标准供参考,请多看看图。开本大小仅是个参考,如有任何疑问请在拍前询问请拍友尊重双方的劳动,谨慎下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