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

45 2.7折 168 八五品

仅1件

重庆沙坪坝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启复、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0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O1-4

上书时间2025-01-06

淘书院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启复、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编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0
  • 版次 1
  • ISBN 9787111399704
  • 定价 16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页数 846页
  • 字数 99999千字
【内容简介】
这部历史长卷全方位扫描了半个世纪来中华民族气动工业诞生、成长、壮大、发展的轨迹和演进规律,以“写实、开放、包容、奋进”之胸怀叙史、论事,记述了中国气动工业在历史长河中每个重大变化、重大事件、重大发展的史实和史料。本书内容和形式具有传统写史内涵和技术手册的特点。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共分12章,第1章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历程,第2章中国气动元件产品技术的发展,第3章中国气动元件制造技术的发展,第4章中国气动工业标准化事业的发展,第5章中国气动元件测试技术的发展,第6章中国气动工业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第7章中国气动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第8章中国气动工业人才培养与教育,第9章中国气动技术科学研究的发展,第10章外资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第11章协会与学会工作,第12章追忆(15位从事气动工业的老同志亲笔抒写属于他们的从事气动事业的永久记忆)。
《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史》可供气动行业管理、研发、设计、制造、供销人员阅读,也可供机械行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校相关师生参考。
【目录】
序言
前言
读史可以明智——史卷卷首语
第1章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历程
1.1中国古代对压缩空气的早期应用与气动设备
1.2中国气动工业创建阶段(1960~1980年)
1.2.1气动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应用
1.2.2“二汽”建设,推动我国创建气动工业
1.2.3扩展完善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
1.2.3.1一机部召开全国气动座谈会,确定归口单位,组建联合设计组
1.2.3.2一机部归口管理的气动元件生产企业
1.2.3.3联合设计组自主研发的气动元件品种
1.2.3.4重视质量,制订产品标准
1.2.4简介一机部归口管理的12家企业的历史变化及新企业的诞生
1.2.5阶段综述
1.3中国气动工业成长壮大阶段(1981~1995年)
1.3.1“六五”(1981~1985年)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
1.3.1.1企业全面整顿,第二批气动企业兴起,为发展打好基础
1.3.1.2建立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承担全国气动行业技术归口职能
1.3.1.3第一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研发,建立中国第二代气动元件
1.3.1.4开展质量调查,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制订
1.3.1.5开展“七五”技术引进相关准备
1.3.1.6“六五”综述
1.3.2“七五”(1986~1990年)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
1.3.2.1行业建设及其主要工作
1.3.2.2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创新开发气动产品
1.3.2.3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产品创优,企业升级”目标
1.3.2.4完善标准化机构,加快标准制修订
1.3.2.5“七五”小结
1.3.3“八五”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
1.3.3.1改革开放的深化,促使多元经济形式的气动企业蓬勃崛起
1.3.3.2加强气动行业管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1.3.3.3实施《气动工业振兴发展纲要》
1.3.3.4加快品种发展,自主创新研发中国第三代气动元件
1.3.3.5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产品可靠性考核
1.3.3.6不断完善标准体系
1.3.3.7“八五”小结
1.4中国气动工业持续发展阶段(1996~2010年)
1.4.1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1.4.2“九五”期间气动工业的发展
1.4.2.1实施“双加”工程和技术改造
1.4.2.2产品发展情况
1.4.2.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1.4.2.4气动标准的整顿复查和制修订
1.4.2.5“九五”小结
1.4.321世纪十年的发展
1.4.3.1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1.4.3.2产品的发展
1.4.3.3标准化工作
1.4.3.4协会工作
1.4.3.5管理与培训
1.4.3.6气动产品出口增长
1.4.3.7气动产品产值增长
1.4.3.8小结
1.5中国气动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1.5.1气动行业基本情况
1.5.2中国气动工业销售额的发展情况
1.5.3劳动生产率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5.4产品技术水平与应用领域
1.6代表性企业的历史演进
1.6.1广东省肇庆方大气动有限公司(原肇庆气动元件厂、广东肇庆气动元件总厂)
1.6.2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原济南气动元件厂)
1.6.3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原烟台气动元件厂)
1.6.4无锡市华通气动制造有限公司(原无锡市气动元件总厂)
1.6.5威海博胜气动液压有限公司(原威海气动元件厂)
1.6.6江都市永坚有限公司(原江都县气动元件厂)
1.6.7上海新益气动元件有限公司(上海新益气动工程有限公司)
1.6.8宁波市华益气动工程有限公司
1.6.9肇庆市志成气动有限公司
1.6.10奉化星宇电子有限公司
1.6.11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原奉化市天工气动成套厂)
1.6.12宁波佳尔灵气动机械有限公司
1.6.13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1.6.14神驰气动有限公司
1.6.15无锡市圣汉斯气动阀门执行器制造有限公司
1.6.16浙江星辰气动有限公司(原乐清市星辰气动有限公司)
1.6.17中国·恒一气动有限公司
1.6.18浙江南部气动有限公司

第2章中国气动元件产品技术的发展
2.1发展历程
2.1.1创建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67~1980年)
2.1.1.1“二汽”建设,自主研发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
2.1.1.2射流元件的兴起与淡出
2.1.1.3扩充和完善中国第一代气动元件,开发第二代方向控制阀
2.1.2成长壮大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81~1995年)
2.1.2.1第一项技术引进,学创结合研发中国第二代气动元件
2.1.2.2“六五”计划,扩充和完善第二代气动元件
2.1.2.3“七五”扩大技术引进,加快品种发展
2.1.2.4实施“八五”计划,自主创新研发,建立中国第三代气动元件
2.1.3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技术发展(1996~2010年)
2.1.4小结
2.2气源处理元件
2.2.1主管路过滤器
2.2.2空气过滤器
2.2.3除油过滤器
2.2.4水滴分离器
2.2.5空气油雾润滑器
2.2.6空气过滤减压阀
2.2.7气源处理组合元件
2.3气动控制元件
2.3.1压力控制阀
2.3.2流量控制阀
2.3.3方向控制阀
2.3.3.1单向型方向阀
2.3.3.2换向型方向阀(换向阀)
2.4气动执行元件
2.4.1普通型气缸
2.4.1.1大型气缸
2.4.1.2中型气缸
2.4.1.3小型圆形气缸
2.4.1.4微型气缸
2.4.1.5螺纹气缸
2.4.1.6薄型气缸
2.4.1.7多面安装气缸
2.4.1.8普通气缸主要技术参数
2.4.2导向型气缸
2.4.3无活塞杆型气缸
2.4.4冲击气缸
2.4.5多级气缸
2.4.6气液组合气缸
2.4.7伺服气缸
2.4.8气爪
2.4.9膜片气缸
2.4.10气动马达
2.4.10.1摆动马达
2.4.10.2气马达
2.4.11专用气缸
2.4.11.1汽车制造业专用气缸
2.4.11.2铝行业高温型气缸
2.4.11.3纺织业专用气缸
2.4.11.4吹塑机专用气缸
2.4.11.5石油修井机专用气缸
2.4.11.6特殊功能气缸
2.5真空元件
2.5.1真空发生器
2.5.2真空吸盘
2.6气动机械及气动系统与装置
2.6.1气动压力机
2.6.2粉粒物料包装机
2.6.3全自动剑杆织样机
2.6.4气动进给动力头
2.6.5气动系统装置

第3章中国气动元件制造技术的发展
3.1概述
3.2铝合金气缸管制造技术
3.2.1发展过程简介
3.2.2铝合金气缸管从型材到成品
3.2.2.1缸筒材料
3.2.2.2常用缸筒形状和技术要求
3.2.2.3生产工艺流程
3.3压力铸造技术
3.3.1带冷却块的真空压铸
3.3.2带机械真空阀的真空压铸
3.3.3冷却块、横浇道插销式真空压铸
3.3.4挤压压铸工艺
3.4压铸件的浸渗技术
3.5关键零件的机械加工技术
3.5.1换向阀的阀体
3.5.2换向阀的阀杆
3.5.3电磁阀先导头
3.5.4上海新益气动换向阀的典型结构与加工方法
3.5.5气缸活塞杆
3.6去毛刺工艺
3.6.1挤压珩磨去毛刺
3.6.2热能去毛刺
3.6.3电化学去毛刺
3.6.4铝合金阀体交叉孔去毛刺工艺
3.7表面处理技术
3.7.1普通表面处理
3.7.2硬质阳极氧化处理
3.7.2.1铝合金气缸缸筒表面硬质阳极氧化
3.7.2.2阳极氧化基本机理
3.7.2.3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方法的分类
3.7.2.4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工艺流程
3.8电磁线圈制造与绝缘封装技术
3.8.1电磁线圈制造
3.8.2电磁线圈环氧绝缘浸渍漆
3.8.3电磁线圈环氧树脂灌注封装
3.8.4电磁线圈热塑性塑料封装
3.8.5电磁线圈的热固性塑料封装
3.8.5.1概况
3.8.5.2环氧树脂压注封装工艺
3.8.6电磁线圈BMC注射封装工艺
3.8.6.1概况
3.8.6.2BMC注射成型工艺

第4章中国气动工业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4.1气动标准化事业的起始阶段(1967~1983年)
4.2气动标准化事业的发展阶段(1984~2002年)
4.2.1建立气动标准化组织及第一届气动分标委成立
4.2.2标准制修订工作
4.2.3制定产品质量分等标准
4.2.4气动标准的科研工作
4.2.5编制标准体系
4.2.6制定产品设计、工艺、工装技术标准和其他标准
4.2.7评选优秀标准项目
4.2.8阶段小结
4.2.9研究所标准化机构的调整
4.2.10第二届气动分标委成立
4.2.11制订和修订标准
4.2.12召开标准技术交流会
4.2.13标准复查
4.2.14标准清理整顿
4.2.15阶段小结
4.3气动标准化事业的提高阶段(2003~2010年)
4.3.1第三届气动分标委的成立
4.3.2第四届气动分标委的成立
4.3.3制定和修订标准
4.3.4组织标准复审,制定标准体系
4.3.5行业标准化活动
4.3.6积极参与气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项工作
4.3.7组织相关标准培训
4.3.8气动标准的科研工作
4.3.9阶段小结
4.3.10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简况

第5章气动元件测试技术的发展
5.1综述
5.2创建时期的气动测试技术
5.3成长壮大时期的测试技术
5.3.1上海市液压气动技术研究所在气动检测技术方面的发展
5.3.2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分中心成立
5.3.3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5.3.3.1概述
5.3.3.2气动元件产品标准
5.3.3.3自主开发的主要检测设备
5.3.3.4其他检测仪器设备
5.4持续发展时期的气动测试技术
5.4.1浙江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5.4.1.1浙江大学研制的气动测试设备
5.4.1.2浙江大学对气动检测技术的研究
5.4.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5.4.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气动测试设备
5.4.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气动测试技术的研究
5.4.3北京理工大学在气动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5.4.3.1高效的气动元件性能测试
5.4.3.2先进气密性检测

第6章中国气动工业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
6.1综述
6.1.1创建时期的质量管理(1967~1980年)
6.1.2成长壮大时期的质量管理(1981~1995年)
6.1.3持续发展时期的质量管理(1996~2010年)
6.2建立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分中心
6.2.1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简称部检测中心)简介
6.2.2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济南分中心(简称济南分中心)简介
6.2.3机械工业部气动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大连分中心(简称大连分中心)简介
6.3开展“治脏、治漏”工作和“工艺突破口”工作
6.3.1气动元件“治脏、治漏”考核暂行规定
6.3.2第一批验收合格的“不脏、不漏”产品
6.3.3“双治”验收合格企业
6.3.4气动行业“工艺突破口”实施细则
6.3.5主要做法与成效
6.4产品可靠性工作
6.5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创优工作
6.5.1产品质量分等标准简介
6.5.2质量监督抽查
6.5.3产品质量创优工作
6.6开展国际ISO9000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工作
6.7关键零件与配套件质量攻关和定点生产
6.7.1气动密封件
6.7.2电磁线圈
6.7.3气缸铝缸筒
6.7.4空气过滤器滤芯
6.8培育自主商标
6.9创建名牌产品
6.9.1定目标,抓落实
6.9.1.11967~1980年,目标“从无到有建立中国气动工业”
6.9.1.21981~1990年,目标“创名优产品,扩大应用市场”
6.9.1.31991~2000年,目标“提高产品可靠性,为走出国门打基础”
6.9.1.42001~2010年,目标“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实现'天下有我'”
6.9.2全员参与
6.9.3工作标准化
6.9.4改善工业工程
6.9.5统计分析
6.9.6制度管控
6.10筹建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第7章中国气动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
7.1管理与管理科学及企业管理技术
7.2中国第一批气动企业的历史演进
7.2.1上海气动成套厂(原上海气动元件厂)
7.2.2广东省肇庆方大气动元件有限公司(原广东省肇庆气动元件总厂)
7.2.3烟台未来自动装备有限公司(原烟台气动元件厂)
7.2.4无锡市华通气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无锡气动元件总厂)
7.2.5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原济南气动元件厂)
7.2.6威海博胜气动液压有限公司(原威海气动元件厂)
7.2.7江都市永坚有限公司(原江都市气动元件厂)
7.3机械工业调整整顿时期的企业管理
7.3.1创建初期的恢复性整顿
7.3.2气动企业全面整顿
7.3.3评价企业等级,提高企业素质
7.4工业企业改革时期的企业管理
7.5经济体制改革后的企业管理
7.5.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7.5.2建立现代公司制的组织体制
7.5.3按ISO9000标准体系规范部门职责和权限
7.5.4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
7.5.5实施企业管理工作标准化
7.5.5.1关于产品技术标准的标准化管理
7.5.5.2关于管理标准化
7.5.5.3关于操作标准化
7.5.6应用现代管理技术
7.5.6.1成组技术
7.5.6.2网络技术
7.5.6.3优选法(正交试验法)
7.5.6.4价值工程
7.5.6.5ABC管理法
7.5.6.6企业管理信息化
7.5.7实施社会责任管理
7.6企业文化与企业主要荣誉

第8章中国气动工业人才培养与教育
8.1高等教育机构流控专业设置与变化
8.1.1清华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2上海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3.1气动教学的开始与发展
8.1.3.2新时期的气动教学
8.1.4北京理工大学气动教研室教学工作情况
8.1.4.1组建气动学科(1959年初~1962年7月)
8.1.4.2设立气动专业(1962年9月~1978年底)
8.1.4.3气动教育事业的新发展(1979年之后)
8.1.4.4建立北京理工大学SMC技术中心
8.1.5华南理工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5.1基本概况
8.1.5.2本科生教学
8.1.5.3研究生教学与课题
8.1.6南京理工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6.1专业教学(课程/实验)
8.1.6.2气动方面人才培养的毕业去向
8.1.6.3教学科研奖
8.1.7山东大学气动教学工作情况
8.1.7.1气动教学队伍形成的时代背景
8.1.7.2气动(液压)研究室的成立
8.2部属科研机构举办气动技术培训
8.2.1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举办的气动技术培训
8.2.1.1技术背景
8.2.1.2气动技术培训中心
8.2.1.3气动技术培训中心的工作成就
8.2.2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举办的气动技术培训
8.3中国气动工业技术的开拓者和成长中的博士队伍

第9章中国气动技术科学研究的发展
9.1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与成就
9.1.1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现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9.1.1.1综述
9.1.1.2主要科研成果
9.1.2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气动研究室
9.1.2.1气动元件研究室的历史沿革
9.1.2.2研究开发及产品质量、行业工作成果
9.1.2.31994年气动元件研究室(第九研究室)撤销
9.1.3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气动分所
9.1.3.1气动技术发展进程
9.1.3.2气动技术的开发及标准化工作
9.1.3.3气动技术的综合应用
9.1.3.4气动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培训
9.1.4北京机床研究所气动研究室
9.2高等院校科研活动与成就
9.2.1清华大学
9.2.1.1气动工业创建初期的气动技术研究
9.2.1.2建立流体动力与控制研究中心
9.2.1.3研究方向
9.2.1.4主要著作和论文
9.2.2上海大学
9.2.2.1气动工业创建初期的气动技术研究
9.2.2.2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9.2.2.3部分科研成果
9.2.2.4主要著作和论文
9.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2.3.1早期的气动技术研究与发展
9.2.3.2建立节能环保中心
9.2.3.3科研工作与成就
9.2.3.4“气动系统能耗评价——气动功率”标准研究
9.2.3.5申请专利情况
9.2.3.6主要著作与论文
9.2.3.7学术交流情况
9.2.4北京理工大学
9.2.4.1建立气动组
9.2.4.2建立气动技术科学研究中心
9.2.4.3获奖情况
9.2.4.4主要著作及论文
9.2.4.5气动中心历史照片
9.2.5华南理工大学
9.2.5.1科研成果
9.2.5.2校外科技合作
9.2.5.3主要著作和论文
9.2.6南京理工大学
9.2.6.1气动研究的起步
9.2.6.2建立气动技术研究中心
9.2.6.3科研项目
9.2.7浙江大学
9.2.7.1概述
9.2.7.2建立气动技术中心
9.2.7.3主要科研成果
9.2.8华中科技大学
9.2.8.1起步于射流技术研究
9.2.8.2建立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
9.2.8.3建立气动技术研究中心
9.2.8.4主要研究成就
9.2.9山东大学
9.2.9.1概述
9.2.9.2主要科研项目
9.2.9.3主要著作与论文

第10章外资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0.1概述
10.2中外合资及外资气动厂商情况简介
10.2.1博世力士乐股份公司(BoschRexroth公司)
10.2.1.1博世力士乐中国概况
10.2.1.2博世力士乐简介
10.2.1.3博世力士乐中国的服务网点
10.2.1.4涉及行业及业务范围
10.2.2上海康茂胜气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CAMMOZZI公司)
10.2.2.1上海康茂胜自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概况
10.2.2.2上海康茂胜气动控制元件有限公司所走过的历程
10.2.2.3公司初建时期概况
10.2.2.4上海康茂胜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崛起和发展
10.2.3喜开理(中国)有限公司(CKD公司)
10.2.3.1喜开理(中国)有限公司概况
10.2.3.2中国经营战略的历程
10.2.4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FESTO公司)
10.2.4.1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历程
10.2.4.2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社会活动历程
10.2.5上海小金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Koganei公司)
10.2.5.1上海小金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概况
10.2.5.2小金井总公司概况
10.2.5.3日本小金井的主要年鉴
10.2.5.4小金井对市场规划
10.2.6诺冠中国公司(Norgeen公司)
10.2.6.1诺冠中国概况
10.2.6.2诺冠中国大事记
10.2.7派克汉尼汾中国有限公司(Parker公司)
10.2.7.1派克汉尼汾中国有限公司概况
10.2.7.2派克汉尼汾液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10.2.7.3派克汉尼汾在中国的工厂
10.2.8SMC(中国)公司(SMC公司)
10.2.8.1SMC(中国)公司的发展历史
10.2.8.2SMC中国发展主要经营指标
10.2.8.3SMC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领域
10.2.8.4生产、制造
10.2.8.5研发中心
10.2.8.6人才培养
10.2.8.7企业理念与文化
10.2.8.8社会的评价与政府的鼓励
10.2.8.9SMC对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
10.2.8.10SMC(中国)公司企业特点
10.2.9上海丹海科技有限公司(TPC公司)
10.2.9.1上海丹海科技有限公司概况
10.2.9.2产品应用领域
10.2.9.3TPC(中国)重大事件年鉴
10.2.9.4将来的发展计划
10.2.10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
10.2.10.1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概况
10.2.10.2上海优力克自动化元件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10.2.11妙德空霸睦机械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10.2.11.1公司概况
10.2.11.2妙德总公司概况
10.2.11.3总公司发展历程
10.3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情况简介
10.3.1亚德客(AIRTAC公司)
10.3.1.1亚德客进入中国大陆的概况
10.3.1.2生产产品品种、产值、产量
10.3.1.3生产装备和制造工艺
10.3.1.4历年销售的成长过程
10.3.1.5亚德客国际集团研发中心
10.3.1.6企业对社会所尽的义务
10.3.1.7企业所受的表彰
10.3.2上海气立可气动设备有限公司(CHELIC公司)
10.3.2.1上海气立可气动设备有限公司的概况
10.3.2.2台湾气立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10.3.2.3气立可公司在台湾发展史简介
10.4台湾气动行业的发展沿革与现况简介
10.4.1产业源起
10.4.2发展历程
10.4.2.1发展初期(1980~1990年时期,亦即,台湾区流体传动工业同业公会成立之前的阶段)
10.4.2.2发展中期(1990~2000年时期,亦即,台湾地区流体传动工业同业公会成立后的前10年阶段)
10.4.2.3发展近期(2000~2010年)
10.4.3未来发展

第11章协会与学会工作
11.1气动专业分会
11.1.1第一届气动专业分会﹙1988年12月~1993年9月﹚
11.1.2第二届气动专业分会﹙1993年10月~1997年8月﹚
11.1.3第三届气动专业分会(1997年9月~2001年10月)
11.1.4第四届气动专业分会﹙2001年11月~2005年9月﹚
11.1.5第五届气动专业分会﹙2005年10月~2009年6月﹚
11.1.6第六届气动专业分会﹙2009年7月~﹚
11.2培育重点区域气动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11.2.1培育奉化气动产业集群发展
11.2.2培育乐清气动产业集群发展
11.2.3培育肇庆气动产业集群发展
11.3地方协会的建设与活动
11.3.1奉化市气动工业协会
11.3.2乐清市气动行业协会﹙浙江省气动行业协会、浙江省液压气动密封行业协会﹚
11.3.3肇庆市气动行业协会
11.4气动专业学会与学术交流
11.4.1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
11.4.2国内学术会议召开概况
11.4.3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概况
11.4.4中日气动技术交流会概况
11.4.5国际互访交流活动
11.4.6国内气动技术交流活动
11.5流控分会学术会议与专业期刊发表的气动研究论文

第12章追忆
不忘的记忆(吴筠)
反映历史总结经验开创未来(陈明)
为中国气动事业奋斗终身(陈启复)
气动发展的几点感受(杨立成)
科研工作拾零(汪学诗)
我的气动史(徐炳辉)
从事气动教学的感想和期望(徐文灿)
气动人生(张存根)
历史的印证未来的启迪(汪信昌)
中国气动发展史上的寄语(王耀驹)
亚德客之路(王世忠)
风雨气动三十年(王少瑜)
我的气动技术之路(王雄耀)
期待气动技术有更大的发展(吴登奎)
寄语中国气动工业发展(赵彤)

附录
附录A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气动技术部分)
附录B中国气动工业重要事件
附录C气动技术获奖项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