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L)

105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颖琦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2-10

上书时间2024-09-03

金兰书苑

九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韩颖琦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4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96551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2页
  • 字数 240千字
【内容简介】
将“红色经典”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联系起来研究,是一个创造性的视角。《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由韩颖琦所著,主要运用中国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西方的主题学这三大文化体系,将“红色经典”放到“历史的现场”和“文学的现场”中进行研究,分析了“红色经典”的通俗文学特征、大众文化气质及其与“五四新文学”、左翼“大众化”思想、都市“通俗文学”的异同。本书既还原历史又具有现实意义,是当下对“红色经典”小说科学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韩颖琦,女,汉族,1971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文学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211工程”项目1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写论著包括《东南亚文学简史》、《中国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三十讲》、《实用大学语文》等。在《文艺报》、《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俗文学视野下的“红色经典”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民间土壤

    一、“民间”理念的流变

    二、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

    三、对“民间”的利用与整合

  第二节 “红色经典”的通俗文学特征

    一、通俗文学的一般特征

    二、传奇性与趣味性

    三、英雄、儿女和鬼神

  第三节 “红色经典”的大众文化气质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二、“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现象

    三、娱乐性与狂欢化

  第四节 “红色经典”的工农兵方向

    一、《讲话》的核心理念

    二、“为谁改”与“为何改”

    三、先是“战士”、后是“作家”

第二章  “红色经典”的情节模式

  第一节 数字“三”模式

    一、重视数字的文学传统

    二、“三打”、“三大”与“三部曲”

    三、“老少三代”、“一女三男”及其他

  第二节 逼上梁山与两军对垒模式

    一、逼上梁山:出走与回归

    二、两军对垒:诱敌深入与以少胜多

  第三节 复仇模式

    一、复仇的文学传统

    二、家仇与国恨

    三、复仇的“红色经典”化

  第四节 成长模式

    一、由农民到战士

    二、知识分子的蜕变与重生

    三、由战士到英雄

第三章  “红色经典”的人物模式

  第一节 英雄母题

    一、感生与异貌

    二、磨难与考验

    三、成功与死亡

  第二节 群体化模式

    一、群体化模式塑造传统

    二、共性与个性

    三、“红色经典”英雄无惧无惑无泪

  第三节 脸谱化模式

    一、作为“他者”的反面人物

    二、扁形人物与丑角

    三、中间人物灰色中的亮点

  第四节 忠奸对立模式

    一、可圈可点的叛徒

    二、叛徒阶级属性分析

    三、从大节、小节看忠奸

第四章  “红色经典”的场景设置

  第一节 暴力场

    一、暴力美学传统

    二、战场与批斗场

    三、监狱与刑场

  第二节 饮宴场

    一、饮食文化传统

    二、传统小说的饮宴描写

    三、“红色经典”饮宴场

  第三节 情欲场

    一、情欲描写传统

    二、正面人物:情欲描写欲说还羞

    三、小人物/反面人物:情欲描写恣意泛滥

  第四节 语言场

    一、标语、口号、演说与遗书、情书

    二、新中国话语权的确立

    三、粗言俗语的狂欢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