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
¥
8
1.8折
¥
45
九品
仅1件
作者沈轶伦 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84C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沈轶伦 著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532165841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微观视角和宏观视野相交织的方式,以充满人文情怀的笔触,表现上海历史变迁,并生动展现身处其中的时代英杰成长成才的宝贵经历。通过五十位上海名人讲述他们的上海故事,来展现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文化氛围、环境要素对人才的影响。书中采写人物包括秦怡、金宇澄、奚美娟、曹可凡、包起帆、徐虎等上海各界知名人士,所涉及的上海地标涵盖花园洋房、工人新村、里弄甚至苏州河道,呈现出一部闪烁动人细节的独特的上海当代史。这一独辟蹊径的尝试,犹如让上海的建筑、街巷中的一砖一瓦,都开口说话。
- 【作者简介】
-
沈轶伦,80后,上海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散文作品散见于《文汇报·笔会》《新民晚报·夜光杯》《档案春秋》《北京青年报》《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纪实》等。
- 【目录】
-
01 君住长江尾
白莲泾码头,从工人挥汗处到世博地标
跃入苏州河的童年
苏州河声,重新回响的无字歌谣
摇啊摇,摇到后滩外婆家
02 新村的背影
杨浦区“凤凰村”
鞍山新村楼上母亲的背影
和田林新村一起“长大”
国权路是特级教师的备课路
控江新村,见证产业工人的辉煌时刻
03 花园上只角
在玫瑰别墅的露台上
洋钉划过陕西南路
思南路上,一个桃花源般的存在
爱文公寓,“千金买宅,万金买邻”
协发公寓里的静好岁月
陕南邨教会我的事
五原路212弄的丹青情
登云公寓里好读书
愚园路文元坊里的“小老大”
永福路的“上只角”情结
04 弄堂屋檐
左手美专,右手棺材铺
国际影星从淮海路弄堂走出
“笛王”从钱家塘深处走出
锦园里厢的小胖子
四川北路的吴韵悠长
弄堂是城里人的故乡
生活在光明邨的风与味之间
热闹徐家汇,曾有条徐镇老街
05 梦开始的地方
中山医院为何没建在法租界
多伦路的居住者与设计者
新乐路上,写下《红旗颂》
中福会少年宫里安放着的童真
汾阳路150号:站在画院外的少年
上海音乐厅,摇篮亦故乡
我在南市区学画画
含着热泪走进绍兴路9号
当上海大剧院还是上海体育宫
文化广场戏校里的青春流转
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
市西中学旧事
圆明园路97号里的童年
永嘉路383号,一代上译人的回忆
1956年,复旦、五角场和大师们
与徐家汇的故事,还将继续
06 沧海桑田
虹口那条闵行路上的童年
内容摘要
沈轶伦著的《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以微观视角和宏观视野相交织的方式,以充满人文情怀的笔触,表现上海历史变迁,并生动展现身处其中的时代英杰成长成才的宝贵经历。
地是城市的坐标,而人是城市的灵魂。
人在城市空间内的行动与记忆,构成了立体的城市文化和历史。
精彩内容
但这样的劳作,反而使工人们更为团结友爱。正是在装卸一线,包起帆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她是当时在总人数中仅占二成的一线女装卸工之一。秋季来临,11个年轻装卸工一组干活,大家会避开老师傅,掩护其中一位工友早点下班去周浦买来二三十只大闸蟹。等大家都下班了,便去同事家会合,买一点最
便宜的酒,一边喝一边大嚼蟹肉,至微醺后,一个个摇摇晃晃骑着自行车回家。那种无忧无虑的苦中作乐,让年轻的码头工人们暂时忘记了白天工作的艰苦。
但现实还是残酷的。以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统
计,木材装卸事故频发,死亡14人,有546人重伤、
轻伤。
码头,成了工人的伤心地。
02白莲泾装卸站装卸木材的历史,说起来颇为悠久。
地方志资料显示:早在1916年,美商大来洋行轮船公司即看中此地水流丰沛、终年不淤的地理优势,在今浦东新区西北部,黄浦江的白莲泾河口南首,购得土地79.37亩,建造了大来码头,至1919年竣工使用。
1924年,美商又进行扩建,使沿江码头全长380多米,并安装一台17吨轨道移动式起重机,共有4座仓库,露天堆场可存木材5万吨以上。码头以停靠大来轮船公司中美航线的轮船航班及装卸木材为主,在上海港外商码头企业中居第二位。
大来洋行轮船公司也在1920年于今广东路51号投资兴建大来大楼。八层的大楼外部造型为新古典哥特式,大楼的门面外墙是花岗岩块垒砌,中间月洞门内配有黑色大铁门。底层曾作为公司的客票部、货运办理处。七八层楼为公司办公室。二楼至六楼分租给其他单位作为办公场所。解放后,大来大楼更名为怀来大楼。目前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抗战时,大来码头被日军占用。1949年之后,改名为白莲泾码头,1956年交归港务局管理,成为华东地区木材集散储运中心。
03身高1.74米的包起帆,进厂时体重不过90斤。瘦弱的身子在工作中多有不便,也常常被老师傅批评:别人搬两块生铁的时间里,包起帆只能费力搬动一块。别人一个动作就能完成的锹煤,他要慢慢才能完成。
老师傅希望青年装卸工们能搬得更快,但包起帆这一代年轻人却在想,能不能有一天不用搬?
从17岁进厂到25岁因为腿伤而调去做吊车修理工。包起帆在装卸一线工作了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恢复大学招生,包起帆报考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他希望能弄明白,机械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也希望能有朝一日让“木老虎”不再“吃”人。
1981年,包起帆毕业后回到原来的单位和同志们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