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主体性?
  • 什么是主体性?
  • 什么是主体性?
  • 什么是主体性?
  • 什么是主体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什么是主体性?

16.82 3.4折 49 九五品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子枫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9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1-16cf

上书时间2024-06-21

学长旧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子枫 译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9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44453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232页
  • 字数 11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什么是主体性?》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1961年12月在罗马应葛兰西学院之邀讲学的记录整理而成。当年的课堂记录尤其是萨特与现场听众讨论的部分,五十多年后重获发现,2013年在法国出版,主体为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报告,同时收入数位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Enzo Paci, Cesare Luporini, Galvano Della Volpe)与萨特讨论的文字。并由Michel Kail与Raoul Kirchmayer作序言“意识与主体性”,跋文是詹明信的“萨特的现实意义”。
  “主体性”是萨特强调的重要概念之一,“什么是主体性”这一问题因为与当代批评理论中针对“主体”的讨论相关而重获重要性。自1930年代以来,主体性问题就困扰着萨特。萨特认为,正是人的主体性给了我们在生活中选择走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客观的价值,也不存在确定的决定我们是谁或我们是什么的本质,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主观的标准、主观的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本质,而这些只能从一个主观的视角来拓展和理解。
  正如“序言”所言:本书的出版,使人们得以一瞥萨特著作的整体性,并可为他艰涩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提供理想的入门导读,而《辩证理性批判》一书正好在讲座前一年出版,构成了一次与马克思主义的交锋。这种交锋的前提是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悖论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已停止不前,同时也构成我们时代不可逾越的地平线。
  萨特这次报告的抱负即为将主体性置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核心,以重新赋予它一度失去的活力。他同时抨击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他想指出为什么主体性对于认识社会来说必不可少。萨特的特有方法就是通过分析实例来紧紧抓住自己的对象。而抓住主体性,就是理解客观条件如何被内在化和被体验,使自己有能力说明集体实践的形式如何得以建立。主体性是“特殊的普遍”,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可能的创造!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20世纪法国声誉至高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兼具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批评家等身份。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的名字,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其重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1936)、《自我的超*性》(1937)、《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方法论若干问题》(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吴子枫,1977年生,江西余干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英文译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法文译著有阿尔都塞《论再生产》《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即出)等。
【目录】
前言 意识和主体性(米歇尔· 盖伊 拉乌尔· 基尔希迈尔)
编者说明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与萨特的讨论
主体性和认识/ 关于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艺术和主体性/
实在性和客观性
跋 萨特的现实意义(詹明信)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萨特生平及作品年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