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

48.61 5.7折 86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旭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2库 12-18

上书时间2024-12-20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旭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6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21853
  • 定价 8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9页
  • 字数 245千字
【内容简介】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在总结凝练国内外加工贸易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要素和发展阶段。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有两个理论要点:一是产品内分工,二是内陆开放型。前者属于产业经济理论范畴,后者属于区域经济理论范畴。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价值链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的关键在于保税体系、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产业工人和创新能力。理论研究表明:一,内陆保税政策能够引导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建立和完善保税体系是推动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产业形成的必要因素。第二,物流时间和成本是制约内陆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打造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内陆区位优势。第三,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内陆融入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产生交易成本下降效应、风险降低效应、区域竞争优势提升效应。第四,研究发现,产业工人跨区域流动的原始动力为区域间名义工资的差别;内陆地区目前属于吸引劳动力回流的初期阶段,仍然需要加强职业物品的供给;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工人对职业物品的期望呈现下降趋势,对社会物品的需求显著增大,成为吸引并留住产业工人就业的主要因素。第五,调查研究表明,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已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改变内陆地区在产品内分工价值链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


王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专家组专家,两化融合推进专家组专家,电子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重庆市电子协会副理事长,承担和完成、省部级及企业多项研究课题。
【目录】
□□章 绪论

□□节 背景概述

第二节 加工贸易相关理论基础

一 加工贸易理论概述

二 产品内分工理论概述

三 内陆加工贸易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加工贸易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节 国内外加工贸易典型模式分析

一 外资主导的墨西哥模式

二 配套服务完善的新加坡模式

三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的日本模式

四 高新技术产品主导的韩国模式

五 软件产品及服务出口导向的印度模式

六 信息制造业优势明显的台湾模式

七 “大进大出”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模式

八 典型加工贸易模式的共同经验

第二节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比较

一 我国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二 内陆加工贸易的共同经验

第三章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加工贸易模式

□□节 模式内涵

第二节 模式特征

第三节 模式要素

一 保税体系

二 现代物流体系

三 现代产业集群

四 产业工人队伍

五 技术创新体系

第四节 发展阶段及途径

一 培育期

二 成长期

三 成熟期

第四章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的基本框架

□□节 完善的保税体系

一 内陆加工贸易与保税体系

二 保税体系理论概述

三 动态垄断定价模型的构建

四 模型内涵

第二节 现代物流体系

一 内陆加工贸易与现代物流

二 加工贸易物流理论概述

三 内陆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四 模型内涵

第三节 产业集群

一 内陆加工贸易与产业集群

二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三 集群效应模型

……

第五章 完善内陆保税体系

第六章 构建内陆现代物流体系

第七章 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第八章 稳定产业工人队伍

第九章 建立研发体系

第十章 重庆发展加工贸易案例

第十一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