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碳收支与低碳生态城建设水平评估
¥
38.7
4.4折
¥
8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崔耀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3库 12-18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崔耀平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4-03
-
版次
1
-
ISBN
9787513677837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页
-
字数
175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碳收支出发,系统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碳排放变化趋势;并通过情景模拟预测分析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发展趋势;同时,就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建设水平进行评估。以郑州市为例,包括土地利用碳收支及低碳生态城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辨析、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收支变化、土地利用碳收支情景模拟和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建设水平评估等主要内容。在国家“双碳”目标和城市化背景下,本书不仅可以依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降低其净碳排放,进而提高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而且可以通过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为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全球气候变化
1.1.2国家低碳发展要求
1.1.3郑州发展机遇与挑战
1.2 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基础
1.2.1 基本概念
1.2.3 研究意义
1.3 低碳生态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
1.4.1 很优化理论
1.4.2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生态文明理论
1.4.4 土地优化机理
1.4.5 城市生态学理论
1.4.6 城市生态经济学理论
1.4.7 循环经济理论
1.4.8 低碳经济理论
1.4.9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2.1 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2.1.1 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研究
2.1.2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研究现状
2.1.3 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2.1.4 研究评述
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方法模型
2.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2.2 土地利用动态度
2.3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
2.3.1 马尔可夫模型
2.3.2 FLUS模型
第3章 低碳生态城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模型
3.1 低碳生态城研究进展
3.1.1 国外研究现状
3.1.2 国内研究现状
3.1.3 研究评述
3.2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3.2.1 属性数据
3.2.2 空间数据
3.2.3 框架设计
3.3 低碳生态城建设评价方法模型
3.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3.3.2 熵权TOPSIS模型
第4章 郑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4.1 郑州市基本概况与特征
4.1.1 地理区位概况
4.1.2 自然资源优势
4.1.3 社会经济状况
4.1.4 能源消耗和产业结构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郑州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4.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4 郑州中心城区不透水面时空变化
第5章 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评价
5.1 土地利用碳排放评价方法模型
5.2 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特征
第6章 2030年郑州市土地利用优化模拟
6.1 郑州城市土地利用模拟与验证
6.1.1 驱动因子的选取
6.1.2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6.1.3 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设置
6.1.4 2020年模拟结果及精度验证
6.2 2030年郑州市土地利用优化
6.2.1 土地利用优化原则及目标
6.2.2 土地利用模拟情景设置
6.2.3 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3 2030年郑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分析
6.3.1 自然发展情景
6.3.2 耕地保护情景
6.3.3 低碳优化情景
6.4 郑州市低碳土地利用优化
6.4.1 不同情景对比分析
6.4.2 低碳土地利用优化
6.4.3 研究结论
6.5 对策与建议
6.5.1 加强耕地保护,守牢耕地红线
6.5.2 推进产业转型,调整能源结构
6.5.3 推广新型耕种技术,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6.5.4 严防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第7章 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建设水平评估
7.1 郑州市低碳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7.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7.2 郑州低碳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7.2.1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计算
7.2.2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3 对策与建议
7.3.1 保障经济发展可持续,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
7.3.2 提高能源循环使用率,减轻污染治理重包袱
7.3.3 促进生产消费环保化,突破环境质量新高度
7.3.4 把握人口状况动态度,增强基础设施配置力
7.3.5 根植绿色出行新理念,形成社会进步新风尚
参考文献
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