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
¥
33.74
4.0折
¥
8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高震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6库 12-18
上书时间2024-12-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震 著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4
-
版次
1
-
ISBN
9787506888622
-
定价
85.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
宋朝被视为古代华夏造极之时代,同时也是孔庙释奠礼制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尽管孔庙释奠之目的是政治的,但其效果却又是的。全共五章。章主要从纵向历时角度对释奠制度进行审视。第二章共三节,主要从横向共时的角度审视宋代释奠礼的诸多施用情境与仪式意涵。第三章共两节,分别突出“乐”“礼”。第四章共三节,主要围绕释莫文展开。将全宋文中所收录的近30种文体、600余篇释奠文按照文体质、内容特征、功能作用等进行划分,并此分析论述。第五章分三节,内容主要围绕释奠诗歌展开。
- 【作者简介】
-
高震男,1989年10月生,山西大同人。2019年6月于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现为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先后参与人文社科项目2项、社科重大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山西大同大学校级课题1项,参编大学语文教材1部,在中国诗学中国书法音乐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近20篇。
精彩内容:
绪论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一)学术史回顾及问题的提出唐宋以来,地方上每有新学落成,时人称述其景象多为“庙貌恢宏”。称“学”为“庙”主要缘于中国古代的庙学传统,而将学校与庙相联系主要缘于圣人孔子。“庙”特指“孔庙”,“学”代称“儒学”,“庙学合一”的终确立是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诏天下州县皆立孔庙为标志。下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立学校,且每一所学校须立孔庙,孔子因此得以通祀天下,这是所谓的“庙学制”。而同样与孔子密切联系的“释奠”制度则较“庙学制”为时更早,早在先秦儒家经典如周礼礼记对“释莫”之事已多有记载。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①等。说文采部云:“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从睪声。”②本意为分辨,引申为放下、依次陈列。说文丌部:“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③本义为置酒进行祭祀,引申为安放、进献。由此不难推断“释奠”即为陈列贡品以祭神,郑玄亦解释为“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无迎尸以下之事”④。三代之时尽管释奠礼之祭奠对象还未有所固定,但是礼行于学的学礼质已十分明显。汉朝之后独尊儒术,当释奠对象逐渐固定之后,孔子成为释奠的主角。隋唐的儒学立国、科举取士,加之培养人才的学校不断兴盛发展,赖于统治者政治措施,庙学制度终确立;也正是依赖于庙学的存在,使得释奠这一学礼仪式得以践行千年。尽管唐宋释奠还包括武成王,但无论其被奉祀的隆盛程度还是时空范围而言都远不及孔子。正如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所言:“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为然。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①作为“道统”象征的孔庙看似处于静止,但作为“道统”传承标志符号的孔庙附享制度却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唐代以来,孔庙“经过历代的增添更换,逐渐确立了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等附享名称,形成了配享、从享、从祀的附享系列,至1919年附享人物多达172人”②。附祀制度下圣贤名单的变动折着古代“治统”影响乃至控制下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与发展历史,同时也成了孔庙释奠礼所承载的丰富内涵。邹昌林著中国礼一书认为“礼”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礼,主要指约定俗成的仪轨活动方式。而广义的礼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是物质和精神之名。从源头讲,中国是混而为一地保留在一个称之为‘礼’的俗系统中的。”③唐代以来,孔庙释奠礼作为国之常祀而被列入历代官修正史礼志中,属于吉礼范畴。层面来说,其所受之尊崇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不仅历代的正史礼乐志对释奠礼如此重视,一系列的礼典、政书、类书均对释奠礼在帝国礼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予以体现,如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通典宋会要文献通,等等。时至清代,更是出现了郎廷极文庙从祀先贤先儒、洪若皋释奠等专门孔庙释奠制度进行证研究的史学著作。近现代以来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细化,当释奠礼再次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中时,无论审视角度、认知维度抑或研究的规模及深度都较以往呈现出新的面貌。台湾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已着手于古代学礼研究,尤其对释奠制度的审视可谓用力颇深。继陶希圣武庙之政治社会的演变——武成王庙、关帝庙、关岳庙(食货月刊1972年8月复刊第二卷,第五期)开启武庙研究的局面之后,以高明士唐代的释奠礼制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大陆杂志1980年11月第61卷第5期)、隋唐庙学制度的成立与道统的关系
- 【目录】
-
绪论
一、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章节安排
三、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章“二统”意识,“三代”理想:释奠制度沿革与新变
节“二礼”仪式释名与宋前礼制沿革…
一、《礼记》《周礼》所见“释奠”之原始含义
二、宋前释奠仪式之礼制沿革…
第二节宋代对“庙学制”的承传与“附享制”的创新
一、“庙学”承传与“三代”回溯
二、“从祀”的演进及“四配”的确立
第二章国之常祀,天下同礼:释奠情境的延展与扩充
节国学释奠情境的延展
一、国学谒孔与崇儒右文
二、哲宗视学及诗文唱和
第二节地方庙学释奠情境的扩充
一、“庙学”释奠的多样情境
二、地方释菜的“南渡”复兴
三、永世严奉与即时感化
第三节朱熹对释奠礼内涵的丰富
第三章因礼成乐,由乐观礼:释奠孔子仪式与乐章
节因礼成乐:释奠乐章的撰制及礼制背景
第二节由乐观礼:释奠仪节的再现与雅颂传统
第四章文以荐诚:释奠文的体裁类别及相关内涵
节君臣沟通之诏制奏议类文体及其内涵…
一、上对下之诏、制、御笔、御批…
二、下对上之奏、疏、状、表、札子等
第二节人“神”交流之祝告祭奠类文体及其意涵
一、祝文
二、祭文
三、谒庙文、辞庙文
四、告先圣文
五、青词
第三节反映孔庙释奠礼之其他类文体
第五章诗以言志:释奠诗的体裁类别与多重意蕴
节多章长篇之四言韵语式颂、赞
第二节释奠情境类诗歌
一、国学释奠诗
二、地方庙学释奠诗
三、依韵奉和类释奠诗
第三节释奠致斋类诗歌
结语
附录
新见国图藏《中州题咏集》民国抄本及其文献价值
据《中州题咏集》辑补宋金元诗39首
宋代孔庙释奠、致斋类题材诗歌颂赞篇目表
宋代孔庙释奠、致斋类题材诗歌颂赞辑录
《全宋文》所收同释奠相涉之建(修)学记篇目一览表
参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