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工开物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工开物

6.66 2.8折 23.8 全新

库存9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默 主编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货号R5库 11-18

上书时间2024-11-19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默 主编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0
  • ISBN 9787807666790
  • 定价 23.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23cm
  • 页数 152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岩画出现、中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代表半坡遗址形成、半穴居房屋鼎盛、河姆渡人使用陶制玩具、丝绸产生并迅速发展等。
【目录】

岩画出现/001
中石器时代/005
仰韶文化早期代表半坡遗址形成/007
半穴居房屋鼎盛/009
中国开始养蚕/011
河姆渡人使用陶制玩具/012
丝绸产生并迅速发展/014
纺织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015
中国漆器发端/019
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纺专/021
文化出现干栏式建筑/023
红山文化雕塑细致/025
数字刻符出现/028
中国陶器文化达到顶峰/029
中国开始使用金属进入铜石并用时代/037
齐家文化开始锻造/039
齐家文化使用铜镜/041
商代纺织业兴盛/042
陶器漆器持续发展/044
商代中期青铜代表作杜岭方鼎铸成/046
原始青瓷出现/048
中国金银器工艺产生/050
商朝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文字/052
中国青铜文化全盛时代开始/054
青铜技术勃兴/058
司母戊方鼎/063
穆王征犬戎·造父献八骏/065
西周青铜器及金文鼎盛/066
刺绣工艺产生于周代/072
螺钿漆器工艺产生/074
商周青铜生产工具发达/076
麸钟/080
春秋早期青铜器/082
莲鹤方壶/088
南方青铜器形成特色/089
春秋时代的建筑铜构件/092
晋国青铜器/095
晋国铸铜用的陶范/097
镶嵌工艺广泛流行/098
吴国改造铜矛/100
王子午鼎/10l
长剑出现/103
新式戟出现/105
玻璃工艺发展,107
牺尊/112
蔡侯钟/114
耦耕逐渐消失/116
已知最早的辘轳出现/117
战国青铜工具普及生活各方面/118
子禾子釜/123
彩绘漆瑟/124
楚国漆画成就辉煌/127
吴越青铜器/129
战国木俑/132
金工艺/134
战国金银带钩/136
秦国的错金艺术/138
几种水力机械出现/140
汉代纺织品流行西域/142
珐琅器工艺发源/146
宋桌椅成为主导/147
宋剪纸艺术繁荣,149

内容摘要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李默编著的《天工开物/图说历史丰碑》的意义和使命。
本书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天工开物/图说历史丰碑》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精彩内容
 约前5000一前43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辉煌的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泸河东岸半坡村出现了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心和突出代表,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披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的姜寨(一期)、北首岭、史家、元君庙、横阵,甘肃秦安大地湾,山西芮城东庄村,湖北郧县大寺等。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圆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纹饰主要有绳纹、
线纹、弦纹、锥刺纹、
指甲纹和彩纹等。
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主题有鱼、鹿(或羊)、
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
三角、圆点、折波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半坡遗址东西最宽处近200米,南北最长为300多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陶窑和墓葬三个区。居住区约3万平方米,北部l/5面积已经发掘,较为完整的建筑基址有40余座,其中大约27座是同时存在的。居住区周围有宽、深各5~6米的壕堑环绕。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贮藏窖穴。
住房建筑群环绕一个广场布置,中央偏东有一座面向广场的大房子,属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氏族首领和氏族的老幼病残成员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聚会之用。陶窑区在居住区以东,从壕堑底残存木桩推测,广场通窑区的东部壕堑上,原来可能有木桥。墓葬区在居住区以北。从粟或黍的遗存可知,附近原来还有农田。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
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镞、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
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
弦纹和彩纹。彩纹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其中不乏工艺价值较高的珍品。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
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半坡类型的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约一半有随葬品,主要是日用陶器。其墓葬体现了一些奇特葬俗,小孩瓮棺葬具多打洞,可能是作为灵魂
出人的通口,常见“割体葬仪”,被葬者手、足趾割去另外埋藏。
半坡类型后来发展为同地域的史家类型。
半穴居既有穴居的某些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由穴居向地面土
木建筑的过渡形式。我国早期的半穴居房址出现在新石器早期的半坡文化遗址中,晚期的代表性建筑以当时氏族公房为主。
早期的半穴居住房,屋址平面尚没有通用的固定的形状,穴壁四周没有明显的柱洞及构造遗存,还没有产生相对独立、能够承重的墙体。屋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或方锥,以树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骨架间隙塞以细小的树枝、
树叶及苇草,再涂抹上草筋泥。如果棚屋比较大、重,下部则设有支撑柱。
中期的住房则倾向于半穴居——土与木结合的建筑形式,表现在承重立……P7-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