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

55.65 5.7折 98 全新

仅1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2库 10-16

上书时间2024-10-18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琳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302553465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0页
  • 字数 337千字
【内容简介】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对西安目前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和揭示的基础上,探索“历史遗址区域”体系构建和空间划分的途径,通过对社会功能维度、生态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探讨,剖析西安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过渡关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种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格局。作者对大遗址周边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相关要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继续探讨的工作路径。其相关结论为目前被新区扩张威胁的城市边缘遗址区以及主城区内的周边面临城市更新改造的遗址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规划模式。
【作者简介】
吕琳,河南中牟人,回族,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香港大学园境(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在国内学术刊物及相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两部图书。曾任职于贝尔高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曾赴法国波尔多国立高等建筑景观学院访问学习。 
【目录】
绪论1

1.1  研究背景  /  1

1.1.1  城市化进程中对西安遗产环境的反思  /  1

1.1.2  保护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动因  /  4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

1.2.1  研究目的  /  7

1.2.2  研究意义  /  7

1.3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  9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9

1.3.2  相关概念  /  9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1.4.1  国内外关于大遗址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

1.4.2  国内外对遗产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法规与实践  /  19

1.4.3  理论基础  /  23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7

1.5.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7

1.5.2  本书研究框架  /  28

1.5.3  研究方法  /  29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评析2

2.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与功能定位  /  31

2.1.1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资源特征  /  31

2.1.2  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的功能定位  /  33

2.2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和现状  /  35

2.2.1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历程及现状模式  /  35

2.2.2  典型案例  /  39

2.2.3  遗址类公共空间的演进特点与发展趋势  /  42

2.3  西安大遗址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  45

2.3.1  已被城乡建设所覆压和破坏  /  46

2.3.2  已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  /  47

2.3.3  被城市发展区(规划建设区)所包围  /  47

2.3.4  位于城市外围地带  /  47

2.4  西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48

2.4.1  完整性不足  /  48

2.4.2  对历史信息真实性的漠视  /  48

2.4.3  外围环境的无序建设  /  49

2.5  本章小结  /  51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价值与保护困境解析3

3.1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价值  /  53

3.1.1  西安地景空间的自然属性与遗址分布  /  54

3.1.2  西安地景空间的隐性文化内涵  /  58

3.1.3  大遗址与依托环境(地景空间)的共生关系  /  60

3.2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困境的背景解析  /  68

3.2.1  目前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不足  /  68

3.2.2  目前文物保护规划对环境保护的不足  /  69

3.2.3  部分遗址范围套叠与交错  /  69

3.2.4  名为保护、实为开发的误区  /  69

3.2.5  规划发展区对主城周边大遗址的威胁  /  70

3.3  本章小结  /  71

 

西安“历史遗址区域”体系构建4

4.1  整体性区域化保护思路的提出  /  74

4.1.1  主城区外构建“历史遗址区域”体系的必要性  /  74

4.1.2  “历史遗址区域”作为城市的限建区  /  75

4.1.3  “历史遗址区域”作为遗产保护体系的补充  /  75

4.2  “遗产环境先导”的城市用地布局策略  /  76

4.2.1  “新旧分治”思想的扩展  /  77

4.2.2  “区域规划”为遗址区整体保护奠定基础  /  77

4.2.3  “历史遗址区域整体环境”作为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  78

4.3  “历史遗址区域”的系统层次与划分原则  /  79

4.3.1  大遗址“场效应”  /  79

4.3.2  弱场——泛遗址区  /  80

4.3.3  均衡场——亚遗址区  /  82

4.3.4  强场——大遗址紧邻周边  /  83

4.4  “历史遗址区域”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议  /  84

4.4.1  总体规划阶段  /  84

4.4.2  分区规划阶段  /  85

4.4.3  详细规划阶段  /  86

4.5  “历史遗址区域”的系统要素  /  86

4.5.1  物质要素  /  86

4.5.2  非物质要素  /  88

4.6  西安“历史遗址区域”的空间划分  /  89

4.6.1  五陵原泛遗址区  /  91

4.6.2  沣渭冲积平原泛遗址区  /  92

4.6.3  少陵原泛遗址区  /  93

4.6.4  白鹿原及浐灞川道泛遗址区  /  94

4.6.5  骊山—铜人原泛遗址区  /  94

4.7  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的维度  /  95

4.8  本章小结  /  97

 

社会功能维度:西安大遗址周边的城市功能适宜性研究5

5.1  各大遗址周边的功能发展现状  /  100

5.1.1  周边已建成地区  /  100

5.1.2  周边正在建设地区  /  101

5.1.3  主城周边受规划发展威胁地区  /  103

5.2  历史遗址区域的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  /  105

5.2.1  泛遗址区村镇、聚落的归并整合  /  105

5.2.2  泛遗址区产业结构调整  /  107

5.2.3  大遗址内部村民搬迁及规划建设控制  /  110

5.3  外部发展视角:大遗址周边城市用地性质研究  /  111

5.4  内部发展视角:大遗址  (保护范围)周边适宜功能设施研究  /  112

5.4.1  大遗址不同利用模式的特征、功能与设立条件  /  112

5.4.2  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范围周边适宜功能研究  /  113

5.5  大遗址及周边地区的管理问题研究  /  118

5.5.1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  118

5.5.2  法规建设与执行问题  /  119

5.5.3  完善规划中的问题  /  119

5.5.4  资金投入和运用问题  /  120

5.6  本章小结  /  122

 

生态维度:大遗址与城市发展的生态过渡6

6.1  历史遗址区域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123

6.2  泛遗址区与西安生态网络的互动影响关系  /  124

6.2.1  西安的生态层次与保护重心  /  124

6.2.2  西安的景观生态格局现状  /  126

6.2.3  泛遗址区的生态层次与职能  /  129

6.2.4  泛遗址区与城市绿地结构的关系  /  130

6.2.5  泛遗址区间的生态联系  /  132

6.3  亚遗址区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联系  /  132

6.3.1  区内及周边景观格局现状  /  132

6.3.2  区内及周边景观生态问题诊断  /  134

6.3.3  亚遗址区间的生态联系:绿道的系统化建设  /  135

6.3.4  亚遗址区间人工廊道建设的生态控制  /  136

6.3.5  亚遗址区内部绿色空间保护  /  137

6.4  大遗址周边绿色空间保护与营建  /  138

6.4.1  绿道  /  138

6.4.2  生态原边  /  140

6.4.3  连续基质  /  141

6.5  大遗址与城市功能区的生态过渡  /  142

6.5.1  被“绿道”间隔  /  142

6.5.2  被农业生产用地间隔  /  142

6.6  本章小结  /  144

 

空间维度:西安大遗址与城市建设的空间过渡7

7.1  陵寝类遗址  /  145

7.1.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  /  145

7.1.2  作为“纪念性景观”的背景环境控制  /  146

7.1.3  作为“标志性景观节点”的眺望控制  /  149

7.2  都城及宫殿类遗址  /  151

7.2.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  /  151

7.2.2  线性缓冲过渡空间的提出  /  152

7.2.3  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区划  /  152

7.2.4  历史轴线的延伸与保护性控制  /  155

7.2.5  边界遗址要素的展示  /  156

7.3  先期文化类遗址  /  157

7.3.1  文化特征  /  157

7.3.2  周边空间建设要求  /  158

7.4  水景类遗址  /  158

7.4.1  文化特征与周边空间建设要求  /  158

7.4.2  保护周边典型景物及环境作为“空间延伸”的对象  /  161

7.4.3  水际边界处理及外围建筑环境  /  162

7.5  本章小结  /  162

 

西安大遗址周边环境的适宜性空间模式研究8

8.1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提出  /  163

8.1.1  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方针  /  163

8.1.2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类型  /  167

8.1.3  模式选取的综合评价  /  169

8.2  对比包围模式  /  171

8.2.1  典型代表——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  171

8.2.2  适宜特征与条件  /  174

8.2.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  /  175

8.3  廊道隔离模式  /  177

8.3.1  典型代表——汉长安城遗址  /  177

8.3.2  适宜特征与条件  /  181

8.3.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  /  181

8.4  咬合过渡模式  /  182

8.4.1  典型代表——少陵原杜陵  /  182

8.4.2  适宜特征与条件  /  188

8.4.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  /  188

8.5  开敞过渡模式  /  190

8.5.1  典型代表——白鹿原汉陵遗址区(霸陵、南陵、窦皇后陵)  /  190

8.5.2  适宜特征与条件  /  202

8.5.3  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策略  /  203

8.6  适宜性空间模式的应用总结  /  204

8.7  本章小结  /  208

 

结语9

9.1  主要结论  /  211

9.2  结束语  /  215

参考文献  /  216

后记  /  222

致谢  /  22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