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与管理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与管理

38.66 4.4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R3库 12-2

上书时间2024-12-03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5
  • 版次 1
  • ISBN 9787519877590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28页
  • 字数 148.000千字
【内容简介】
碳中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实现碳达峰?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将走向何方?有什么具体的途径?各个领域绿色转型的重点又在哪里?电力行业又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本书从基础知识、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出发,对“双碳”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和解读,本书共分为4 篇。第1 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双碳基础知识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第2 篇为技术篇,主要介绍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内涵、双碳实现路径、企业/ 产品碳足迹的管理手段,能源、建筑、交通等关键领域的减排路径、企业的ESG 披露要求以及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第3 篇为市场篇,主要介绍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制度框架以及碳排放核算、履约相关要求、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交易操作指引、碳市场运行情况解读、CCER 开发、碳普惠制度、绿电绿证交易、碳账户和碳减排量化以及气候投融资等情况。第4 篇为管理篇,主要介绍了企业碳排放核算、企业双碳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内容,为企业全面进行碳管理、构建提供思路借鉴。
  本书可供各类能源、低碳、咨询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地方政府部门,智库研究机构等使用,也可供关心绿色转型、环境保护、能源发展的社会大众,以及各类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篇 基础篇

1 温室气体基础知识介绍 2

1.1 气候变化的定义 2

1.2 气候变化的危害 3

1.3 气候变化的成因 4

1.4 温室气体及其来源特征 4

1.5 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 7

1.6 温室气体浓度 8

1.7 碳达峰、碳中和 8

1.8 碳排放强度 9

1.9 碳抵消 10

1.10 碳足迹 10

1.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 11

1.1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7

1.13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18

1.14 温度上升幅度2℃、1.5℃的目标 18

1.15 影响碳排放的因素 19

2 碳排放权的概念及常见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介绍 20

2.1 碳排放权 20

2.2 碳排放权交易 20

2.3 碳排放配额和自愿减排量 21

2.4 碳税 22

2.5 碳定价 23

2.6 碳价影响因素 23

2.7 温室气体减排机制 24

3 国内外碳市场介绍 27

3.1 国外主要碳市场 27

3.2 国内碳市场 40

第2篇 技术篇

4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68

4.1 “双碳”战略中国在行动 68

4.2 碳达峰碳中和的本质内涵 68

4.3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70

4.4 碳达峰碳中和技术 74

5 碳足迹管理 77

5.1 碳足迹的概念 77

5.2 碳足迹的核算标准 79

5.3 碳足迹核算方法 82

5.4 企业开展碳足迹的方式 83

5.5 绿色供应链管理 85

6 能源技术减排路径 88

6.1 能源的概念 88

6.2 能源革命 88

6.3 能源的分类 88

6.4 能源低碳发展的战略要求与能源零碳排放的路线 89

6.5 能源领域需要关注的技术 90

7 建筑耗能减排路径 91

7.1 我国建筑部门能源消费状况与二氧化碳排放量 91

7.2 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92

7.3 绿色建筑的技术 93

8 交通领域减排路径 95

8.1 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95

8.2 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95

8.3 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96

9 企业碳中和路径 98

9.1 “双碳”目标下企业的发展机遇与转型风险 98

9.2 企业制定碳中和路径的策略 99

9.3 ESG与“双碳”战略的关系 99

9.4 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措施 100

9.5 企业、行业数字化对“双碳”目标的意义 100

10 碳中和愿景下的应用发展趋势 102

第3篇 市场篇

11 全国配额市场交易制度 104

11.1 《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市场制度的产生 104

11.2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及基本构架体系 105

11.3 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制度框架 106

11.4 碳配额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制度 107

11.5 碳排放核查制度:标准、流程与企业应对 108

11.6 履约制度 114

1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交易操作指引 117

12.1 交易系统配额注册登记账户绑定 117

12.2 交易系统客户端介绍 117

12.3 查看行情 119

12.4 系统交易操作 120

13 碳市场交易规则及市场运行分析 133

13.1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规则构成 133

13.2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规则的构成重点及特点 133

13.3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概述 134

13.4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核心政策 135

13.5 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各项制度规定 137

13.6 全国碳市场年运行情况 145

14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开发 149

14.1 CCER的定义 149

14.2 CCER项目开发现状 149

14.3 CCER开发备案流程 152

14.4 CCER项目开发流程 157

14.5 CCER项目方法学和开发流程 159

15 碳普惠及其运行机制 162

15.1 碳普惠概念 162

15.2 碳普惠的来源与发展 162

15.3 碳普惠的作用 164

15.4 省级碳普惠专项政策解读 165

15.5 碳普惠的激励方式 172

15.6 参与碳普惠机制的实现路径 172

16 绿电绿证政策、开发及交易 174

16.1 绿电与绿证相关概念 174

16.2 我国绿电绿证政策 175

16.3 我国绿证制度发展及绿证交易现状 179

16.4 绿证申领、核发与交易 181

16.5 对发电企业参与绿证开发及绿证交易的建议 184

17 碳账户和碳减排量化应用 186

17.1 碳账户的定义 186

17.2 推行企业和个人碳账户的重要意义 187

17.3 我国在“碳账户”领域的实践 188

17.4 碳账户的碳减排量化作用 189

18 气候投融资 191

18.1 气候投融资的概念 191

18.2 气候投融资的支持范围 192

18.3 广泛应用的气候投融资工具 192

第4篇 管理篇

19 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浅析 196

19.1 核算边界 196

19.2 排放源 197

19.3 核算方法 197

20 企业“双碳”指标体系的构建 199

20.1 “双碳”指标体系构建背景 199

20.2 建设目的 200

20.3 设计思路 200

20.4 构建原则 201

20.5 考核对标机制 202

21 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 203

21.1 发挥领导作用 203

21.2 策划 204

21.3 支持 208

21.4 运行 210

21.5 绩效评价 211

21.6 改进 213

参考文献 214

致谢 21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