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大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 陈倩倩 新华正版
¥
25.72
4.3折
¥
6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倩倩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其他
货号R3库 11-18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倩倩
-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2
-
ISBN
9787563977901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的精神、传统的教育价值、大人文素质概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发展研究、传统与当代教育、传统与人文素质教育、大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传统的途径。
精彩内容:
章传统的精神节传统中的仁爱精神在中国思想,孔子首先将“仁”提升为人的高德行,经过历史的沉淀,“仁”成了中国中具代表的观念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仁爱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颇具深度和广度的思想体系。在“仁爱”精神历久弥新,是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一、修身成己“仁爱”的逻辑起点是“自爱”,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荀子认为,“仁者自爱”是高的层级,其次是“仁者爱人”,再次是“仁者使人爱己”。“自爱”意指自我修德,儒家将其作为实践仁德的起点,反映出仁德在根源上不是指向外在对象的“为他”之德,而是指向个体自身的“为己”之德。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经典中庸也指明“成己,仁也”。汉儒扬雄指出君子只有对自我生命价值予以肯定和珍爱,他人才有可能对君子也施与同样的关爱,在这个意义上“自爱”是实践仁德的逻辑起点。“自爱之仁”指道德完善的个体人格,这种人格必须通过自我修身的道德实践才能实现。具体来说,“个体之仁”包括“珍爱身体”“培养心灵”以及“统合身心”三方面。(一)珍爱身体以儒、道两家为主体的中国本土非常重视“身体”的作用,将形躯之身视为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老子认为生命远比声名与财富更为重要,要像重视大患那样重视自己的生命。庄子强调以自然之道颐养生命。后来产生的道教更是重视对形躯的修炼,道家的先驱人物杨朱提出“贵生”的思想,认为自我的身体是整全的自然生命的体现。儒家更强调身体的道德价值。儒家认为人的身体并不是自我的私有物,而是一系列人伦关系的承载者。“我”有义务保护“我”的形躯完整无损,“我”保全身体的目的在于尽孝道和延续家族的血脉。(二)培养心灵儒家特别强调培养心灵的道德价值,主张通过道德行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道家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脱离世俗纷扰的逍遥人生。儒家的“仁爱”思想一方面主张通过道德理的发挥使情感趋于合理化,使之合乎伦理规范;另一方面也注重对道德情感本身的培养,追求自愿与自觉的统一。力图通过社会化的伦理规范对个体自发的情感、欲求加以约束和引导,促使个体自觉地追求更的道德价值。宋明理学家将仁称为“觉”“识痛痒”等,都旨在说明道德情感的先天和普遍。可见从先秦儒学到宋明新儒学,“仁”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包含道德理,具有先天和普遍。较之于西方哲学中的“情理二分”“崇理抑情”的立场,儒家伦理学突显出“情理合一”“摄理于情”的特征,实现了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的统一、自律与自愿的统一。(三)统合身心历代儒者都比较关注身心关系问题,追求形神一体、知行合一的境界。孟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内心中包含了各种美好的德行,这种修养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面容、形体上。君子有“浩然之气”,一旦做了不道德的事,这种“浩然之气”会消失。“仁”所提倡的个体修养路径是“兼修身心”,即通过心灵的净化进而实现形体与气质的升华。随着修身功夫的展开,个体的精神境界逐步提升,仁爱精神不再局限于个体自身而向外推广,指向他人、社会以至人类全体。二、推己及人“仁”的基本含义指自我将其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推广到他人身上,进而肯定他人的生命价值。梁漱溟先生曾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其根本特征是“以对方为重”者。梁漱溟所讲的这种“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源
- 【目录】
-
章 传统的精神…
节传统中的仁爱精神
第二节传统中的民本精神
第三节传统中的诚信精神
第二章传统的教育价值
节传统的道德教育价值
第二节传统的心理教育价值
第三节传统的创新教育价值
第三章大人文素质概论
节大人文素质的含义
第二节大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大人文素质的内容特征
第四章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节传授人文知识
第二节启迪人文思想
第三节培育人文精神
第四节 塑造健全人格第五节推进精神文明传承
第五章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节课堂教育
第二节校园
第三节社会实践
第四节网络台
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发展研究
节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措施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弘扬和创新
第七章传统与当代教育
节传统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当代教育中传统的缺失
第三节当代教育对传统的传承
第四节当代教育应重视传统
第八章传统与人文素质教育
节传统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传统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传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节传统对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第九章大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传统的途径
节构建以传统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节构建传统育人机制
参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