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

26.81 5.5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军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2库 11-4

上书时间2024-11-06

齐鲁淘宝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军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12
  • 版次 1
  • ISBN 9787301236819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7页
  • 字数 36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博雅文学论丛
【内容简介】
  文类是文学理论的古老范畴之一,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作为文学理论范畴,文类涵括以结构、内容、风格、功能等标准划分的一切文学作品类型。颇出人意外的一个事实是,两千多年来,中外古今对于文类的认识却始终存有模糊、分歧甚至淆乱之处,尚无比较集中统一的意见和说法。《博雅文学论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追根溯源,分析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对于“文类”的认识历程,提出了“文类是审美策略”的观点,进而探讨了文类等级、界限、意识以及文类与文学经典、缺类现象等基本问题。
【作者简介】
  陈军,1977年生,江苏盐城人,1995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至扬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工作。2002-2007年扬州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第十三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TD)访问学者(2011-2012)。2011年7月-2013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并顺利出站(合作导师:童庆炳教授)。出版专著《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4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含译文)六十多篇。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报》《人大复印资料》等各级各类期刊引用或转载三十多篇(次)。现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录】
序言
引言文类问题的历史回顾

第一章“文类”范畴探析
第一节西方语境中的文类范畴
第二节我国文论界的文类范畴
第三节“文类是审美策略”论的提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文类等级论
第一节文类等级产生原因及其实质
第二节文类等级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
第四节文类等级与身份认同的个案考察:以中国古代戏曲为例

第三章文类界限论
第一节文类界限的特征
第二节文类界限与文学创作
第三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接受
第四节文类界限与文学批评
第五节“以A为B”现象的考察与批评
第六节跨文类写作现象辨析

第四章文类与文学经典论
第一节关于“文学经典
第二节压力与反抗:文类的规范诗学与文学经典
第三节位序与权力:文类等级区划与文学经典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缺类现象论——以“中国无悲剧”命题为例
第一节“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
第二节“中国无悲剧”是个伪命题
第三节余论:“中国无悲剧”命题的现代反思

第六章文类替代论
第一节文类与互文性
第二节文类与文本类型性
第三节文类与构建型式
第四节余论

第七章文类意识论
第一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内涵
第二节文类意识与文学性蔓延
第三节文类意识与策略选择
结语
附录文学分类常用范畴使用状况举隅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