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86 5.6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游静 著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2库 12-2
上书时间2024-12-03
本书形成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协同效益体现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落实,体现为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性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医疗费用支出节约,既有客观数据测度,也有居民认可与接受平台医疗服务,平台主体完成服务创新获得知识积累、水平提升的主观测度。平台协同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既包括内源性决策因素,也包括外源性决策因素。即影响平台协同效益提升的关键因素,既有平台运行主体及平台服务对象对于认知平台、信任平台、就医体验等影响内源性决策的主观判断,也有医疗费用、医保政策等影响外源性决策的外部政策环境。并且,受到现阶段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影响,外源性决策相比内源性决策对平台协同效益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提升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协同效益,需要关注内源性决策的同时,现阶段仍需重点关注平台运行的外部政策环境。
②优化平台的协同运行的外部政策环境,其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职能协同、线上线下协同及区域与区域之间协同。健康管理职能的聚集与整合,将更加有利于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外部协同环境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有着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初衷,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是必然要求,而当前全科医生不足、家庭医生服务规模过大而服务内涵不足的痛点,也为在线健康服务提供了发展契机。流动人口的增加、交通便捷带来的时空距离缩短,对平台间协同提出了必然要求。
③优化筹资政策,需要将卫生费用筹资结构比例作为政府绩效的考核指标之一,引导各地政府改善当地卫生筹资结构比例,积极发挥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办医及其他社会筹资渠道的作用,努力提高社会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例,引导各地政府卫生筹资结构比例向“橄榄型”筹资结构发展。优化医保政策,需要强调医保政策与家庭医生制度衔接,将医保作用发挥延伸至医保之前的疾病初诊;在医疗保障局成为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首要责任部门的同时,仍需要涉及医保的多个部门(卫计、药监、物价、财政及医疗机构)充分参与,医保专门人才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关键;改变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支付转变为门诊按人头支付、住院按病种支付成为大势所趋;建议考虑在个人账户中设置家庭共享账户。在人才政策方面,需要确保医生收入合理性,提高卫生行业人员工资水平至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倍左右,并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等制度,关注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药关系,满足其生存、关系、成长需求。在利益分配政策方面,可以考虑松散型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经济利益补偿,同时在收入与支出的项目划分中体现因双向转诊、专家派驻等形成的收入与支出;以科教项目补助的形式,对平台内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团队构建、核心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教学指导等提供项目资助,以缓解核心医院经济利益补偿的压力,促进平台协同运行。对于利益,需要引导平台成员在强调经济收益之外,重视因平台协同运行获得的优质数据资产及数据资产增值,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无形收益。
④针对影响平台协同效益发挥的内源性决策因素,重点需要改善平台服务对象(患者)就医体验。以心理学动机反应理论为基础,借助“需求—内驱力—行为—目标”触发机制,剖析驱动协同效益提升这一目标的需求,即“时间—成本—质量”三维度需求,从识别需求响应与需求驱动为关键着力点,构建促进平台协同效益提升的内生机制。发挥内生机制的作用,需要从时间需求维度认识到平台主体对时间效率的感知差异,需要从成本维度认识到平台主体对平台协同运行的不确定性预期及损失厌恶情绪,需要从质量维度认识到主观质量评价的差异性,以及任务分配、偏好反转对质量需求的影响。通过改善居民对平台的认知、居民对平台的信任及就医体验,从内源性决策角度提升居民对平台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愿意接受平台对于医疗资源集成与共享、实现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的机制安排,从而提升平台协同效益。
⑤提升平台协同效益需要强基层,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协调。乡村留住人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文经济环境的同步改善,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需要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的同步改善。针对空缺多、流失多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需要从职务补贴、职称晋升、退休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切实能够有吸引力的政策,使基层卫生机构真正能够留住人,真正“强基层”而非陷入大医院的虹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