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护理类专业核心教材)
¥
44.45
5.6折
¥
7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宋晓环 李宪孟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R4库 11-18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宋晓环 李宪孟
-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21429183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页
-
字数
667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在吸取各版本病理学教材内容精华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原则基础上,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育目标,对病理学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力争满足学科需要、社会需要及服务需要。本教材设上篇病理学和下篇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基本涵盖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拟编写字数为70万字。共插入相关精选图片120余幅。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本教材拟安排98学时的教学任务。其中病理学66学时,病理生理学32学时。
- 【作者简介】
-
近5年承担护理专业病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1500学时,年平均300学时左右。
病理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3 主编
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实验指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2 主编
人体的病变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3 主编
病理与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6 主编
病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12 主编
- 【目录】
-
绪论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方法
五、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反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变
二、细胞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一、
二、纤维修复
三、创伤愈合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节充血
一、动脉充血
二、静脉充血
第二节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血栓形成
一、条件及机制
二、形成过程及类型
三、结局
四、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
一、原因及条件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炎症
节炎症的概念及病因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病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三节炎症介质
第四节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临床表现
二、全身反应
第五节炎症的类型
一、临床类型
二、病理类型及其特点
第六节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
三、蔓延扩散
第四章肿瘤
节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命名及分类
一、命名
二、分类
第三节肿瘤的形态
一、大体形态
二、组织结构
第四节肿瘤的异型
一、组织结构的异型
二、细胞的异型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一、生长
二、扩散
第六节肿瘤的代谢特点
一、蛋白质代谢
二、糖代谢
三、核酸代谢
四、酶系统的改变
第七节肿瘤的分级及分期
一、分级
二、分期
第八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九节良肿瘤与恶肿瘤的区别
第十节癌前疾病、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一、癌前疾病
二、不典型增生
三、原位癌
第十一节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第十二节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四、其他肿瘤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节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一、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三、心肌硬化
四、冠状动脉猝死
第三节原发高血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四节风湿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各器官的风湿病变
第五节感染心内膜炎
一、急感染心内膜炎
二、亚急感染心内膜炎
第六节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七节心肌炎
一、病毒心肌炎
二、细菌心肌炎
三、特发心肌炎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节慢支气管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并发症
第二节肺气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类型及病变特点
三、病理变化
四、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支气管扩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并发症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五节慢肺源心脏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肺炎
一、细菌肺炎
二、病毒肺炎
三、支原体肺炎
第七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鼻咽癌
二、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节胃炎
一、急胃炎
二、慢胃炎
第二节消化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及并发症
第三节病毒肝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类型
第四节肝硬化
一、门脉肝硬化
二、坏死后肝硬化
三、胆汁肝硬化
第五节消化系统常见恶肿瘤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大肠癌
四、原发肝癌
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节肾小球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常见类型及病理特点
第二节肾盂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类型
第三节泌尿系统常见恶肿瘤
一、肾细胞癌
二、肾母细胞瘤
三、膀胱癌
第九章女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节子宫颈疾病
一、慢宫颈炎
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
第二节子宫体疾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内膜增生
三、子宫肿瘤
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
一、葡萄胎
二、侵蚀葡萄胎
三、绒毛膜上皮癌
第四节卵巢上皮肿瘤
一、囊腺瘤
二、囊腺癌
第五节乳腺疾病
一、乳腺增生病变
二、乳腺纤维腺瘤
三、乳腺癌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节甲状腺肿
一、单纯甲状腺肿
二、毒弥漫甲状腺肿
第二节甲状腺炎
一、桥本甲状腺炎
二、亚急肉芽肿甲状腺炎
第三节甲状腺功能减退
一、克汀病
二、黏液水肿
第四节甲状腺癌
一、乳头状癌
二、滤泡癌
三、髓样癌
四、未分化癌
第五节糖尿病
一、分型、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传染病
节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第二节伤寒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及并发症
第三节细菌痢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流行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及并发症
第五节流行乙型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
第六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节手足病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
第八节狂犬病
一、病因及感染途径
二、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及并发症
第九节常见传播疾病
一、淋病
二、梅毒
第十节获得疫缺陷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疾病概论
节健康与疾病、亚健康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亚健康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二、疾病的转归
第十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正常水、钠衡
二、水、钠代谢紊乱
第二节水肿
一、分类、特点
二、发生机制
三、对机体的影响
四、常见类型
五、原则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十四章酸碱衡紊乱
节酸碱衡及其调节
一、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衡的调节
第二节反映酸碱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一、ph值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四、缓冲碱
五、碱剩余
六、阴离子间隙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衡紊乱
一、代谢酸中毒
二、呼吸酸中毒
三、代谢碱中毒
四、呼吸碱中毒
第四节混合型酸碱衡紊乱
一、双重酸碱衡紊乱
二、三重混合型酸碱衡紊乱
第十五章发热
节发热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二、分类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一、原因
二、发生机制
第三节发热的分期及其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二、高热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四节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第五节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一、有利方面
二、有害方面
第六节发热的原则
一、病因
二、对症
第十六章缺氧
节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一、血氧分压
二、血氧容量
三、血氧含量
四、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五、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第二节缺氧的原因、分类及其血氧变化特点
一、低张缺氧
二、血液缺氧
三、循环缺氧
四、组织缺氧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四节缺氧的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二、氧疗
三、止氧中毒
第十七章休克
节休克的病因及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 休克晚期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一、细胞代谢障碍及细胞损伤
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第四节休克的治原则
一、病因学治
二、发病学
第十八章弥散血管内凝血
节弥漫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第二节影响弥漫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的高凝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弥漫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及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节弥漫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一、出血
二、器官功能障碍
三、休克
四、微血管病溶血贫血
第五节弥漫血管内凝血的治原则
一、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三、重建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衡
四、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第十九章心力衰竭
节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第三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代偿反应
二、心外代偿反应
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一、肺淤血
二、体循环淤血
三、心输出量减少
第五节心力衰竭的治原则
第二十章呼吸衰竭
节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第二节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变化
一、酸碱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肾功能变化
六、胃肠道变化
第三节呼吸衰竭的治原则
一、去除病因及诱因,治原发病
二、畅通气道和提高通气
三、改善缺氧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
第二十一章肾功能衰竭
节急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及分类
二、发生机制
三、机体功能及代谢变化
四、治原则
第二节慢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四、治原则
第三节尿毒症
一、发生机制
二、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三、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肝脑病
节肝脑病的病因及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肝脑病的发生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二、神经递质学说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四、gaba学说
五、其他神经毒质的作用
第三节肝脑病的诱因
一、氨的负荷增加
二、血脑屏障通透增加
三、脑敏感增加
第四节肝脑病的治原则
一、止诱因的发生
二、降低血氨
三、其他措施
四、肝移植
参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