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冶金、地质 李勇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冶金、地质 李勇 新华正版

冶金、地质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266.69 6.7折 396 全新

库存1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203321570

上书时间2024-09-12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陆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模拟、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和科学研究范例。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学与大陆动力学、沉积盆地与造山带、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地震地质与地震灾害、地表过程与构造地貌、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勇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0
  • 版次 1
  • ISBN 9787030782175
  • 定价 39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6页
  • 字数 0.62千字
【目录】

第一部分 前陆盆地动力学

 第1章 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概述 3

 1.1 前陆盆地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3

 1.2 前陆盆地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4

 1.3 前陆盆地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6

 1.4 造山带的隆升机制与前陆盆地沉降机制 7

 第2章 前陆盆地类型 11

 2.1 前陆盆地的基本特点 11

 2.2 前陆盆地的类型 12

 第3章 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 15

 3.1 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控制因素 15

 3.2 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 16

 第4章 前陆盆地的充填样式 19

 4.1 沉积充填体的几何形态特征 19

 4.2 沉积物源与古水流特征 20

 4.3 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中的同构造地层界面 21

 4.4 前陆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22

 第5章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 24

 5.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控制因素 24

 5.2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26

 5.3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实例 28

 第6章 前陆盆地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 31

 6.1 盆地充填体几何形态的分析方法 31

 6.2 沉降史分析法 32

 6.3 剥蚀史分析法(造山带地层脱顶历史分析) 33

 6.4 构造-沉积旋回分析法 33

 6.5 沉积相带迁移分析法 34

 6.6 盆地沉积通量和沉积速率的增减分析法 35

 6.7 前缘隆起的迁移分析法 35

 6.8 放射性测量和裂变径迹计时 37

 第7章 前陆盆地成藏动力学 38

 7.1 前陆盆地油气(常规)成藏动力学的形成与发展 38

 7.2 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模式 39

 7.3 前陆盆地含油气系统 40

 第8章 前陆盆地页岩气富集机制 43

 8.1 美国前陆盆地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现状及启示 43

 8.2 我国前陆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启示 48

 第二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第9章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地层与挠曲模拟 55

 9.1 地质背景 55

 9.2 盆地充填序列与构造地层单元 58

 9.3 欠补偿与过补偿沉积特征 65

 9.4 底部不整合面与造山楔推进速率 65

 9.5 构造负载与挠曲模拟 66

 第10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72

 10.1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含义和性质 72

 10.2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74

 10.3 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81

 第1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陆相层序地层分析 83

 11.1 陆相层序地层分析的思路 83

 11.2 沉积体系及内部构成 84

 11.3 层序地层单元及其特征 87

 11.4 层序地层成因解释 90

 第12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93

 12.1 区域背景 93

 12.2 大邑砾岩的分布及时代归属 94

 12.3 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95

 12.4 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 99

 第13章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 102

 13.1 龙门山造山带地层记录的特征 103

 13.2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类型及序列 104

 第14章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108

 14.1 古新世—早始新世构造层序(TS1)与构造事件 110

 14.2 中-晚始新世构造层序(TS2)与构造事件 111

 14.3 中新世构造层序(TS3)与构造事件 112

 14.4 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层序(TS4)与构造事件 113

 14.5 中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层序(TS5)与构造事件 113

 第三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

 第15章 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 117

 15.1 区域地质背景 117

 15.2 物源分析 119

 15.3 对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演化与变迁的讨论 126

 第16章 龙门山中、晚三叠世之间的物源转换与构造反转 128

 16.1 地质背景 130

 16.2 取样和分析方法 133

 16.3 结果 135

 16.4 讨论 138

 第17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143

 17.1 地质背景 143

 17.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45

 17.3 岩石组分分析 145

 17.4 地球化学分析 147

 17.5 讨论 150

 第18章 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 155

 18.1 大邑砾岩的沉积特征 155

 18.2 砾石成分对比 155

 18.3 砂岩碎屑组分 158

 18.4 重矿物分析 159

 18.5 大邑砾岩的古流向恢复 161

 18.6 讨论 162

 第四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

 第19章 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167

 19.1 逆冲作用与沉积响应 168

 19.2 走滑作用与沉积响应 169

 19.3 重塑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地层标识 170

 第20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与构造转换 174

 20.1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 174

 20.2 龙门山前陆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分带性与迁移规律 177

 20.3 龙门山前陆盆地埋藏型前缘隆起的几何形态与剥蚀速率 179

 20.4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上超速率与逆冲楔推进速率 182

 第2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碳酸盐缓坡型礁滩的淹没过程 184

 21.1 卡尼期马鞍塘组的沉积序列 185

 21.2 卡尼期前陆型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的基本特征 188

 21.3 卡尼期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标定 190

 21.4 卡尼期硅质海绵礁生长速率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对比 192

 21.5 卡尼期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淹没机制 193

 第22章 龙门山造山楔推进作用与前陆型礁滩的迁移过程 196

 22.1 前陆缓坡型礁滩的分带性 197

 22.2 前陆缓坡型礁滩的迁移速率 203

 22.3 前陆缓坡型礁滩迁移的动力学机制 204

 第23章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 206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06

 23.2 成都盆地沉积特征 208

 23.3 成都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10

 23.4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沉积响应模式 212

 第24章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地层标识及特征 214

 24.1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地层标识 214

 24.2 龙门山逆冲作用的特征 222

 第25章 龙门山走滑作用与走滑方向反转 224

 25.1 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作用及运动方向的标定 225

 25.2 中生代—早新生代龙门山走滑作用及运动方向的标定 229

 25.3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时间的标定 231

 25.4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的动力学机制 232

 第26章 晚新生代龙门山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234

 26.1 龙门山活动断裂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234

 26.2 龙门山活动断裂的逆冲分量与走滑分量对比 241

 26.3 龙门山走滑方向反转的时间 242

 第五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27章 四川盆地40Ma的冷却事件与剥蚀作用 247

 27.1 低温热年代学分析原理及方法 248

 27.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 252

 27.3 讨论 260

 第28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 263

 28.1 原理和方法 263

 28.2 样品的分析结果 264

 28.3 剥蚀速率的计算 265

 第29章 龙门山隆升-剥蚀过程与古地形再造 270

 29.1 地质概况 270

 29.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72

 29.3 前陆盆地沉积通量的计算 280

 29.4 龙门山隆升幅度与剥蚀厚度的估算 282

 第30章 龙门山源-汇系统的剥蚀量-沉积通量对比 284

 30.1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貌和水系特征 285

 30.2 成都盆地的沉积通量 289

 30.3 岷江上游流域的剥蚀速率与剥蚀量 292

 30.4 成都盆地沉积通量与岷江流域剥蚀量的对比与分析 296

 第六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曲模拟

 第31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与弹性挠曲模拟 299

 31.1 龙门山逆冲-走滑作用与前陆盆地动力学模拟 299

 31.2 龙门山前陆盆地的成盆作用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301

 第32章 晚新生代龙门山剥蚀厚度与弹性挠曲模拟 303

 32.1 地质背景 303

 32.2 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剥蚀厚度的定量计算 304

 32.3 龙门山剥蚀卸载作用的弹性挠曲模拟 307

 第33章 龙门山地壳隆升与均衡重力异常 309

 33.1 概述 309

 33.2 Airy-Heiskanen均衡模式与均衡重力异常的反演模拟 314

 33.3 挠曲均衡模式与挠曲模拟 318

 33.4 讨论 321

 第34章 龙门山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324

 34.1 物理模拟实验 324

 34.2 实验分析 326

 34.3 龙门山南段地质剖面与实验模型对比 328

 34.4 构造变形过程的PIV分析 329

 第35章 汶川地震驱动的龙门山构造负载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模拟 331

 35.1 汶川地震的同震变形量 331

 35.2 弹性挠曲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333

 35.3 弹性挠曲模拟的结果 336

 35.4 讨论 339

 第七部分 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

 第36章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 343

 36.1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充填序列 343

 36.2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的充填样式 346

 36.3 龙门山冲断带的脱顶历史与逆冲构造事件 350

 36.4 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动力学模拟与推进速率 352

 36.5 结论 353

 第37章 龙门山地壳增厚与均衡反弹机制 354

 37.1 构造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 354

 37.2 楔状构造地层单元和板状构造地层单元之间的转换 358

 37.3 不整合面 359

 37.4 砾岩层 361

 37.5 超覆速率 361

 第38章 龙门山隆升作用与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耦合机制 364

 38.1 龙门山地壳缩短与晚三叠世大型楔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66

 38.2 龙门山地壳均衡反弹与侏罗纪—古近纪大型板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71

 38.3 龙门山下地壳流与新近纪—第四纪小型(窄)楔状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73

 第39章 龙门山隆升机制与下地壳流 377

 39.1 龙门山隆升机制 377

 39.2 龙门山活动造山带与活动前陆盆地的耦合机制 380

 参考文献 387

内容摘要
本书是基于李勇教授及其国际团队对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包括前陆盆地动力学、龙门山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龙门山前陆盆地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龙门山前陆盆地系统的隆升-剥蚀作用、龙门山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曲模拟、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该成果不仅为研究青藏高原边缘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孕震机理与地震灾害防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典型范例,而且为我国乃至全球研究陆内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与表面过程提供了一个科学范例,期望能对地质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精彩内容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陆盆地动力学、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物源分析与原型盆地分析、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隆升作用与剥蚀作用、构造负载与弹性挠*模拟、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与盆-山耦合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全球陆内造山带-前陆盆地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和科学研究范例。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学与大陆动力学、沉积盆地与造山带、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地震地质与地震灾害、地表过程与构造地貌、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