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护理学(第5版/本科护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护理学(第5版/本科护理)

大中专理科医药卫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

50.15 8.5折 59 全新

库存729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秋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5

装帧其他

货号1202672059

上书时间2024-06-26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商品描述
《中医护理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广泛使用的特色教材。根据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护理、结合临床、注重实用、强化实践构建教材的内容体系。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从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知识、方法技能到临床辨证施护,由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系统阐述,对临床护理需要的知识点详细介绍,强化中医思维和中医护理能力培养以及中医护理方法技能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符合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需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秋华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6
  • 版次 5
  • ISBN 9787117328296
  • 定价 5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大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高等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广泛使用的特色教材。根据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护理、结合临床、注重实用、强化实践构建教材的内容体系。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从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知识、方法技能到临床辨证施护,由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系统阐述,对临床护理需要的知识点详细介绍,强化中医思维和中医护理能力培养以及中医护理方法技能的临床应用,体现了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特色和优势,符合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需要。
【作者简介】
孙秋华教授、博导,擅长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与研究,在护理教育改革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现兼任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护理学)和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护理学)负责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2

一、 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

二、 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5

三、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5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 /6

一、 整体观念 /6

二、 恒动观念 /7

三、 辨证施护 /8

四、 防护结合 /8

第三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10

一、 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0

二、 中医护理学发展背景 / 11

三、 中医护理创新发展策略 / 11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4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14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5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17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9

第三节 藏象学说 /20

一、 五脏 /21

二、 六腑 /26

三、 奇恒之腑 /28

四、 脏腑之间的关系 /28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30

一、 精 /31

二、 气 /31

三、 血 /33

四、 津液 /33

五、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4

第五节 病因病机 /35

一、 病因 /35

二、 病机 /40

第六节 四诊 /43

一、 望诊 /43

二、 闻诊 /48

三、 问诊 /49

四、 切诊 /51

第七节 辨证 /53

一、 八纲辨证 /53

二、 气血津液辨证 /56

三、 脏腑辨证 /59

四、 其他辨证 /67

第三章 方药基本知识/69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70

一、 中药的性能 /70

二、 中药的用法 /72

三、 中药分类 /74

四、 常用中药 /76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79

一、 方剂组成 /79

二、 方剂的剂型 /80

三、 方剂分类 /81

四、 常用方剂 /83

第四章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 /87

第一节 经络基本知识 /88

一、 概述 /88

二、 十二经脉 /90

三、 奇经八脉 /91

第二节 腧穴基本知识 /91

一、 概述 /91

二、 常用腧穴 /94

第五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 111

第一节 起居护理 / 112

一、 起居有常 / 112

二、 劳逸适度 / 113

三、 环境适宜 / 114

第二节 饮食护理 / 115

一、 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 115

二、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 116

三、 食物的分类 / 117

四、 饮食宜忌 / 119

第三节 情志护理 /121

一、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121

二、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121

三、 情志护理的原则 /122

四、 情志护理的方法 /122

五、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123

第四节 用药护理 /124

一、 给药护理 /124

二、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28

第五节 病情观察 /130

一、 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130

二、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131

第六节 病后调护 /132

一、 防止因风复病 /132

二、 防止因食复病 /132

三、 防止因劳复病 /133

四、 防止因情复病 /133

第七节 体质调护 /133

一、 概述 /133

二、 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133

三、 体质的分类及特征 /134

四、 体质调护 /136

第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140

第一节 针刺法 /141

一、 毫针刺法 /141

二、 皮肤针法 /144

三、 皮内针法 /145

四、 水针法 /146

五、 电针法 /146

第二节 灸法 /148

一、 适用范围 /148

二、 用物准备 /148

三、 操作方法 /148

四、 注意事项 /149

第三节 穴位按摩法 /150

一、 适用范围 /150

二、 用物准备 /150

三、 按摩手法 /150

四、 注意事项 /152

第四节 拔罐法 /152

一、 适用范围 /153

二、 用物准备 /153

三、 操作方法 /153

四、 注意事项 /154

第五节 刮痧法 /154

一、 适用范围 /154

二、 用物准备 /154

三、 操作方法 /154

四、 注意事项 /155

第六节 耳穴压豆法 /155

一、 耳郭与耳穴 /155

二、 适用范围 /158

三、 用物准备 /158

四、 操作方法 /158

五、 注意事项 /158

第七节 热熨法 /158

一、 适用范围 /158

二、 用物准备 /158

三、 操作方法 /159

四、 注意事项 /159

第八节 熏洗法 /159

一、 适用范围 /159

二、 用物准备 /159

三、 操作方法 /159

四、 注意事项 /160

第九节 贴敷法 /160

一、 适用范围 /160

二、 用物准备 /161

三、 操作方法 /161

四、 注意事项 /161

第十节 中药保留灌肠法 /162

一、 适用范围 /162

二、 用物准备 /162

三、 操作方法 /162

四、 注意事项 /162

第七章 中医养生保健与康复护理/163

第一节 中医养生保健 /164

一、 中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164

二、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65

三、 常用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167

第二节 传统运动养生 /172

一、 概述 /172

二、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和功能 /172

三、 传统运动养生的方法 /173

第三节 中医康复护理 /175

一、 概述 /175

二、 中医康复护理的特点和原则 /176

三、 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 /177

第八章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182

第一节 健康 /183

一、 疾病观的演变 /183

二、 健康的含义 /183

三、 健康的特性 /184

四、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184

五、 影响健康的因素 /184

第二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85

一、 健康教育 /185

二、 健康促进 /186

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作用和意义 /188

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190

第三节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190

一、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内容 /190

二、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程序 /192

三、 护理健康教育分类与方法 /193

四、 护理健康教育学科属性 /195

五、 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95

第九章 辨证施护 /197

第一节 辨证施护的原则与方法 /198

一、 辨证施护的原则 /198

二、 辨证施护的方法 /200

第二节 常见病证护理 /201

一、 感冒 /201

二、 哮证 /204

三、 心悸 /206

四、 不寐 /209

五、 中风 /210

六、 头痛 /214

七、 眩晕 /216

八、 便秘 /218

九、 消渴 /220

十、 痔疮 /222

十一、 乳痈 /225

十二、 盆腔炎 /227

目  录 15

十三、 积滞 /230

十四、 小儿高热 /232

十五、 眼干燥症 /234

十六、 肥胖 /235

第三节 疫病护理 /237

一、 寒疫 /237

二、 温疫 /241

附录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247

参考文献 /253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华文轩网络书店 全新正版书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