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学凶猛:最通俗的《传习录》.最易懂的王阳明 中国财富出版社 978750475499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学凶猛:最通俗的《传习录》.最易懂的王阳明 中国财富出版社 9787504754998

全新正版书籍,书友们可以放心购买。如图片与标题不一致以标题为准,如不了解的可以联系客服。

9 2.5折 36 全新

库存97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沙滩孤雁著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4998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8404923

上书时间2025-01-08

湘财特价书店

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千古难辨“亲”与“新” 

至善只在心中寻 

心外“事”与“理” 

学问思辨不能少 

知行岂能分两边 

“格物”带您“止至善” 

“尽心知性”圣人事 

此“物”非彼“物” 

拨乱反正为“格物” 

不离天理是“主一” 

立志!立志! 

看病下药,谦和处友 

痼疾还需猛药除 

心如明镜皆能照 

此心不于事上磨,更于何处磨此心 

千金难买是“中庸” 

君子不器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除却人情更无事 

阳明教你修心法 

集得义来鬼见愁 

七情中和为至情 

操舍皆在我心田 

大中至正一贯穿 

因时制宜 

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道”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移步景自现,何须问前程 

磨不误砍柴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千古在此一日 

垂拱而治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斩草除根 

人在学在,人亡学亡 

儒家VS墨家 

一场由除草引起的答辩 

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 

为学大病在好名 

悔过以改之为贵 

智者和愚者 

无中生有 

君子慎独 

几人真肯爱此身 

萧惠触的四鼻子灰 

行知合一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知行并进 

致知正是为穷理 

致良知 

必有事焉 

颜回的乐和七情的乐 

情顺万事而无情 

为学终身只一事 

机诈孙猴儿,良知如来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真专一和真持敬 

陆子之学有点粗 

只是致知 

实践出真知 

“格物”常见问题答疑 

属官很忙咋求学 

循序渐进致此知 

圣人只是知天理 

动止得体 

去恶善自来 

着实用功自受益 

阳明谈占卜 

思无邪 

圣人仪态自雍容 

大道至简 

睡着如何致良知 

“厚”与“薄” 

治病良方莫作践 

良知只是是非心

阳明一语解纠纷

苏张之智圣人资

性善性恶再交锋

四句教

格物详解

知觉之处即是心

变动不居

快马犹然需加鞭

精彩内容
  本书就是力争使用现代人比较喜欢的轻松活泼的语言,将《传习录》中难懂的内容用现代语言阐发出来,为广大阳明先生的粉丝搭起一座和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桥梁。全书结构主要有原文、注释、译文、解析四部分构成,其中色的是解析部分,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之所在。解析中,在坚持*限度还原阳明心学的原汁原味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修身处世进行适当发挥,以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媒体评论

                                                                                    
                                            
                                              千古难辨“亲”与“新”
  【原文】
  爱问:“‘在亲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③,敬敷④五教⑤,所以亲之也。《尧典》⑥‘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⑦,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传习录(上卷)·徐爱录》)
  【注释】
  ①在亲民:《大学》古本作“在亲民”,朱熹改其为“在新民”。
  ②新民:朱子(朱熹)曰:“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shěn)未尝去其本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已何害于传疑耶?”
  ③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六卿之一,称之为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④敬敷:恭敬慎重地传布实行。
  ⑤五教:五种伦常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⑥《尧典》:指《尚书·尧典》。
  ⑦“克明峻德”二句:指《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大。九族:以自己为本,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译文】
  徐爱问:“《大学》里的‘在亲民’这一句,朱熹先生说应该改为‘新民’讲,接下来的一章‘作新民’文句,似乎也可以作为朱熹先生说法的凭据。先生认为,应该遵从旧本作‘亲民’讲,这也有什么根据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的意思,与‘在新民’中的‘新’(的意思)不同,怎么能以此作为证据呢?‘作’字与‘亲’字相对应,但不是‘新’字的意思。下面讲的‘治国’、‘平天下’处,都对‘新’字没有阐释和说明。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都是‘亲’字的意思。‘亲民’就好像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的意思。对他们‘亲’就是对他们行‘仁’的意思。因为老百姓之间缺乏亲和,舜让契作为司徒官,敬慎地传布五种伦常之教,所以称之为‘亲之也’。《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尚书·尧典》中的‘以亲九族’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大学》中的‘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中,‘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是兼有教育和培养的意思。说‘新民’就觉得意思偏了。”
  【解析】
  要完整理解这一节的意思,必须先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好读一下《大学》的原文。朱熹改动《大学》原文这段公案,说来话就长了,抻开了来写,足以出一本专著。以南怀瑾先生的讲义为底本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书,有对这段公案的详细探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此书。
  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到底是对是错,非我的学力所能妄加论断,这里为了避免枝蔓过多,仅限于在阳明思想体系的范围内简略谈一下。这里就依照阳明驳斥朱熹之非的论述脉络,从中窥探阳明心学的宗旨。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学》原文开头的一段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面是《大学》开头的一段话,阳明和朱熹之间的嘴仗,就是围绕着这段来打的。我之所以把这段话摆在这里,那是因为,这段话不但和现在我们要谈的内容有关系,而且和《传习录》中的其他章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首先表明了如下一点,阳明心学不是阳明先生本人天才般的独创,而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在阳明之前,已经有群星闪耀般的无数位儒家学者在这里薪尽火传地耕耘了近两千年。现在,火炬传到了阳明的手上,在这里,火炬手王阳明将要带着儒学的火种冲到又一个高峰,一个至今我们也只能仰视,而无法超越的高峰。传奇该从哪里开始呢?好的,朱熹,朱圣人,你,出列!就从和你单挑开始吧!
  不管各位对这节是怎么看,个人认为,在整本《传习录》中,如果按照佶屈聱牙的程度降序排列的话,这节可以荣登榜首,几乎到了无一字无来处的境界,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话,读之犹如天书,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极其不友好。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我们没必要被文段的表面所吓到,现在我们抛掉那些让人头大的有关引文来源的纠结。细看这节,文眼其实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新”字,一个是“亲”字。下面就重点谈这两个字。
  《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做,主要是讲正心穷理,修己治人的道理。《大学》开篇就谈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的核心宗旨就是达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大学》中修齐治平等功夫也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展开的。
  先从朱熹的视角来谈。三纲“明德”“亲(新)民”“至善”中,“明德”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明明德”就是“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做动词用。“至善”是指“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自然如此,理该如此”,可以看出这两纲都是从人的修养来谈的。所以,朱熹认为中间夹了一个“亲民”——主动亲近老百姓,好像是脱离了人的修养之范围,又加上《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朱熹认为此处有误,就把“亲”字改为了“新”字,“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也可以归类为人的修养,和其他两纲就浑然一体了。
  就上述而言,朱熹改得也很有道理啊,但个人认为,还是有瑕疵。“明明德”与“新民”是否在意义上过于接近了?“将正大光明的德行发扬”是否已经涵盖了“除旧图新”之意?光明之德来,旧暗之私自然去,还用得着再单独提出“新民”作为一纲吗?
  我们再来看阳明坚持的“在亲民”。其中的“亲”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虽然没有单独提出“除旧布新”的“新”字,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让人“迁旧从新,弃恶从善”之意。阳明坚持“在亲民”的旧本说法,根据在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新”字义的发挥,反而多有对于“亲”字义的发挥。阳明对于“亲民”和“明德”关系的理解是:“明德”是单独个体原本就具有的正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发扬个体的“明德”,那么“亲民”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都能尽其所能地“明明德”。看似这两者一个在谈个人的修养,一个在谈“教化人民”的方法,但其实谈的还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这个该怎么讲呢?
  儒家一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而不称为《小学》,是因为其中所讲之道都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亲民”的意思是“使人们亲”,那么这个“使”的主体,自然还是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上层人士,古代把这个阶层称为“士”。人民自身作为一个群体,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可以称为“群氓”,这样说,并不是对人民这个群体的污蔑,“群氓”的定义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说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一切。这句话其实更像政治口号,更合理的说法是,贤能之士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但是当这些贤能之士从群众中脱颖而出,走到引领者的位置时,他们自身已经进入了“士”的阶层。所以说,指望人民自身,他们很难自我亲和,自我更新,还需要贤者来倡导,这从古时部落中,重要事情往往要靠族长或者部落首领来裁决也可见一斑。
  这么一来,就可以说“亲民”成为贤者“明明德”施之于人民的外用。“明明德”不是空守着一个“明德”,使人民“亲”是“明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唤醒其他大多数群体的“明德”而实现本身的“明德”。它使得儒家的个人修养不再局限于一身,而是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全体人身上,这就是阳明所理解的“亲民”。
  按照阳明的理解,“至善”是“明明德”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明明德”和“亲民”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千古难辨“亲”与“新”
  【原文】
  爱问:“‘在亲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③,敬敷④五教⑤,所以亲之也。《尧典》⑥‘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⑦,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传习录(上卷)·徐爱录》)
  【注释】
  ①在亲民:《大学》古本作“在亲民”,朱熹改其为“在新民”。
  ②新民:朱子(朱熹)曰:“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shěn)未尝去其本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已何害于传疑耶?”
  ③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六卿之一,称之为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④敬敷:恭敬慎重地传布实行。
  ⑤五教:五种伦常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⑥《尧典》:指《尚书·尧典》。
  ⑦“克明峻德”二句:指《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峻:大。九族:以自己为本,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
  【译文】
  徐爱问:“《大学》里的‘在亲民’这一句,朱熹先生说应该改为‘新民’讲,接下来的一章‘作新民’文句,似乎也可以作为朱熹先生说法的凭据。先生认为,应该遵从旧本作‘亲民’讲,这也有什么根据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作新民’的‘新’字是自新的意思,与‘在新民’中的‘新’(的意思)不同,怎么能以此作为证据呢?‘作’字与‘亲’字相对应,但不是‘新’字的意思。下面讲的‘治国’、‘平天下’处,都对‘新’字没有阐释和说明。比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都是‘亲’字的意思。‘亲民’就好像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的意思。对他们‘亲’就是对他们行‘仁’的意思。因为老百姓之间缺乏亲和,舜让契作为司徒官,敬慎地传布五种伦常之教,所以称之为‘亲之也’。《尚书·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尚书·尧典》中的‘以亲九族’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大学》中的‘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中,‘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就是兼有教育和培养的意思。说‘新民’就觉得意思偏了。”
  【解析】
  要完整理解这一节的意思,必须先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最好读一下《大学》的原文。朱熹改动《大学》原文这段公案,说来话就长了,抻开了来写,足以出一本专著。以南怀瑾先生的讲义为底本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书,有对这段公案的详细探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此书。
  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到底是对是错,非我的学力所能妄加论断,这里为了避免枝蔓过多,仅限于在阳明思想体系的范围内简略谈一下。这里就依照阳明驳斥朱熹之非的论述脉络,从中窥探阳明心学的宗旨。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学》原文开头的一段文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面是《大学》开头的一段话,阳明和朱熹之间的嘴仗,就是围绕着这段来打的。我之所以把这段话摆在这里,那是因为,这段话不但和现在我们要谈的内容有关系,而且和《传习录》中的其他章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首先表明了如下一点,阳明心学不是阳明先生本人天才般的独创,而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在阳明之前,已经有群星闪耀般的无数位儒家学者在这里薪尽火传地耕耘了近两千年。现在,火炬传到了阳明的手上,在这里,火炬手王阳明将要带着儒学的火种冲到又一个高峰,一个至今我们也只能仰视,而无法超越的高峰。传奇该从哪里开始呢?好的,朱熹,朱圣人,你,出列!就从和你单挑开始吧!
  不管各位对这节是怎么看,个人认为,在整本《传习录》中,如果按照佶屈聱牙的程度降序排列的话,这节可以荣登榜首,几乎到了无一字无来处的境界,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话,读之犹如天书,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极其不友好。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我们没必要被文段的表面所吓到,现在我们抛掉那些让人头大的有关引文来源的纠结。细看这节,文眼其实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新”字,一个是“亲”字。下面就重点谈这两个字。
  《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做,主要是讲正心穷理,修己治人的道理。《大学》开篇就谈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的核心宗旨就是达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大学》中修齐治平等功夫也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展开的。
  先从朱熹的视角来谈。三纲“明德”“亲(新)民”“至善”中,“明德”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明明德”就是“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做动词用。“至善”是指“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自然如此,理该如此”,可以看出这两纲都是从人的修养来谈的。所以,朱熹认为中间夹了一个“亲民”——主动亲近老百姓,好像是脱离了人的修养之范围,又加上《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朱熹认为此处有误,就把“亲”字改为了“新”字,“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也可以归类为人的修养,和其他两纲就浑然一体了。
  就上述而言,朱熹改得也很有道理啊,但个人认为,还是有瑕疵。“明明德”与“新民”是否在意义上过于接近了?“将正大光明的德行发扬”是否已经涵盖了“除旧图新”之意?光明之德来,旧暗之私自然去,还用得着再单独提出“新民”作为一纲吗?
  我们再来看阳明坚持的“在亲民”。其中的“亲”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虽然没有单独提出“除旧布新”的“新”字,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让人“迁旧从新,弃恶从善”之意。阳明坚持“在亲民”的旧本说法,根据在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新”字义的发挥,反而多有对于“亲”字义的发挥。阳明对于“亲民”和“明德”关系的理解是:“明德”是单独个体原本就具有的正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发扬个体的“明德”,那么“亲民”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都能尽其所能地“明明德”。看似这两者一个在谈个人的修养,一个在谈“教化人民”的方法,但其实谈的还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这个该怎么讲呢?
  儒家一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而不称为《小学》,是因为其中所讲之道都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亲民”的意思是“使人们亲”,那么这个“使”的主体,自然还是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上层人士,古代把这个阶层称为“士”。人民自身作为一个群体,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可以称为“群氓”,这样说,并不是对人民这个群体的污蔑,“群氓”的定义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
  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说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一切。这句话其实更像政治口号,更合理的说法是,贤能之士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但是当这些贤能之士从群众中脱颖而出,走到引领者的位置时,他们自身已经进入了“士”的阶层。所以说,指望人民自身,他们很难自我亲和,自我更新,还需要贤者来倡导,这从古时部落中,重要事情往往要靠族长或者部落首领来裁决也可见一斑。
  这么一来,就可以说“亲民”成为贤者“明明德”施之于人民的外用。“明明德”不是空守着一个“明德”,使人民“亲”是“明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唤醒其他大多数群体的“明德”而实现本身的“明德”。它使得儒家的个人修养不再局限于一身,而是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全体人身上,这就是阳明所理解的“亲民”。
  按照阳明的理解,“至善”是“明明德”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明明德”和“亲民”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