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导论 上海文艺 9787532188048
全新正版书籍,书友们可以放心购买。如图片与标题不一致以标题为准,如不了解的可以联系客服。
¥
36.2
5.2折
¥
69
全新
库存111件
作者[美] 理查德.波尔特 著陈直 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88048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067001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理查德·波尔特(RichardPolt)美国辛辛那提市泽维尔(Xavier)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研究专家。他曾撰写、编辑了多部关于海德格尔的著作,此外还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和尼采的《偶像的黄昏》。波尔特是活跃在打字圈的打字机爱好者,曾是关于手动打字机的ETCetera季刊的编辑。他还为2016年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纪录片《加州打字机》做出了贡献。
译者:陈直199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2010年开始在各地(包括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制造业工厂打工,打工期间自学哲学,2021年,因一篇《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报道受到关注。目前在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工作。
目录
中文版序 ... iii
前 言 ... 1
第一章? 问 题 ... 5
第二章? 起 点 ... 21
根 基 / 23
理论的理论 / 27
狄尔泰与胡塞尔 / 32
理论与生活 / 39
作为老师的海德格尔 / 44
通往《存在与时间》 / 49
第三章? 《存在与时间》:导论与第一篇 ... 53
问题与目标 / 57
第1节:存在之神秘 / 60
第2节:我们自身作为出发点 / 64
第3节:存在与科学 / 72
第4节:存在与人的生存 / 75
第5,6,8节:《存在与时间》的计划 / 80
第7节:《存在与时间》的方法 / 85
第9—11节:生存与日常状态 / 94
第12—13节:在世界中存在与认识 / 99
第14—18节:世界作为意义整体 / 105
第19—21节:贫困的笛卡尔“世界” / 117
第22—24节:量的空间与适合的空间 / 124
第25—27节:共在与“常人” / 126
第28节:“在之中”的基本特征 / 134
第29—30节:现身情态 / 137
第31—33节:领会,解释与命题 / 141
第34节:话语 / 153
第35—38节:沉沦 / 154
第39—42节:畏与操心 / 157
第43—44节:实在与真理 / 164
第四章? 《存在与时间》:第二篇与其后 ... 175
第46—53节:直面死亡 / 178
第54—60节:承担疚责与责任 / 183
第63节:生存的真理作为生存论真理的基础 / 191
第62,64,65节:时间性作为理解此在存在的关键 / 195
第66—71节:从时间性的角度重新解释日常状态 / 202
第72—77节:历史,遗产与命运 / 207
第78—82节:源始的时间性与日常的时间概念 / 217
第三篇一瞥 / 224
第五章? 后期海德格尔 ... 231
转向的迹象 / 240
《形而上学是什么?》:无与逻辑的消解 / 250
《论真理的本质》:无蔽与自由 / 260
《形而上学导论》:存在限制的历史 / 267
《艺术作品的本源》:大地与世界的争执 / 275
《哲学论稿》:另一开端的残篇 / 287
谋制与体验 / 291
存有作为本有 / 295
作为庇护的真理 / 306
从存在者到存有的道路 / 310
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事实与思想 / 315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存在主义,人道主义与伦理学 / 345
《技术的追问》:存在者作为可操纵的资源 / 359
诗与语言 / 367
结论? / 375
参考文献 ... 379
内容摘要
《海德格尔导论》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艰深思想的绝佳入门介绍,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将清晰的论述与对主题的权威解读相结合。它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并且为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提供了初步的定向。
理查德?波尔特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切中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而不牺牲其中的任何丰富性或新颖性。他以简洁明快、细腻又富含诗意的笔触,让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重新焕发生机。
在中译本中,作者还根据《黑色笔记本》对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添加了一些新的评论,并更新了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中文版序理查德?波尔特[RichardPolt]非常感谢有机会向中国的读者分享这本书,也感谢陈直的翻译工作。
自从本书英文版在1999年出版以来,又有更多海德格尔的文本问世,其中包括讲座课程、海德格尔的私人论文与笔记,以及被称为《黑色笔记本》(BlackNotebooks)的哲学日记。我们对他的个人生活与政治活动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如此,出版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依然是海德格尔最重要的文本,也是开始严肃研究他思想的最好文本。《海德格尔导论》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并且为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提供了初步的定向。在此中译本中,我主要根据《黑色笔记本》对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添加了一些新的评论。
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对于21世纪来说尤其有价值,因为越来越明显的是,技术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已经导致了一种非常危险的不平衡。现代技术基于一种特别类型的科学,这种科学开始于西方的笛卡尔等哲学家,他们敦促我们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现在,现代技术已经被地球上的大部分国家采纳与发展,它影响到这颗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根据海德格尔,技术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它对环境造成了无意的但却明显的危害;技术还威胁着我们作为“此在”(Dasein)——对存在的意义有所操心的存在者——而生存的能力。这样一种危险是不能仅仅通过更有效率的发明或者对资源更好的管理来解决的。我们还必须学会再次提出存在问题(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所做的那样),并且向传统西方中的存在概念发起挑战。
海德格尔意识到,质疑西方对存在的理解,将使与非西方文化中对存在的理解的对话成为可能。海德格尔的中国读者处于一个有利地位来发展这种对人类和地球的未来非常重要的对话。中国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领导者,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许多传统面貌,但人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记忆仍然强烈而鲜活。通过与海德格尔一起探索西方思想的局限性,并创造性地化用自己的哲学遗产,21世纪的中国思想家将有可能为人类在地球上的栖居找到一种新的且充满希望的方式。
译后记陈直本书编辑陈凌云先生命我写个译后记,并且“写出这个译本成长起来的大地,和它向往的天空”。我想就在此以一个有着特别人生经历的哲学自学者或哲学爱好者的身份来谈点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
我1990年出生,但直到2008年年底,我才开始关注哲学性质的内容和问题(也开始可以获取一些哲学资料)。当时我突然发现很多事情我完全不懂,比如什么是感觉的本质,情绪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数字的本质,符号运算的本质?语言是什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开始我查询互联网,但互联网只是给出一些对情绪、感觉、思维的描述和分类(这些描述和分类本身有时也比较模糊),但它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的本质、最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它告诉我们感觉在生理学、神经学上的某些发生机制(比如大脑皮层的变化),但这些发生机制为什么会产生情绪?这些发生机制是如何导致我们拥有情绪的自身意识的?我并没有找到相应的解答。
这种“感觉自己完全不懂”的状态也让我有“重新学习一切”的想法,但要“重新学习一切”,首先需要像笛卡尔那样“怀疑一切”,甚至“否定一切”,如此才能有可靠、确定、真正的基础,而不是我在之前学到的那些模棱两可的知识。这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想法也适用于我自己。我当时对自己的状况非常不满,我发现我对自身也一无所知,我不知道我的本质是什么,我希望可以在“怀疑一切”中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使自己脱离混沌的状态,让自己变得透彻起来。
当时的这种状态以及这些问题促使我寻找一些心理学、语言学和哲学类的书来阅读。那时我正在学习数学,所以首先尝试去找些数学哲学的书来看,但我无法找到这类书(后来认识到,似乎这类书在当时的国内不多)。于是我就去找些数学基础,即集合论、数理逻辑、证明论这类的书,它们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理解了基础,就能理解数学的本质。
数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当时急切想要获得解答的问题。我了解到皮亚诺公理(Peanoaxioms)对自然数的构造,似乎皮亚诺能够对数的本质进行解答。但当我看到这些公理时,却感到较为困惑,比如他把0是自然数设定为一个“公理”,然后说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这也是一个“公理”。他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0是自然数,他只是用数学家的身份来“规定”0就是自然数,这是一个“公理”——不容置疑、无法怀疑的真理。至于自然数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真正地独立存在,其存在方式如何,皮亚诺似乎并不关心。他就像一个上帝那样,说0,1,2,3等等是自然数,那么它们就是自然数,他创造了自然数。但是,我当时认定,数绝非数学家和人的创造,它有其独立的内在本质,尽管我不知道这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从别的地方了解到罗素与怀特海在其《数学原理》(PrincipiaMathematica)中利用数理逻辑来证明1+1=2,但那里并没有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只是说他们用一千多页的《数学原理》来为数学奠基。我无法找到这本书,而且即便找到,我的水平也无法理解这1000多页的内容。逐渐地,我从数学基础、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转向在当时的我看来更为“本质性”的主题——哲学。
读了一些哲学相关的书,尤其是阅读了一些关于黑格尔、费希特与叔本华等这些“体系”哲学家之后,我产生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让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世界经验,我感到似乎一切都可以理解了,一切都变得透彻了,比如一切都不过是意志的具体化,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而此前我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认知状态中,这种认知状态体现为各种支离破碎的知识:文学有文学的“范式”,物理学有物理学的“范式”,数学有数学的“范式”,这些学科之间不能兼容,因此有所谓的“文科”“理科”“工科”的区分。
但是,这种“全新的经验”在“客观上”也让我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加远离我当时的周围世界。这种远离让我遭遇了不少实际的困难,比如我发现我处在一个孤立的状态中,好像周边的人都很陌生;加上我很早就遭受过大量的创伤性经历,我从性格方面也变得更为内向。
后来,我去往各地打工,维持生活。去得最多的是制造业的工厂。在这些工厂里一般工作时间都很长,一天12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上夜班,每个月也没有几天休息时间。这些经历和我从小以来的经历使得我一直都没有“放假”的概念,甚至让我觉得“放假”、“休息”有一种负罪感,觉得自己每天都需要工作。带着最开始一年多时间的粗浅阅读经历,我在各地打工期间继续保持着我的阅读与思考。
一开始,我不觉得这种在各地打工的状态有什么不好,因为我觉得它不影响我的思考活动。即便在工作中,我也可以思考。不过我的实际生活变得更为艰难,长期处于贫困潦倒的状态。同时我也陷入更加孤立的状态。这样的贫困潦倒的孤立状态让我很容易遭受别人的轻视。不过,在最初几年,这些东西我并不太在意。
尽管我不太在意别人的轻视,但这种情况多了,我就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世界对我的敌意,于是或主动或被动地更加“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变得对外界更加敏感。随后,我发现我出现了口吃现象。在十几年的打工生涯里,我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口吃状态,严重的时候,我甚至难以说出一些最常用的词。这样的状态加剧了我的艰难处境,我发现我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即便是最初级的工作也有时会拒绝我。
逐渐地,我感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剥夺殆尽,无法再阅读和思考,因为一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来,我只想躺在简陋的上下铺的床上,没有力气再去面对那些对我来说本就很困难的文本和问题。这样的境况使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我开始想,我是否可能从这样的恶劣处境中离开?是否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环境?是否可能赚到钱?如果有些钱,我就可以不必每天十几个小时在工厂里工作了。我有过一些想法,但均未获得结果——这也很自然。
这种无结果状态慢慢地让我几乎接受了这样的处境,甚至有时候满意于这样的处境——每天去上班,每月拿工资,维持基本的生活。我也慢慢接受,哲学这样“上层建筑”的东西并非我这样一个在工厂打工的人可以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投入和思考的,这些东西对我也没有任何现实的用处。
时间到了2021年。我感到我还是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境况。我想到了我在最开始阅读和思考哲学时的憧憬;想到当时我对理解的渴望,渴望获得清晰、确定、必然的真理,而非模棱两可的知识;渴望认识真正的自己;渴望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而十几年过去,我感到这些目标并未完成,反而陷入更加被动、更加被他人决定的处境中。因此,我重新开始阅读和学习哲学。
海德格尔这位令人畏惧的思想家我很早就读过,但并没有太多理解,而且主要还是从存在主义角度来读他,这种阅读的角度注定是错误与失败的。从2021年初开始,我主要专注于海德格尔,而不再如之前那样泛泛而读。
有一次,我读到了理查德?波尔特在1999年出版的《海德格尔导论》(Heidegger:AnInoduction),我发现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而其内容也不乏深度。因此决定从2021年4月开始翻译这本书。当时我面临这样的处境:我在工厂上班,每天都需要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做工作的事情;并且我住在10人间的工厂宿舍里,在宿舍里没有桌子,甚至连插座都没有,只有那种供手机充电的USB插座插孔。我只能带着电脑去附近的图书馆去翻译。翻译完后我就把译文贴在网上。
2021年11月,“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题为《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文章(以及后续其他一些媒体对我的采访报道),使我作为一个读海德格尔的农民工而受到了很多的关注与支持,也让我翻译的这本书获得了出版的机会。在此,我要感谢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南风窗》、《红星新闻》、极昼工作室、凤凰网等媒体和记者。
这本译著的出版有赖于很多人的帮助。
首先感谢“铸刻文化”,他们同意出版这部译著,并与国外版权方取得联系,获得了这本书的中文版授权。感谢鲍夏挺先生,他最初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帮助。
这本书我在2021年4月开始翻译,在2021年8月底完成初译。尽管此书通俗易懂,我在翻译时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但那时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认真阅读和充分理解文本,这使得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最初的译文错漏百出。2022年开始,我对全书译文做了几次较为细致的校对。这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黄华侨先生对译文进行了校对,修正了不少错误。铸刻文化的陈凌云先生和李栋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肖海鸥女士,也对译文进行了细致的校对,改正了不少错误。感谢Azalea提供的英语理解上的帮助。一些网友也对译文的修改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能够在2022年开始对初译稿进行“较为细致的校对”,有赖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谷雨实验室”对我的报道发出来后,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李凤奇先生表达了帮助我的意愿,邀请我前往学院面试,这使得我后来可以在此工作。如果没有李凤奇先生的帮助,我将难以完成包括本书校对在内的诸多工作。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的其他领导与老师也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作者理查德?波尔特先生在我翻译校对过程中为我解答了不少的疑惑,他也慨地为中译本作序,在此表示感谢。
在对我的报道发出后,我获得了众多网友的鼓励与支持,我在此向所有支持、鼓励、善意批评以及帮助我的网友表达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与我妻子。
关于本书的翻译,再多说几句。作者在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存在是“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所带来的意义,或者如作者通过邮件告诉译者的那样,存在=“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有某物存在着”这个事实的意义。
所以“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有存在而不是虚无”这个事实对于本书来说非常重要。在原文中,这句话作者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比如:(1)thereissomethingratherthannothing;(2)thereisabeingratherthannothing;(3)thereisanentityratherthannothing;(4)thereareentities,ratherthannothing;(5)therearebeingsratherthannothing.作者反复提及这个事实,就是希望唤起我们对“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事实所敞明的意义的重视。他认为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含义。
对于这些陈述,译者无法找到单一准确的译法。请教一些方家后,感到没有必要强行统一译文,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个事实的意义就可以了。因此,译者在不同地方可能译得有所不同,比如:“存在着某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存在着某物而不是无(或虚无)。”“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有存在而不是无(或虚无)。”“存在着存在者而不是什么都没有。”等等。
此外,关于文中的“领会”与“理解”这两个词,它们都是对原文understanding的翻译,这个词不太好统一译为“理解”。《存在与时间》中译文主要译为“领会”(德语原文为Verstehen,即英译的understanding)。
2023年12月,在本书中译本即将出版时,作者理查德?波尔特给译者发来了最新的修订版(预计在2025年春出版),他问译者是否把修订版中新增加的内容先行在中译本上出版。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本书第五章“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事实与思想”这一节,以及一份全新的“参考文献”(Bibliography)。由于本书最初出版于1999年,因此没有包括2000年之后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比如著名的《黑色笔记本》。作者在修订版中根据海德格尔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新出版的文本补充了“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事实与思想”这一节内容;而全新的“参考文献”包括了2000—2023年间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以及海德格尔学者的研究著作。
考虑到2000年以后新出版的海德格尔文本的重要性,这个中译本增加了作者补充的新内容,同时用全新的参考文献取代原有的参考文献。由于参考文献主要为进一步阅读与研究海德格尔的思想服务,不再是“导论”,因此译者保留了原文,没有译出这部分内容,以方便读者查阅。(译者对照了两份参考文献,新参考文献包括了旧参考文献没有的内容,同时也删除了一些旧参考文献的内容,若读者有相关需求,可自行查阅旧参考文献。)尽管我以最大的努力来对最初有很多错误的译文进行校对,并且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但限于我自己英文和中文水平,尤其是哲学水平的不足,这个译本一定还有各种不妥、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对于译文,我还想做几点说明:一、一词多译问题。虽然这在所有的翻译中都不可避免,但是在本书中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很好地处理。二、文中的一些“译注”源自维基百科(Wikipedia),但是未在文中一一注明。三、由于各种原因,原文中的强调并未在此译本中体现。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的人!
2024年春于河北石家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