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 中华书局 9787101107395
全新正版书籍,书友们可以放心购买。如图片与标题不一致以标题为准,如不了解的可以联系客服。
¥
16.8
5.3折
¥
32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熊剑平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7395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23745261
上书时间2024-11-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从上古到清末,谍战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战争的一大表现形式。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垓下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却鲜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战役暗处的谍战较量。本书按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谍战故事,深入挖掘了用间、行刺、信息收集与分析对战争的巨大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恢弘战争的背后,正是人们一直以来忽视的暗处较量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作者简介
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小引 1
章 谍影乍现(夏商周时期谍战)
女艾间浇 5
伊尹灭夏 9
吕尚伐殷 16
第二章 暗战渐起(春秋战国时期谍战)
秦郑恩仇 25
巧收由余 30
楚材晋用 33
勾践行间 41
子贡救鲁 49
奇计救赵 54
张仪多诈 61
苏秦覆齐 68
荆轲刺秦 74
第三章 巨谍层出(两汉时期谍战)
酒徒善谋 83
陈平反间 91
张良用间 98
凿空西域 102
班超定远 109
汉末谍云 117
曹操诈术 125
死间张松 129
第四章 谍云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谍战)
羊祜识人 137
石勒善间 143
祖逖北伐 151
为间所败 155
朱序诈降 160
巧设间计 165
孝宽传谣 168
第五章 以间博弈(隋唐时期谍战)
公主被废 177
裴矩经商 182
乡间建功 188
侦察先锋 194
李靖间计 199
胡人叛变 203
戍边谍战 207
藩镇谍云 213
死间马景 219
第六章 间计纵横(两宋时期谍战)
宋祖心术 227
和尚架桥 233
巧设榷场 239
元昊善间 244
法崧冒死 247
身份迷离 253
岳飞破齐 262
反间秦桧 266
第七章 暗流汹涌(明清时期谍战)
明祖间术 273
僧人道衍 281
边境谍影 289
阳明平乱 295
乡间赵臣 300
死间夏正 305
间谍助阵 310
辽沈谍云 314
名将冤死 318
宝岛谍战 323
后记 332
内容摘要
从上古到清末,谍战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战争的一大表现形式。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垓下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却鲜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战役暗处的谍战较量。本书按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谍战故事,深入挖掘了用间、行刺、信息收集与分析对战争的巨大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恢弘战争的背后,正是人们一直以来忽视的暗处较量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主编推荐
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精彩内容
苏秦覆齐
苏秦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历史上,他们二人长期以一纵一横而相与闻名。但是,根据出土文献,苏秦本是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一直在帮助燕昭王从事着颠覆齐国的活动。也就是说,苏秦的真实身份曾被千年埋没,作为战略间谍的他,也因此而遭到千年误解。
苏秦(?—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曾受封“武安君”,战国时期著名的战略间谍,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秦曾用功学习纵横家的学说,据传他也是鬼谷子的高足,却没有办法取得功名,因此而郁郁不能得志,甚至惹得“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苏秦也曾试图以“义兵”理论前去秦国游说秦王,却同样没有获得成功。屡经挫折之后,苏秦没有灰心丧气。不久之后,他得到周书《阴符》,如获至宝,反复揣摩,于是获得飞速进步。
苏秦再次踏上谋取功名的道路,是从燕国开始的。战国时期,燕与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大举发动进攻,燕国的国都被齐军占领,燕军几乎尽数覆灭。燕昭王即位后处心积虑地要报仇,踌躇满志的苏秦恰于此时来到燕国,并自愿冒险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间谍生涯。
这时候的齐国由湣王执政,实力非常强大,并同赵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故此,燕昭王授予苏秦活动的战略方针就是“大者使齐毋谋燕,次可恶齐赵之交”,使得齐国不再将战略矛头指向燕国。所以,苏秦到达齐国之后的步棋便是破坏齐、赵之间的联盟关系,第二步棋便是使得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 ,令齐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自己,并在攻打宋国的过程中得罪其他几个对宋国同样虎视眈眈的大国,在四面树敌的同时,也使得自己陷入危难险境,从而为燕国复仇之战赢得机会。
苏秦于公元前300年奉燕昭王之命次来到齐国,似乎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就被迫返回。回到燕国之后,苏秦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赶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公元前289年,看到齐国和赵国断交,并和韩、魏关系恶化,燕王于是派苏秦第二次赶往齐国,再次进行间谍活动。
这一次,苏秦以使者的身份出使齐国,随行携带了大量的猎物,由此获得直接面对齐王的机会。面对齐王,苏秦终于可以尽情施展其出众的口才。苏秦谎称韩、赵、魏三国希望同联合燕国共同对付齐国,被燕国拒绝,接着,苏秦便向齐王献上战车等厚礼,齐王对燕国和苏秦的戒备之心渐除,甚至就秦国邀其称帝之事,向苏秦征询意见。
当时列国争霸的形势是,齐、秦实力强,属于一流强国,至于韩、赵、魏等其他国家则只能属于二流国家。这两个强大帝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都具备统一天下的强劲实力。所以,秦国一直也将齐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秦国希望让齐国称“东帝”,而自己则称“西帝”,共同主导诸强争霸的格局,但终目的却是让齐国成为对方诸强的众矢之的,以争取更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齐王对秦国的意图看得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一度准备同意秦国之请。对此,苏秦及时进行了劝阻。为了麻痹齐王,换取齐王的信任,达到疲惫齐国之师的目的,苏秦极力劝说齐王不要称帝,以免成为众矢之的。齐王非常相信苏秦的一番分析,对于他的忠心不再怀疑。这时,苏秦竭力怂恿齐王,齐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力,应当攻打宋国。齐王被苏秦说动,立即发兵攻宋。
宋国虽然是三流小国,但是由于是处于大国的夹缝之中,必然地牵动着各方的利益。故而,齐在攻打宋国的同时,一面必然地与秦、楚等国关系越来越差。但这时的齐王受苏秦的诱导,只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在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久之后,苏秦自愿充当使者,前往燕国和韩、赵、魏,说服他们组成联军共同伐秦。苏秦希望韩国等做先锋,而燕国不稍微滞后,故一再劝阻燕昭王推迟攻齐计划却不幸招致燕王误解。苏秦因此致书燕昭王坦白心迹,希望燕王“慎毋令群臣众议攻齐” ,即不要和大臣们公开讨论攻打齐国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为了自身保密;另一方面,他担心燕王受大臣们议论的影响,随后对自己的信任有所动摇。
这期间,苏秦的可疑形迹差点就被发现。齐王一度派人来和苏秦进行对质,结果被苏秦巧妙化解。这之后,苏秦为了继续破坏齐、赵关系,再由赵国匆忙赶赴齐国,极力推动齐国继续打定主意攻宋。因为燕昭王交给苏秦的使命之一是要使得齐国“西劳于宋”。宋国在齐国的第三次进攻中终于陷落。齐国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惨重。宋国的灭亡引起诸侯的一片恐慌,大家一致认为齐国已对各国构成了威胁。所以,齐国同秦国的友好未能持续多久便宣告终止。而且,就在齐国攻下宋国后不久,韩、赵、魏便开始酝酿联合秦国一起伐齐。这期间,燕国也积极参与其中,不过燕国必须在表面上维持和齐国的友好。这不仅对苏秦在齐国的生存有利,也为联军下一步攻打齐国留下了一个隐蔽的方向。
五国联军的正式成形是在公元前284年,其标志是燕昭王悄悄赶到赵国同赵王会晤。联军由著名将领乐毅率领。乐毅是燕将,但此时的身份也已变成赵国人。苏秦作为内应,当然会将齐国的设防情况悉数向乐毅汇报。这也可能是乐毅能顺利拿下齐国的关键原因之一。苏秦并且劝说齐王在燕国方向可以不必设防,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之敌,因为燕国是决不会反齐的。齐王竟相信了他,并按照他的建议去进行布防。这样一来,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从燕国方向对齐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到之处并无强力抵抗。乐毅在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固然显示出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与苏秦的行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乐毅在战场上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重大胜利,一步步导致苏秦间谍身份的逐渐暴露。齐王做梦也没想到,长期以来,一直在身边关心并帮助自己的人,竟是个危险的敌人。苏秦并没有机会脱逃,齐王一直当他是左右手。或许,这时的苏秦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他看来,为了他所忠于的燕昭王,齐国的覆灭是重要的。气急败坏的齐王立即对苏秦施以车裂的重刑。
苏秦在齐国行间获得极大成功,但终却因为身份暴露而被齐王处死,既是孙子所说“反间”,同时也是一名“死间”。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间谍行事多为隐秘,功业一般不显,很多时候人们都习惯把间谍比喻成无名英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由于史料不足,或者说是司马迁记载历史的时候发生了一些错乱,导致人们对于苏秦这名死间曾经历了长达两千年的认识误区。今天,当我们依靠出土资料解开这巨大的谜团之后,不由得不在感叹时光埋人的同时,也对苏秦和像他这样的间谍们更多一重敬佩之情。那些深藏不露的间谍们,一定需要经历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苏秦一直牢记着燕王赋予他的颠覆齐国的使命,虽然中途也发生过动摇,但他终没有变节。他长期经营、一以贯之,集“伐交”与“用间”于一身,其胆识、才干等无不令人刮目相看。在纷繁复杂、头绪众多的事件中,苏秦具有高超的临事处置和便宜行事的能力。他既要谨防暴露身份,又要积极运作有所作为,事事都需要当机立断、果敢决策,集谍报经营、战略分析、谋略运用和军事外交等多种能力于一身。他的这些素质和才干,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间谍。孙子曾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苏秦当是孙子所说的“上智”之人。
荆轲刺秦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荆轲年少时就喜欢读书击剑,而且嗜酒如命,爱好唱歌。由于在卫国一直未能获得重用,荆轲终远走他乡,先后到过魏国、赵国,但都没能觅得建功立业的机会。后,他来到了燕国,却仍然一直未遇良主,只能与屠夫酒肆之徒为伍。荆轲尝与盖聂论剑,遇怒目相向,便主动退却,又与鲁勾践争道,眼见不能胜,便择机逃走,由此可知荆轲并非争强好胜之人。
公元前228年,秦国在灭掉韩国之后,又将赵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活生生吞下。秦王嬴政由此更加坚定了兼并的决心,剩下的几个诸侯则更加寝食难安。消息传到燕国之后,燕国的太子丹坐卧不宁。太子丹深知,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不能不如临大敌。太子丹焦虑地思考退兵之策,终想到了招募刺客刺杀嬴政的办法。
这个时候,田光在酒肆之徒中发现了荆轲,便极力推荐给太子丹。田光不愧为一名敢作敢当的义士,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更为保证此次行刺的安全保密,他在完成引荐任务之后便立即引颈自杀。
太子丹见到荆轲之后,立刻引以为知己。有感于田光之死,太子丹坚信荆轲是那种可托付之人,便决定把宝全部押在荆轲身上。为了拉拢荆轲,太子丹经常对荆轲施以恩惠。据《史记》,太子丹每每用车骑美女满足荆轲的贪欲,而且想尽一切办法顺从他的要求。据说荆轲曾在太子丹府上见到一位美女,非常欣赏她的美貌,尤其称赞她的手长得漂亮,太子丹便命人斩断了这位美女的手,盛在一个玉盘中,送给荆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子丹对于荆轲的恩宠已经近乎变态。
即便如此,荆轲还是迟迟不肯行动,没有丝毫动身赴秦的念头。太子丹非常着急,终于忍不住一再地催促。荆轲倒是显得胸有成竹,不只见他紧不慢地说到:此事事关重大,实在是着急不得啊,必需要在周密部属和万无一失之后才好采取行动!太子丹听出这番话里所透露出来的自信,便放下心来,于是连忙询问荆轲有何计策。荆轲说,他希望用先前得罪秦王的樊於期的首级,来获得接近秦王的机会。没想到的是,太子丹对此断然予以拒绝。太子丹显然不肯做这样的绝情举动,挫伤天下士人之心。
荆轲知道太子丹一定不能下定决心杀死樊於期,便自己行动。荆轲向樊於期透露了刺杀计划。樊於期同样是一位义士,当他知道荆轲的意思之后,丝毫未作迟疑,便拔剑自刎。
太子丹得到这个消息,对荆轲更加刮目相看。不久之后,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一把锋利的匕首送个荆轲。匕首曾用毒药反复地浸泡,如果用它来杀人,就会见血封喉,没有能活命逃脱的。为了保证行刺的万无一失,太子丹又经过严格挑选,找到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壮士,担任荆轲的助手。几天后,荆轲便带着这把匕首和樊于期的首级以及一张地图、一名随从,也带着太子丹和燕国仅剩的希望,朝着秦国出发了。
临行这天,太子丹等人身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并一直送到易水河畔。荆轲则伴着高渐离苍苍老老的击筑之声,唱到:“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周围人都怒发冲冠,而荆轲则头也不回地渐行渐远。
荆轲到了秦国后,不惜重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请他代为引见秦王。蒙嘉并不知道荆轲此行的真正目的,只是见到荆轲出手大方,有利可图,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蒙嘉告诉嬴政说,燕王派人专门奉上樊于期的首级和燕国的地图。秦王大喜,于是同意接见荆轲。
这一天,阳光还是像以往一样,不紧不慢地照射在咸阳宫上。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木盒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木盒子,一前一后地走进了咸阳宫。面对秦王,荆轲从容不迫地献上樊于期的首级。秦王命令属下小心验过首级后,终于确信自己一直非常痛恨的仇敌果真死了,开心之余,他也对荆轲失去了戒备之心。只见他厉声对着荆轲喝到:快把燕国献给我的那块地呈上给我看看!荆轲立即恭恭敬敬地双手捧着地图来到秦王的面前。秦王神情自得地看着眼前的地图慢慢展开,不料突然间寒光一闪,一把锋利的匕首惊现眼前。秦王大惊失色,知道情况不妙,慌忙撤身逃跑。说时迟那时快,荆轲没等秦王回过神,就已经迅速抄起利刃,朝着秦王猛力一刺。惊惶失措的嬴政极力躲闪,勉强避开了这次袭击。嬴政连忙转身试图去拔身上的佩剑,可是鬼使神差似地怎么也拔不出来。而荆轲则圆瞪着眼睛,举着匕首一路追杀过来,吓得嬴政只能环绕着柱子左右闪躲。
旁边的大臣都被这突发事件吓得目瞪口呆。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为了防止有人行刺,上殿的大臣一律不准携带武器。而护卫人等,没有命令也不得擅自上殿。所以,面对险境,当时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只有几个反应稍快的武士急忙赶上前去,试图以血肉之身护驾,却都因手中没有兵器奈何不得荆轲。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一个御医反应尚算迅速。当时他手里正好握着一包药囊,于是匆匆地就把这药囊朝着荆轲扔将过去。荆轲感觉有东西朝自己砸过来,急忙进行躲闪。就在他闪躲之际,嬴政趁机拔出佩剑,并猛力砍向荆轲。荆轲的大腿被当场砍断,随即瘫倒在地,荆轲只得用匕首奋力向嬴政掷去,却没有击中。嬴政见到荆轲已经赤手,便赶上前去用利剑朝着荆轲猛力砍去,周围大臣一拥而上,将荆轲扑倒。跟随荆轲一同执行行刺任务,号称燕国勇士的秦武阳,则早已不知何处,荆轲终因寡不敌众被活活砍死。
秦王得此惊吓,对燕国和太子丹更加仇恨,立即派兵加力攻打燕国。秦国大将王翦与辛胜率军大举攻燕,并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公元前226年,秦王命令增加兵力,协助王翦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等,只得率部分残兵败将仓促逃往辽东(今辽宁辽阳)暂时躲避。不久之后,这些残部也被秦军所消灭,燕国彻底灭亡。
在荆轲死后,他的好友高渐离一直试图对嬴政再行刺杀。很久之后,他凭借着自己高妙的音乐觅得行刺的机会。在一次演奏途中,高渐离用手中的重物向秦王用力掷去,可惜未能击中,随即便被秦王的左右护卫残忍杀死。其时离荆轲做鬼已经五年。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期间影响力的一次行刺事件。作为一名行动间谍,荆轲的谋杀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影响久远。荆轲和太子丹试图以一次行间一次刺杀,来阻止强秦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多少有点飞蛾扑火或螳臂当车的感觉。在形势急迫时,一干迂腐之人指望以一二勇士慷慨赴死来救国救民,这不知是无奈还是荒唐。一次刺杀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勇,但无疑将强秦的战略矛头更加坚定地瞄向了自己,从而加速了己方的败亡,正是司马光所谓“挑怨速祸” 。
荆轲虽然行刺失败,还应该看到他确有过人之处。撇开其不畏牺牲的勇敢精神不说,一张地图、一颗首级、一柄利刃,皆可见其谋划之深。他在对秦王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之后,判断一个雄霸之主的真正喜好是土地而非个别仇人的脑袋,于是决定将匕首藏在地图之中,而不是装樊于期首级的盒子中。应该承认,他的判断能力相当准确,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荆轲的失误之处也是显而易见。他虽有必死的信念,但技击之术并不精湛。荆轲尝与盖聂论剑,又与鲁勾践争道,皆不能胜,可知他的剑术本来就不好。到燕国后,或许还被太子丹所赠“车骑美色”所耽搁。无怪乎事后有人慨叹:“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平心而论,荆轲大体属于半文半武之士,在读书人面前数他剑舞得好,在剑客面前,他的诗书读得相对较多,但这两样本领在荆轲俱是不精。书多读少读本也无妨,但作为一名刺客,刺术不精,焉能赴敌?再者,刺秦一案若细细追究,易水送别,击筑高歌,众人围观,虽可刺激勇士,但过于公开,张扬其事,不利保密。这至少是秘密行动的一个大忌。有了这些失误,这次间谍活动,这起精心筹划的刺杀行动,便只能徒留几抹血迹而终收获失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