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庄子任逍遥(全3册) 新世界 9787510476594
全新正版书籍,书友们可以放心购买。如图片与标题不一致以标题为准,如不了解的可以联系客服。
¥
57
5.0折
¥
11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编者:有书|责编:范禄荣
出版社新世界
ISBN978751047659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15元
货号31843336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有书,成立于2014年,旗下拥有有书App、有师、有书空间、有书新媒体矩阵等四大业务模块。
有书是颇具影响力的终生教育领创者,致力于帮助人们持续、系统、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让人人都能享受有书相伴、终身成长带来的美好生活。
有书拥有6000万用户,有10万个书友群并遍布于中国100个城市,共读书籍累计阅读次数超过1.5亿次,共读书籍累计阅读人数超过4500万。
已出版畅销书《典籍里的中国》《诗词里的中国》《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
目录
001 | 序? 言
《庄子·内篇》
《逍遥游》
006 |《逍遥游》介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
011 | 以大鹏比喻壮志,竟然不是庄子的本意?
014 | 蜩与学鸠笑大鹏,小境界也傲慢
020 |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竟然去洗耳朵?
023 | 肩吾不信姑射山上有神女,竟被批“脑残”
026 | 惠子得了大葫芦,竟然会觉得无用?
029 | 《逍遥游》总结:无所依赖才能逍遥自在
《齐物论》
037 | 《齐物论》介绍:生而为人,要如何看待世间万物?
041 | 遗忘小我、与宇宙合一,才能听见“天籁”
045 | 人生的烦恼,都源于自己想得太多
051 | 放下“是非”之心,才能获得逍遥的人生
055 | 遇到“白马非马”的诡辩,要如何聪明应对?
058 | 朝三暮四,最早是骗猴子的把戏
062 | 把握智慧的“度”,就是掌握人生的法宝
066 | 沉鱼落雁不是美?美的标准千差万别
070 | 瞿鹊子问长梧子:梦境与现实不必分得那么清楚
074 | 庄周梦蝶:抹去是非功利,就是人生解脱的开始
《养生主》
079 | 《养生主》介绍:休养生息的诀窍究竟在哪里?
082 | 学海无涯,苦苦追求竟然错了?
085 | 庖丁解牛,也能悟出养生之道?
088 | 假如你只有一条腿,安时处顺也能活得好
091 | 秦失吊唁,真正的长寿是创造出生命价值
095 | 《养生主》总结:庄子的养生秘籍如此简单
《人间世》
099 | 《人间世》介绍:在纷乱的世界里如何游刃有余地生活
102 | 以火救火?做好人其实很危险
107 | 颜回要去劝诫卫国暴君,孔子给他出了什么妙招?
113 | 叶公子高使齐,用平常心和平实语去解决困境
117 | 螳臂当车:与恶人相处,有什么秘诀?
121 | 无用之树,怎么还是最为有用的呢?
125 | 商丘大木,成就乱世中的个人价值
128 | 看起来没有用的人,其实大有用处
132 | 《人间世》总结:与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德充符》
135 | 《德充符》介绍:内在道德充盈比皮囊之美更重要
138 | 兀者王骀,比孔子还厉害的老师竟然是个断足之人
142 | 兀者申屠嘉,一心求道的人不应该用外貌来衡量
145 | 叔山无趾,知错者能改,无知者天刑
148 | 丑男哀骀它,外表丑陋的人也可以是全才
153 | 德行健全的人,不会被人嫌弃外表丑陋
157 | 好恶多情伤身,体悟天地才是正道
159 |《德充符》总结:与外貌相比,人的内在性更需要美化
《大宗师》
163 | 《大宗师》介绍:“道”的魅力,就是让你懂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
于江湖”
166 | 沟通天道与人道的,就是“真人”
170 | 把一切托付给自然天道,才能获得真正的长存
174 | “道”是社会生存的唯一法则
177 | 忘天下、忘人事、忘自己是“道”的终极要义
182 | 对容颜丑陋的接受,就是对大道最深刻的领悟
186 | “方外之人”,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189 | 守丧礼仪可以简化,但是对父母的爱不能简化
193 | 抛除仁义之心,才可以更接近大道
196 | 死生无碍,全看你怎么巧妙地度过这一生
199 | “顺天命”与“制天命”两手都要抓
203 | 《大宗师》总结:天命难违,顺应天道才是唯一选择
《应帝王》
204 |《应帝王》介绍: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207 | 别管别人咋说,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211 | 治理百姓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温和有度
213 | 没有私心,是成功的开始
216 | 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别让人轻易看透你
219 | 虚与委蛇:学会控制自己,就掌握了人生变幻的枢要
224 | 实事求是,是实现梦想最重要的途径
228 | 《应帝王》总结:淡漠无为,才能潇洒地走过这一生
《庄子·外篇》
《骈拇》
238 | 断鹤续凫(fú):自以为公正,结果为何适得其反?
241 | 臧谷亡羊:好学与贪玩殊途同归,何必为了名声违背天命?
《马蹄》
244 | 伯乐治马:非但没有知遇之恩,反而伤害了马的天性
《胠箧》
248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智巧反而成了砸脚石
《刻意》+《缮性》
254 | 修养的最高层次是虚无恬淡、合于天德
《达生》
258 | 子列子与关尹子:想要长寿,最好的办法是从养神开始
261 | 佝偻承蜩:养神的基本法是神思高度凝聚
263 | 善游者忘水:忘却外物、顺于自然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67 | 单豹之死:鹤发童颜至七十,原来一直都活错
269 | 临牢说彘(zhì):为猪打算得明白,到自己就糊涂了
272 | 齐桓公见鬼:稳定心神是养生每日必修课
275 | 纪渻子养斗鸡: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278 | 梓庆削木为鐻(jù):三个好方法,帮助我们集思凝神
281 | 东野稷败马:留有余地,是养生最高级的情商
284 | 孙休问扁子:自恃高尚,是养生的大忌
《田子方》
288 | 哀莫大于心死:心灵腐坏,身体就是行尸走肉
292 | 至美至乐方为至人:生活中的美,全都来自不经意间
295 | 庄子见哀公 & 文王观钓者:外表仁义可能为假,内心清虚会自然流露
299 | 列御寇见伯昏无人:真正的技艺纯熟,可以屏蔽一切外在干扰
《知北游》
304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贵在用心体会
309 | 白驹过隙:人生在天地面前不过一瞬,被追求长寿
313 | 道在屎溺:被捧上天的自然大道,为何在粪坑里?
317 | 泰清问道:想要获得“道”,首先人得“虚”
321 | 冉求问于仲尼: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也要发挥自己的优长
《在宥》
325 | 崔瞿与老聃:人心不仅难测,而且极容易被撩拨
329 | 黄帝与广成子:顺阴阳、晓虚静才是永恒的养生之道
332 | 云将与鸿蒙: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入不了圣人的眼
《天地》
337 | 象罔得珠:什么都别做比什么都做了要强百倍
340 | 华封三祝:尧帝也怕孩子多、钱包鼓、活得长
343 | 夫子问老聃,答:统治者只有“忘己”才能与天地合一
347 | 将闾葂见季彻:领导者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喜好
351 | 子贡:我用现代科技,还有错了?
355 | 谆芒问苑风: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358 | 门无鬼观师:好的社会,一定是有“底线”的社会
《天道》
363 | 尧与舜:君主和臣子,最好各干各的,谁也别打扰谁
366 | 老聃:说话简单点,大家都很忙的
369 | 士成绮见老子: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
373 | 轮扁斲轮:要想技艺“得心”,就得天天“硬手”
《天运》
377 | 太宰荡与庄子:人要学会变通,不能一味地恪守陈俗
381 | 北门成问于黄帝:人生真谛全在于“境界”二字
385 | 师金与颜渊谈礼:礼仪法度,必须顺应时代变化
389 | 老聃与孔子谈道:看清人生的目的,中转站不是终点站
392 |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三皇五帝之毒害,胜于蛇蝎之尾
《秋水》
397 | 河伯望洋兴叹,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400 | 北海若与河伯论大小:天地不大毫末不小,时空亦无穷尽
404 | 北海若与河伯论贵贱:优势还是劣势,全看你怎么用
409 | 北海若与河伯论天人:比“相忘于江湖”更难的是“相忘乎道术”
413 | 夔蚿蛇风:“包袱”越轻的人,越能走得长远
417 | 邯郸学步:只有跳梁小丑才对知识抱有傲慢与偏见
421 | 曳尾涂中 & 鸱得腐鼠:在自由面前,功名利禄都是臭的
424 | 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至乐》
429 | 妻子去世,庄子何为鼓盆而歌?
432 | 庄子想帮骷髅重生,为何被严词拒绝?
436 | 鲁侯厚待宠物鸟,鸟儿为啥三天就死了?
《山木》
440 | 不成材的大树活了下来,为何不成材的大鹅却被杀掉了?
444 | 市南宜僚见鲁侯:我们在意的事物,正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447 | 北宫奢赋敛为钟:既要坚定目标,也要顺其自然
450 | 孔子为什么辞别亲友弟子,逃到深山旷野里了呢?
453 | 林回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
456 | 腾猿处势:想要有所成就,除了努力,你还需要时代和平台
462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该如何面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65 | 贵恶贱美:为什么丑妾受到宠爱,美妾却被冷落呢?
《庄子·杂篇》
《列御寇》
470 | 列御寇之齐:无能者无所求,与众不同不是错
473 | 郑人缓托梦其父:自恋要适度,自大要不得
476 | 朱漫学屠龙之技:仰望天空更需要脚踏实地
479 | 曹商舐痔:当虚荣心遇上了直男,很可能会被啪啪打脸
482 | 鲁哀公问颜阖:伪善的人不能治国,有私心的施舍不如不给
485 | 人心险于山川:面对复杂人心要学会察言观色
488 |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自作聪明的人还是收敛一点吧
491 | 探骊得珠:飞来横财的背后都有大风险
493 | 庄子拒聘:看淡身外之物,安享自由之身
495 | 庄子以天地为棺椁:回归自然才能算厚葬
《徐无鬼》
499 | 徐无鬼见魏武侯:什么诗书礼乐,不如相狗相马
504 | 黄帝问路:生活的意义,要从内心寻找而不依赖外物
508 | 庄子与惠子论诸子:如果人人自行其是,世界会怎样?
512 | 匠石运斤,郢人自若:坚定的信任是默契配合的前提
515 | 管仲荐相:庄子为何对法家“断章取义”?
519 | 猴子搏矢:卖弄不会带来尊重,只会带来祸端
524 | 仲尼见楚王:孔子的“不言之言”与庄子的“不道之道”
527 | 子綦算命:儿子未来大富大贵,子綦为何却要痛哭
531 | 文种灭身:文种帮助勾践逆袭为啥会“弄巧成拙”?
《外物》
536 | 庄周借粮:仁义道德这东西,远水解不了近渴
539 | 任公钓鱼:舍不得投入时间精力,难成就惊天大事
542 | 二儒发冢 & 老莱子训仲尼:有了仁义之名,说一套做一套也无妨?
546 | 神龟知命:可以知命却不能改命,神人也是如此
548 | 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庄子竟然支持过河拆桥?
《庚桑楚》
553 | 庚桑楚得老聃之道:不要自作聪明,也不要蝇营狗苟
《则阳》
560 | 少知问于大公调:以始为终,终始转换,乃万物变化之规律
《寓言》
566 | 阳子居见老聃:越完美的人越要审视自己的不足
《让王》
571 | 禅让王位而不受:生命的价值并非名利地位所能衡量
《盗跖》
576 | 尾生抱柱而死:动人故事竟然出自江洋大盗
《说剑》
584 | 庄子与赵王说剑:以大道之剑取代兵器之剑
《渔父》
589 | 渔父训孔子:谨慎修炼,莫要劳心苦形伤了本性
《天下》
597 | 学问有道术方术之分,各门派不过一家之言
604 | 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子惠子……庄子的先秦哲学评述
附录:《庄子》原文
内篇
逍遥游 615
齐物论 617
养生主 620
人间世 621
德充符 624
大宗师 627
应帝王 630
外篇
骈拇 632
马蹄 633
胠箧 634
在宥 635
天地 638
天道 641
天运 644
刻意 647
缮性 648
秋水 648
至乐 652
达生 653
山木 656
田子方 659
知北游 661
庚桑楚 665
杂篇
徐无鬼 668
则阳 672
外物 675
寓言 676
让王 677
盗跖 681
说剑 684
渔父 685
列御寇 687
天下 689
内容摘要
《庄子》不仅是先秦哲学、文学、美学的高峰,更是中华民族源头性思想经典之一。本书着眼于《庄子》作为一部中国寓言故事集的本质,将33篇文章拆解为百余则寓言故事,逐句逐段精读原典,以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将生僻字解读、句子释义、援引佐证等贯通起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建立从知识到感悟层层递进的品读路径。
此外,书中还纠正了一些读《庄子》中常见的误解,发散性地增添了新的文史知识。巧妙融合了郭象的《庄子注》、成玄英的《庄子注疏》、王夫之的《庄子通》等典籍,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读《庄子》的观点和心得,以典说典,以多维度的信息展现《庄子》的博大精深、汪洋恣肆和天马行空。
精彩内容
老聃:说话简单点,大家都很忙的《庄子·天道》中“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原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
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故事讲的是,孔子有一天跟学生们说,他想把自己写的书,保存到周王室的图书馆里去。学生子路给他出了个主意:“我听说,周王室原来的图书馆馆长是老子,现在他已经引退、返回家乡了。先生要想藏书的话,不如去找他说说。”孔子一听,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前往拜见老子。
他苦口婆心地劝说老子,希望自己的书能入藏,可老子压根儿没搭理他。孔子无奈,开始援引《六经》来解释自己的书有多好,从天到地、从古到今,一五一十地给老子细细说来。
老子实在是不耐烦了,直接打断他,说:“你说得太繁琐了,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这些书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呀?”孔子说:“主旨就是仁义。”老子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就名声;君子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足社会。仁义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什么呢?”老子说:“那我再问一句,什么叫做仁义呢?”孔子说:“与万物同乐,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老子说:“哎!你这种言论,实在是太危险了!因为性情已经开始迂腐,才需要强调兼爱;因为自私自利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所以才需要强调无私。先生,你是想让天下人都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也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先生如果能仿照自然的状态行事,顺应天地规律去进取,就已经很不错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呢?这岂不像是打着鼓,去追寻逃亡的人,鼓声越大就越追不到吗?哎,先生,你可真是扰乱了人的本性啊!”在这则小故事中,庄子借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再一次说明了仁义是戕害人性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国之君,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天地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推行“无为之政”为首要理念,而不是以虚假的仁义,来扰乱人类的纯真之情与自然本性。
本篇的篇名,叫《天道》,“天道”与“人道”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对哲学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子产就已经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说法。后来孔子和孟子基本继承了子产的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人难以把握天道,因此只能大谈仁义礼智,追求可以把握的人道。
而道家在这一点上,选择了与儒家完全相反的方向。道家崇尚天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天道,排斥或否定人道,认为天道公平无私而人道卑劣,因此提倡绝仁弃义、绝圣弃智,返璞归真。
庄子及庄子后学,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阐述,认为为君之道应效法天道,以天为宗,以自然为用,以虚静、恬淡、无为为根本;而为臣之道应人道,各守其职、尽忠职守——唯有如此,才能映照万物,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国家治理有序的超然境界。就如故事中老子所说的,天地星辰都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作为君主,只需要顺应就好了,像孔子一样额外创造出一套体系来控制万物,简直是多此一举、有害无利。
这种“虚静”思想,对中国文艺思潮和文人的创作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作家只有保持虚静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才能达到“心游万仞,精骛八极”(陆机《文赋》)的至高境界;只有精神世界空灵包容,“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才能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的自在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虚静的心态,对于为生活奔波、在城市中疲于奔命的我们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投身自然,让压力得到暂时的解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可以调节我们的身心健康。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在谈到庄子玄禅时曾说:“它可以教人们去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打成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可能就是庄子带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了!
除此之外,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讲话要抓住重点,交流要有针对性,故事中孔子喋喋不休地给老子讲述自己著作的重要性,并且援引“六经”内容来阐发自己的学说,整个过程漫无边际,毫无重点,最后老子实在听不下去了,打断了他的发言,让他用一句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犯孔子所犯的错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却无关痛痒,完全说不到点儿上,最后让聆听者产生反感、厌恶的心理。英国剧作家本·琼森说:“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因此,对于说出口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慎之又慎,尽量不说和主题无关的话题,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就好,不要长篇大论地扯闲篇儿,这样既节省自己的时间,也节省对方的时间。
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说话方面也是简单明了,单刀直入。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遣使节、商队携带大量金银珠宝与商品,前往中亚的花剌子模王国缔结通商协定。至讹答剌时,花剌子模总督亦难出见财起意,污蔑商队中有间谍,于是上报国王屠杀了这些人,并侵吞了商品与财宝。
成吉思汗那会儿正全力攻打金朝,没工夫管花剌子模,只希望他们自己把此事和平解决。于是,他致书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只要他交出凶手,此事便可作罢。但摩诃末不仅拒绝了这个要求,还杀死了使臣。这个做法使得成吉思汗勃然大怒,决定攻打花剌子模。他给对方发出的战书,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尔要战,便战!”这封战书既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也没有引经据典的谴责,而是一句话直达中心思想,简单直接地概括了成吉思汗的意图,让人不寒而栗。最终花剌子模被成吉思汗攻占,而这封战书也因为简单明了,霸气外露而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书之一。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与大家共勉!
士成绮见老子:下者劳力,中者劳智,上者劳人《庄子·天道》中“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原文: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士成绮见到老子,开口就说:“听说先生是圣人,我便不顾路途遥远,一心赶来,希望能见到您一面。我走了上百天,脚掌上结了厚厚的老茧,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可如今见到了您,看您也不太像是个圣人啊!您这里,到处都是剩饭剩菜,老鼠满地跑,这足以说明,您生活还算不错;就算如此,你却不愿意收养自己的亲生妹妹,这种行为能算是合乎仁的要求吗?”士成绮的话说完了,可老子就跟没有听见似的,连头都没抬一下。
第二天,士成绮再次见到老子,对他说:“昨日我用言语刺伤了您,今天我已有所省悟,并且改变了先前嫌弃的心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这次没有无视他,开口说到:“如果你说的圣人是聪明智巧的人,那么我觉得我并不是圣人。你想把我叫作牛,那么我就可以是牛;你想把我叫作马,那么我就可以是马。如果我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又拒不接受你对我的称呼,这不是犯了两重罪过吗?我总是欣然接受别人给予我的称呼,这种接受是顺其自然的接受,而不是强行的、有目的的接受。”老子的这一番解释,听上去有点拗口,其实很有智慧。原句“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延伸出一个成语,叫做“呼牛呼马”,比喻被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这里的“牛马”没有贬低的含义,就是两个称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