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
  •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
  •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
  •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

89 5.6折 158 全新

库存10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ISBN9787577203621

出版时间2024

装帧平装

定价158元

上书时间2024-05-21

湘财特价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03638/03621SS
毛尖·沈书枝·黑陶·万晓利推荐的散文作家

晨昏·冬夏·河山·家园·中国人的日常之美

 

★这是一部光阴志。作者系知名青年散文家,近年多居于乡野,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他细心留意四季光阴变迁,总体呈现江南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部生活史。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

 

★这是一部生活美学之书。全书有开阔的视野,遍查典籍,又能独写出的记忆与体验。文字风格活泼灵动,注重当验,吃茶且看花,日长如小年。文章空灵温暖,令人感动。

 

★文本之美。周华诚的散文往往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他的散文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示。作品以其独特的文本意识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出散文的魅力和价值。他的散文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

 

★纸书之美。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特邀“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操刀设计,双封裸脊,特别收录20余幅天然童趣小画,随书附赠精美藏书票1枚。图书印刷精选具有亲和手感的纸张,温柔可亲,尽显纸书之美。

 

★时光之美。人生不需要匆匆忙忙,可以慢下来,静静感受阅读的美好,感受时间的缓慢与诗意,感受生命的喜悦与平和。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仪式:节气风物之美开本:32开
作者:周华诚定价:158
ISBN号:9787577203621出版时间:2024-05-15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印刷时间:2024-05-15
版次:1印次:1
1立春

你好,春牛

咬一口春天

春消息

 

2雨水

石阶绿

夜雨剪春韭

 

3惊蛰

危机四伏的春天

步鱼和春笋

 

4春分

仲春之月

春日莪山

 

5清明

梨花青团

春茶记事

十二秒鸟鸣

日落时分

 

6谷雨

放春归

春山半

香椿

 

7立夏

乌米饭

秧草

 

8小满

榴花红,枇杷黄

小满的气息

 

9芒种

农人很忙

野草莓

杨梅红

 

10夏至

东边日出西边雨

鞭笋

想起扇子

 

11小暑

大水过境

杨梅红

莼菜汤

清苦清苦的味道

 

12大暑

谈月

我让萤火虫去接你

木莲冻

 

13立秋

秋相见

浅渍

 

14处暑

蕉阴图

黄昏,昆虫的吟唱

 

15白露

夜凉如水

晒月光

山核桃

 

16秋分

秋水意

白菜

 

17寒露

寒露信札

板栗从秋天跌落

 

18霜降

霜降之夜

柿子的时刻

 

19立冬

水边木子美

枫林小院

 

20小雪

秋风酱鸭

简阳的简,简阳的羊

煮起一锅羊肉,然后等雪来

 

21大雪

傍林鲜

半坡雪

 

22冬至

光阴的故事

雪天的事情

冬至大如年

 

23小寒

橘之美

糖多令

煨小录

 

24大寒

古人如何取暖

南方的冰雪

暗香汤

 

后记

自 序
好雨知时节。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国人老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与四时光阴、天地万物一起过日子。

老辈人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老辈人的生活,是跟土地上的劳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按照季节变化来播种和收获,也按照季节变化来安排一整年的生活。什么时候挥汗如雨,什么时候休养生息,都有规矩,都有仪式。

这种规矩和仪式,是一代代人留下来的生活经验,是一代代人总结出的生命印记,也是一个族群在自然界生存的脉络和节奏。

在《中国廿省儿歌集》(黎锦晖、吴启瑞、李实编)中翻到一首浙江儿歌,讲述的是一年时节的过法,抄录于此:

“正月正,麻雀飞去看龙灯。二月二,煎糕炒豆儿。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四月四,杀只鸡儿请灶司。五月五,年糕粽子过端午。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七月七,七样果子随你吃。八月八,大潮发,小潮发,城里老娘活俏煞,城外老娘活急煞。九月九,打老菱,过酒吃。十月朝,打儿骂女捆柴烧。十一月雪花儿飘飘,十二月家家磨粉做年糕。”

另外,还有一首童谣,流行于巴蜀一带:

“说个子,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飘坟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房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躲债主子。”

据我所知,各地都有类似的儿歌,总结传唱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这些儿歌的内容已不一定全然符合当下生活实际,读来依然很是有趣。因为这样的儿歌童谣里,藏着当地民众生活的密码,说是文化基因,也并不为过。

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五千年薪火相传,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靠的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下,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我们现在倡导“传统文化之美”,希望更多人践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节气、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基因、生活的仪式感,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只是,民俗文化永远处在变化中,我们现在的岁时礼俗、节气生活,很多已经越来越简化,有的时候就简化为吃吃喝喝,很多仪式的细节已经消失在记忆中。

在老家乡下种田的数年中,我发现,许多与劳作相关的日常生活极具仪式性、审美性,那些与四时礼俗相关的活动,也富有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智慧。多年来,我也写下不少散文作品,都与传统文化生活有关。

因此,我梳理出《仪式》两本书,分为《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分别从节气、节日两个角度,用散文的方式,呈现以故乡浙西常山为主体的江南日常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我们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不仅是追溯传统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在这种继承和发扬里,我们从而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

是为序。

 

周华诚

癸卯年正月二十日

于常山稻之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