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2975266569 包快递:民国书本:朱蓉庄一门书画册:鸥波眷属:(江苏省宜兴市朱峻、朱蓉庄)蓉庄先生一家书画集(民国海派画家宜兴朱峻(朱蓉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QQ2975266569 包快递:民国书本:朱蓉庄一门书画册:鸥波眷属:(江苏省宜兴市朱峻、朱蓉庄)蓉庄先生一家书画集(民国海派画家宜兴朱峻(朱蓉庄)

88800 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民国

出版社民国

出版时间不详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15-07-27

  • 最新上架
民国1918年老书本,顾鹤逸画集一本(下集,赠送1981年影印本上集),有版权页,内容完整,顾西津仿古山水册下集 作者: 顾西津 出版社: 发行所天绘阁 出版时间: 1918
民国1918年老书本,顾鹤逸画集一本(下集,赠送1981年影印本上集),有版权页,内容完整,顾西津仿古山水册下集 作者: 顾西津 出版社: 发行所天绘阁 出版时间: 1918 ¥900.00
民国老书本,品好, 1921年清道人先生李瑞清选临法帖之一:道人礼器临本,张大千老师
民国老书本,品好, 1921年清道人先生李瑞清选临法帖之一:道人礼器临本,张大千老师 ¥700.00
中国嘉德 方寸之间 梅洁楼藏手卷册页 (吴昌硕,白龙山人王一亭,溥濡江山无尽,吴湖帆)作者: 中国嘉德 方寸之间 梅洁楼藏手卷册页 出版社: 中国嘉德 出版时间: 2017 装帧: 平装
中国嘉德 方寸之间 梅洁楼藏手卷册页 (吴昌硕,白龙山人王一亭,溥濡江山无尽,吴湖帆)作者: 中国嘉德 方寸之间 梅洁楼藏手卷册页 出版社: 中国嘉德 出版时间: 2017 装帧: 平装 ¥1200.00
吴昌硕诗集(缶庐诗八卷、缶庐诗补遗一卷、缶庐别存题画诗、缶庐别存邋碣集联、铭,另辑附录四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昌硕 著 / 童音 点校2009-12平装
吴昌硕诗集(缶庐诗八卷、缶庐诗补遗一卷、缶庐别存题画诗、缶庐别存邋碣集联、铭,另辑附录四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昌硕 著 / 童音 点校2009-12平装 ¥120.00
上海博古斋2022年7月31日仲夏拍卖会 古籍文献 .金石书画
上海博古斋2022年7月31日仲夏拍卖会 古籍文献 .金石书画 ¥88.00
吴昌硕石交集校补, 沙匤世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版次: 1 印刷时间: 1992-03
吴昌硕石交集校补, 沙匤世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版次: 1 印刷时间: 1992-03 ¥350.00
保证正版,共12本,包邮,书画人物查询工具书本:郑逸梅、杨逸作品集等合售(海上墨林、老上海名人记、广方言馆全案、粉墨丛谈、近代名人丛话、清末民初文坛轶事 、艺林散叶 、艺林散叶续编、 书报话旧、 南社丛谈、海上十闻人、寒松阁谈艺琐录、 康居笔记汇函一二(徐珂)
保证正版,共12本,包邮,书画人物查询工具书本:郑逸梅、杨逸作品集等合售(海上墨林、老上海名人记、广方言馆全案、粉墨丛谈、近代名人丛话、清末民初文坛轶事 、艺林散叶 、艺林散叶续编、 书报话旧、 南社丛谈、海上十闻人、寒松阁谈艺琐录、 康居笔记汇函一二(徐珂) ¥900.00
民国珂罗版画册,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美术界特刊
民国珂罗版画册,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美术界特刊 ¥52800.00
品好, 有印章: 1956年印《中国书画艺术欣赏会选辑》1956年东方艺术公司发行,张大千赵少昂丁衍庸黄君璧杨善深鲍少游画展图录, 于右任, 作者: 张大千 赵少昂 丁衍庸 黄君璧等 出版社: 东方艺术公司 出版时间: 1956,有印章
品好, 有印章: 1956年印《中国书画艺术欣赏会选辑》1956年东方艺术公司发行,张大千赵少昂丁衍庸黄君璧杨善深鲍少游画展图录, 于右任, 作者: 张大千 赵少昂 丁衍庸 黄君璧等 出版社: 东方艺术公司 出版时间: 1956,有印章 ¥95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五品
商品描述
*中国美术家人名补遗辞典*P599页有记载.著名近现代画家朱蓉庄(1877--1955)曾跟随其学画人物像,画艺大进,时噪乡里.

朱蓉庄,名峻,号恒叟,江苏宜兴人,寓居上海。丹青师承程竹斋,亦工书法,尝与张大千、徐悲鸿、王一亭等交游。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文艺学院教授,上海新闻报馆画师。

朱峻(朱蓉庄),字蓉庄,江苏宜兴人。子女皆善书画,有“一门风雅”之称。
朱峻:蓉庄、家在阳羡东西两湖之间。
朱峻,字蓉庄,晚号恒叟,江苏宜兴人。丹青师承程竺斋,晚复致力书法,子女皆工书画,有一门风雅之称。
朱蓉庄,名峻,号恒叟,江苏宜兴人,寓居上海。丹青师承程竹斋,亦工书法,尝与张大千、徐悲鸿、王一亭等交游。曾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文艺学院教授,上海新闻报馆画师。

[艺海钩沉] 好奇猎奇 靠近奇迹——我对老外公、一位海上画派名家的追寻

我对老外公——一位海上画派名家的追寻
马良
    人生有时会有一些小小的奇迹,每个人都会有。
    比如,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亲人“隔空”相望。
    比如此刻,我和我的老外公,就相逢在网上。感谢网络,它让许多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复活”了。
    我老外公是清末民初海上画派有点名气的画家,他的作品近几年来也出现在一些艺术网站上,我可以通过它去“寻回失去的时光”。
    而时光倒流四十年前,在那场文化大浩劫中,我妈妈担心自己藏有的老外公的画会被当成“封资修”的“铁证”,一把火把它们烧了。
    一把火,让我的老外公在我们这个小家庭里只成为一个传说。
    但是,也许冥冥中有一种感应,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我,大约在十几岁时知道了老外公的些许故事;再后来,20多岁时远赴长春见到“北漂”的舅舅、小姨时,从旧画册中第一次看到老外公的画,惊讶于自己的“涂鸦”与老外公的杰作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似。遗传?
    更多的,是文字上的追寻,比如一本《爱俪园梦影录》的知名小册子,写到了老外公任职过的上海哈同花园的往事。作者李恩绩是晚清名画家李汉青的儿子,而李汉青则是我老外公的同事,他们都在哈同花园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内任画师兼绘画教员。
    一个类似于今日“闯海”的故事,一个江苏宜兴普通家庭出身的画师在那个盛产画家(其师为宜兴名家程振,宜兴籍名画家光近现代就有徐悲鸿、钱松岩、吴冠中等等)的“陶都”学得过硬本领,于是闯荡上海滩,落脚当时“海上大观园”——哈同花园(康有为、王国维都曾在此逗留治学),一呆就是几十年。
    《中国画家大辞典》有“朱蓉庄”的词条如下:朱蓉庄(1877-1955)宜兴人。随程竹斋画师学画人像。画艺大进,时噪乡里。复到上海,与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王一亭等交游。任上海新闻报馆画师。其子铭新,8岁时能写对联匾额。女铭庆,亦能绘事。刊有《朱蓉庄一门书画册》。
     其中朱铭新就是我外公,朱铭庆是我的姨婆婆,她的丈夫和儿子当然名气更大,陈蝶衣与陈燮阳,一个是当代柳永、中国流行音乐的“词圣”,几年前以百岁高龄辞世(即便未闻其名,但你一定听过《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以及《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吧);一个是“东方卡拉扬”,很多人心目中当代中国第一指挥家。不能说陈蝶衣的天才与我老外公有多大关系,尽管是他在上海《新闻报》做画师时发现了这个当时称为“小弟”(“蝶衣”笔名的来源)的新闻人的才气,并将女儿许配给她(即便这个才子婚后用情不专,移情别恋),但如陈燮阳,当人们只是将其音乐遗传归之于乃父之时,他总会说:“其实我母亲也是上海滩上出名的才女。”是的,听我过世很早的母亲讲起过她的“上海往事”,那是有优美缥缈的昆曲声环绕着的,而发出这曼妙音响的,就有她的姑妈,也就是陈燮阳的母亲。而她的音乐遗传,又部分地来自于她的父亲,我的老外公。有关他画画的传闻当然不少,但最传奇的倒是有关他与音乐的,“难得画画,最爱的倒是抱把琵琶,到茶馆去,边喝茶边弹琴。直到老外婆说家里没米了,老外公始回到家中,研墨一挥。”
    “你老外公挺全面的,不光绘画上人物、花鸟都行,绘画以外,弹琴写字也都不赖的。”听到另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外公如此熟悉,我还是有点惊讶。但需要言明的是,老外公对自己的书法其实是并不满意的,这也促成了我外公的少年成名。可以想见,老外公当年的身份有点类同于齐白石,更多的靠自己的才气、聪明、勤奋、韧劲,与海上画派不少画家家学渊源深、文化修养高不同,老外公的学问底子可能并不太好,因此他从小让其天资聪颖的长子(亦即我外公)习字,到八岁时,我外公已经是上海滩上有名的“神童”,字写得像模像样了。紧接着,老外公又培养自己的女儿习画学昆曲,使其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有名的才女之一,朱家也就有了“一门风雅”之称。当彼时家乡宜兴水灾消息传来,老外公率全家办起赈灾画展,并刊印了一本画册,当时艺界名人叶恭绰、徐悲鸿等纷纷题辞赞其义举。
    正是因为老外公自认书法功力不够,于是,当其六十岁以后,重又练习书法。2011年春节后,在一艺术网站上,我看到了老外公集《爨宝子碑》的一幅扇面。在搜索网友评论时,我突然发现有个网友有些“眼熟”:上饶市立医院检验科潘旭辉。
    我想起过年时,我的大舅子(上饶市立医院院长)提起过他们院内有个人痴情于书画收藏,莫非就是他?他还如此熟悉我老外公的作品?我有点惊喜。
    更神奇的是,通过还在其老家度假的太太,我联系上了这位潘先生,正是他对我说了“你老外公挺全面的”那一席话。原来,潘先生的兴趣虽主要在上饶文史方面,但他对民国初年上海画派也颇为关注,像王一亭、冯超然等等。更令我异常兴奋的是,那幅老外公的扇面竟由他本人收藏,他还答应送给我!
    几天后,我太太从上饶归来,还在美兰机场,我就催促她将那幅扇面打开给我看,虽然我在网上已审视过这幅作品,但当那幅扇面真的在我手中展开时,那种心情还是不一样的。
    这扇面中有七十年前我老外公的体温呀!
    这算不算一个小小的奇迹呢?应该算了吧,恐怕对我个人而言,还肯定不算小奇迹。但是,如果没有我从小对老外公传奇追寻的热情,没有当今网络社会“古今并存”的“特异”功能,没有像潘先生这样一大批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抱有一种钱穆所说的“敬意与温情”的追索者,这奇迹能产生吗?
   好奇猎奇者,离奇迹不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