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徐光宪 院士1985年写给日本Hiroshi kida教授打印信札,感谢hirishi kobayashi邀请其访问日本。带徐光宪化学公式手稿1组。
¥
899
八品
仅1件
作者徐光宪
年代不详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24-09-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1]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1987年7月30日,在IUPAC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期间,前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向戴安邦、徐光宪、陈荣悌、游效曾四位教授赠送了秋加也夫纪念章与证书,表彰他们在本配位化学方面所做的贡献。化学界瞩目已久的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于1987年7月27~31日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将近50个国家的900多名化学专家和学者出席大会。配位化学是一门活跃的且与国民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边缘学科。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是国际化学界具有权威性的会议。1973、1976、1982、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都是配位化学的成就。这次会议共收到850篇论文,分5个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会上,40多位中外专家介绍当前配位化学研究的情况。
1987年7月由南大主办的“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以规模大、水平高、影响大著称。参加的正式代表有780人,其中有来自44个国家的287位外国学者;加上非正式代表,与会者总数近千人,共收到论文546篇。这次会议被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永久秘书、美国教授基尔希纳(Stanky Kurschner)誉为“国际配位化学举办以来最成功的一次”。他在会后不久专门给邓小平同志写信,信中提到:“这些年来我注意到,每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都会带上主办国的某种特色。这一届也不例外,它以极好的方式向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介绍了中国、中国人民、中国文化和中国科学。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国的大学,都有充分的理由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为这次会议组织者的出色的工作而感到自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