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曾伟玲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曾伟玲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曾伟玲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曾伟玲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399 八品

仅1件

广东深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宝传、曾伟玲

年代不详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24-06-26

  • 最新上架
杭州中泥建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原新华社参编部要闻室副主任、主任编辑郭铭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新华社参编部要闻室主任签批。
杭州中泥建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原新华社参编部要闻室副主任、主任编辑郭铭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新华社参编部要闻室主任签批。 ¥499.00
原新华社于继华、孙书明、苏玉池签批摄影部高级记者高学余1995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原新华社于继华、孙书明、苏玉池签批摄影部高级记者高学余1995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399.00
原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徐胜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信札提及“对我这样一个北京没有家的人来说结婚像是灾难,不瞒您说,想做爱都要找人借地方,简直是度日如年。”
原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徐胜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信札提及“对我这样一个北京没有家的人来说结婚像是灾难,不瞒您说,想做爱都要找人借地方,简直是度日如年。” ¥499.00
原新华社军分社记者许志敏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原新华社军分社记者许志敏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299.00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张宝印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张宝印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399.00
原“中国新闻技联”理事长、新华社技术局局长罗毅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和计算机中心主任余昉霞签名批示。
原“中国新闻技联”理事长、新华社技术局局长罗毅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和计算机中心主任余昉霞签名批示。 ¥499.00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东江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原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总工程师孙宝传 签名批示原新华社技术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东江1997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 ¥399.00
原新华社记者张康茂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居姓领导签批。
原新华社记者张康茂1996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带居姓领导签批。 ¥199.00
原新华社国际部主任记者郑捷1998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信札提及新华社记者刘汝华在以色列分社工作期间出走,房子一直空闲着。
原新华社国际部主任记者郑捷1998年写给新华社房管局的信札,关于住房分配事宜,信札提及新华社记者刘汝华在以色列分社工作期间出走,房子一直空闲着。 ¥299.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孙宝传,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浙江嘉善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学文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1965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任干事。1972年调新华社电务处任技术员,历任新华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技术部副主任兼总工程师,通信技术局局长兼音像中心主任,新华社副秘书长、总工程师、新华社党组成员。曾任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 [2],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名誉社长 [4]。曾参与并组织国家“748”工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研制,主持“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新华社新闻大厦通信工程的建设。

1972年8月,在干校“改造”了三年的孙宝传回到了北京,被重新分配到了新华社参编部科文组,“748”工程,即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是孙宝传到新华社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工程。该项目最早是由新华社、原四机部、原一机部、科学院和国家出版局等5个单位共同发起的,因在1974年8月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所以又叫“748”工程。立项初期,孙宝传作为新华社的代表参加了工程筹备组,作技术可行性调研和技术方案论证工作。凭着对新技术的敏感,他很快领悟到工程的关键技术是汉字信息处理、特别是汉字库的信息存储技术。通过翻阅资料和座谈交流,他逐渐了解了国外的相关技术及其关键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孙宝传相继出任新华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技术部副主任,通信技术局局长、社党组成员等职,走上了技术管理和领导岗位。1985 年初,他上任技术局长后抓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文微机收发稿系统”。当时新华社向国内新闻媒体发送中文新闻稿采用的是“模写”方式,速度很慢(平均每秒发两个汉字),字迹不清,而且不适应未来照排系统的应用。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培养技术力量,孙宝传和他的副手一起找到了他们在清华时的同学、时任国防科工委政委的伍绍祖,请求支持,合作开发。该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开发、当年投产,一下子使中文新闻发稿速度提高了15倍,同时免去了各报的重复录入。1986年,该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新华社新闻大厦及其通信工程作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建设,孙宝传任通信工程建设总指挥。工程由12个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组成,由技术局自己承担总体设计和主体部分的设计、开发和施工任务。通信工程的建成使新华社的新闻业务全面实现由电传机向计算机、由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历史跨越,为新华社初步建成世界性通讯社奠定了物质基础。通信工程刚启用,就迎来了北京亚运会的报道任务。在亚运会期间,新华社有99%以上的稿件抢在外国通讯社的前头,取得了空前的好成绩。人民日报还在头版以《“新闻战”中的“第一块金牌”》为题发表评论说,这“证明新华社在快讯时效上已具备了和世界通讯社抗衡的能力”。通信工程荣获199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信息系统荣获1992年全国优秀信息系统奖,孙宝传也荣获1992年优秀信息系统组织者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