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 舌癌 齿龈癌 耳肿瘤 中医证治(汇集建国后所有中医药治愈病例)
唇癌中医药 舌癌中医药 齿龈癌中医药 耳肿瘤中医药 中医证治 汇集建国后所有中医药治愈病例
¥
500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广陵 杨
出版社不详
出版时间2019-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11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34页
货号家里小书箱003
上书时间2019-12-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自编自印
- 商品描述
-
前 言
一、唇癌
古籍中所述之“茧唇”症与现代医学中的唇癌极为一致。
《疡医全书》说:“茧唇生于嘴唇,燥则干,热则裂……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曰茧唇。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医宗金鉴》说:“茧唇脾胃积火成,初如豆粒渐茧形,痛硬溃若翻花逆,久变三消定主凶。”并说:“此症由脾胃积火结聚而成,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痛疼,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流津血水者属逆。失于调治,久则变为上消、中消、下消之症属凶”。
唇癌是老年人的一种疾病,五十岁以下很少发生,以五十至七十岁之间较为多见,且以男性患者居多,多生于下唇。一般早期症状是患者自觉唇内有一微小肿核或溃疡。并渐扩大,口唇变得暗淡无色,厚而粗糙,干裂脱皮,进而产生一些不愈合的或时而复发的小形溃疡或裂口,口唇的个别部位变硬,浸润变厚,在形似白斑的口唇基底上产生凸起的疣,小疙瘩和结节,致使口唇表面参差不齐,终而溃烂。
在病因上,多为受各种长期的外因刺激,如因长期工作,生活习惯口衔粗糙金属烟斗、衔绳等,(例如木工,鞋匠、裁缝等职业工人),或因室外工作经常受到风寒、烈日刺激,或多次反复的灼伤,如吸纸烟至烟蒂过短,灼伤口唇)以及齿垢,坏牙的经常性磨蹭损伤等,都为酿成唇癌的基因。
唇癌初起,或已成癌但无其它内证者,可用蟾酥饼(《疡医大全》方):蟾酥、没药、乳香、雄黄、巴豆霜、潮脑、硃砂、轻粉、麝香,以陈酷调敷肿处,或以陀僧膏(《医宗金鉴》方):密陀僧、赤芍、全当归、没药、乳香、赤石脂、苦参、百草霜、银黝、桐油、香油、血竭、孩儿茶、川大黄贴之,日久可渐消。
口渴者服清凉甘露饮(《疡医大全》方):麦冬、知母、黄芩、石斛、枳壳、枇杷叶、银柴胡、犀角、生地黄,茵陈篙、灯心、淡竹叶、甘草。
面赤、口唇燥裂、便秘者,宜服凉膈散(《局方》):大黄、芒硝、枝子、连翅、子岑、薄荷、竹叶、甘草加蜂蜜和服。
日轻夜重、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脉虚数无力者,服加味地黄丸(《证治准绳》方):熟地、炒山药、山萸肉、白茯苓、牡丹皮、泽泻、肉桂、炒五味子空腹盐汤送下。
若唇癌溃后如翻花状,时流血水者属逆,失于调治,亦能变为上消、中消或下消等症,属凶。
二、舌癌
舌癌,古籍亦名“舌疮”或“舌菌”。
《外科金鉴》说:“舌疳,其症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曰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体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之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而痛,皮色如常……甚者透舌穿腮,汤水漏出……因舌不能转动,迭送饮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胃中空虚,而症情增重,日渐衰败,百不一生。”在《丹溪心法》与《疡科心得集》中也有类似叙述“……焮肿突出泛莲,或状如鸡冠,舌体短缩,不能伸舒,言语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烂延牙龈,即名牙岩,甚则下颔肿结核,坚硬时痛,皮色如常,顶颠一点色黯不红,破后时流臭水,腐如软绵,其症虽破,坚硬仍前不退,此为绵溃,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是以又名翻花岩也。”《图注喉科指掌》说,“舌疳之症恶非常,心脾火毒积中央,初如豆大渐如菌,暮重朝轻饮食妨,怒则崩裂透腮舌,串延项颔核滋冒,名为瘰疬风难治,百人患此百消亡”。指出舌癌晚期项颔部转移即变为“瘰疬风”,预后不良。
舌癌一般多生在舌的边缘,其次是舌根和舌下。早期可见舌表面出现有小形结节,结节最后可糜烂,并向舌边缘扩延成为界限不规划的溃疡。溃疡的边缘硬韧。并有乳头状凸起。舌癌患者极早期在伸舌时,可见舌略向患则歪斜,触诊能感到肿瘤部位较硬。如肿瘤溃破后,则口腔内有难闻的恶臭,轻触之即有严重出血现象。当舌癌已形成溃疡后,其发展极为迅速,并向颈部转移,以致颈部肿如结核。
骨疡性病齿,不合适的龋齿牙冠或义齿可引起口腔和舌粘膜的慢性损伤,如果造成溃疡,就有可能发展成癌,特别是对于大量吸烟、饮酒的患有上述溃疡,尤应注意。《医宗金鉴》说:“盖舌本属心,舌边属脾。因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生斯痰。”又说“其证外势,颇类喉风。但喉风咽喉常肿汤水不能下咽,此症咽喉不肿,可以下咽汤水,胃中亦思饮食,因舌不能转动,迭送硬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虚而诸症悉添,日渐衰败。”因此对舌癌的证治,历代诸家方书皆以健脾解郁为主,内服外治共济。
舌癌初起宜服导赤汤(钱乙方):生地黄、木通、淡竹叶、甘草。或加灯心、车前、黄连。
体虚服归脾汤(《济生》方):当归身、人参、茯神、黄芪、白术、龙眼肉、酸枣仁、青木香、远志肉、甘草、鲜姜、大枣。
热甚者服清凉甘露饮(方见唇癌项)合归脾汤。
便溏者服归芍导功汤(《医宗金鉴》方);人参、炒白术、广陈皮、炒白芍、当归身、白茯苓、灯心、炙甘草。
颔下有肿核者,初起宜用锦地罗蘸醋磨浓汁敷之。肿核破溃者用水澄膏(《医宗金鉴》方):水飞硃砂、白芨、白蔹、五倍子、郁金、雄黄、乳香以米醋调浓、摊贴之。
三、齿龈癌
齿龈癌隶属祖国医学“牙疳”等范畴。疳者,疮也,溃烂而作疼痛之谓也。牙疳,牙龈肿胀,溃烂疼痛之谓。多因外感温热病后,余毒未清,或素有肠胃积热,复感风热之邪引动,循经上攻,蚀龈成疳。其发病较急,症见牙龈肿胀疼痛,继而龈缘多处糜烂或坏死,容易出血,疼痛加剧,口臭,痰涎黏丑,饮食不便,颌下臖核肿痛,伴恶寒发热。其溃处红肿,腐物黄白者顺;若进展急剧,溃烂黑腐而厚,触之疼痛反轻,腐物污秽,甚则几日之内唇烂齿落,腮穿腭破,鼻梁塌陷,气味恶臭者逆,乃走马牙疳。
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癌。本病多与嗜好烟酒及牙周病或不良修复体等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常因痰涎结毒,侵入牙龈所致。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最多。临床表现为牙龈慢性溃疡,呈乳头状增生,牙齿松动、移位,甚或脱落。上牙龈癌可在晚期侵入上颌窦,出现鼻咽部症状。
本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为法,可以黄连、黄柏、知母、焦山栀、山豆根、土牛膝根、夏枯草、玄参、苡仁、全蝎、龙葵、石上柏、紫珠草、生甘草为方,每日煎服。
四、耳部肿瘤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耳菌”、“耳痔”、“耳蕈”、“耳部恶疮”等范畴。《证治准绳》:“耳蕈”、“耳痔”则不作脓,亦不寒热,外无臃肿,但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的描述,颇似耳肿瘤的临床症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肾气不足,耳窍失养,继以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上壅与痰饮相搏、气血瘀阻而致。中医对耳肿瘤的诊断,主要根据四诊所获资料综合分析,如耳鸣、耳聋、耳痛,甚或耳流脓血,耳道有肿块阻塞等。根据肿块的形态不同,有许多病名。形如蘑菇者名耳菌;形如樱桃、羊乳者名耳痔;形如枣核者名耳挺。
中耳是介于外耳道与内耳之间的部分,它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小房等,中耳向外与外耳道借鼓膜相隔。
外耳道癌较少见,而中耳癌较多见。因中耳癌常向外侵犯外耳道,外耳癌常向内侵犯中耳,故有时不易确定其原发的部位。耳癌的早期表现为外耳道流出带血丝分泌物,感染时可流恶臭分泌物;患侧卧时疼痛加剧,单侧听力减退和耳鸣,若癌组织侵犯邻近器官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走路不稳以及乳突下淋巴结肿大。
30~50岁间的男性患者多见此病,中医学中的“耳鸣”、“耳聋”、“耳菌”、“耳痔”、“耳挺”、“耳衄”、“耳痛”可为该病的表现。治以清热解毒、祛痰散结等法。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部恶疮的发生是因内有肾虚、脏腑功能失调,外有毒邪入侵。故治疗重在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托里排脓、化瘀通窍、健脾渗湿、化痰散结等。若邪毒内陷或引动肝风,治则宜解毒开窍,平肝熄风。外治方法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祛腐生肌作用的药液滴耳。总之病因复杂、治则多样,但肾虚是本,痰湿、热毒、血瘀是标,临床治疗应根据辨证,攻补兼施,灵活应用。
外耳道癌实际是皮肤癌的一部分,只是病发在外耳道皮肤上而已。在治疗上可以参考治皮肤癌方适用。但应注意外耳的皮肤较薄而细嫩,皮下肌肉组织较少,不宜用腐蚀性、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