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久别长相忆 9787506877497 苏北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久别长相忆 9787506877497 苏北编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0.8 5.0折 62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北编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77497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2元

货号3961380

上书时间2025-01-09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苏北,原名陈立新。安徽天长人。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法学学士。1980年招干进农业银行,历任农行来安县半塔营业所出纳员、稽核员,天长市农行审计稽核员、秘书,《金潮》杂志编辑,《中国城乡金融报》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安徽记者站站长,农行安徽省分行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江南江北》(合作)、《苏北乡土小说》,散文集《遭遇湘西》、《灵狐》,幼儿读物《儿童百问》,共五部。另有中篇小说《蚁民》,短篇小说《刀技》、《狗报》,散文《关于汪曾祺的几个片断》、《灵狐——有关汪曾祺的断断续续的思絮》等。


目录
本书为文坛回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作品精选集, 收录了黄裳、铁凝、林岫、王安忆、苏北等文学名家的近五十篇文章, 涉及汪曾祺的生活、文学创作、书法和绘画艺术等多方面内容, 生动再现了汪曾祺士大夫的形象。如铁凝写道“他的文学和人格, 他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林岫赞汪曾祺“其书画, 简洁明快, 遣兴自娱, 颇见文人书画气息。”。

内容摘要
本书为文坛回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作品精选集,收录了黄裳、铁凝、林岫、王安忆、苏北等文学名家的近五十篇文章,涉及汪曾祺的生活、文学创作、书法和绘画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生动再现了汪曾祺士大夫的形象。如铁凝写道“他的文学和人格,他用小说、散文、戏剧、书画为人间创造的温暖、爱意、良知和诚心却始终伴随着我们。”林岫赞汪曾祺“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

精彩内容
也说曾祺 黄 裳 苏北老兄: 得《温暖的汪曾祺》一册,漫读一过,颇有所感。曾祺弃世十余年矣,还有人记得他,为他编纪念文集,这使我感到温暖。也许我的感觉不对,今天记得曾祺的人正多,只是未见诸文字、行动。年来闭户索居,耳目闭塞,为我所未见、未知。总之,曾祺身后并不寂寞,他的作品留下的影响,依然绵绵无尽,这是肯定无疑的。 先说他的作品。除了流誉众口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两个短篇,我的感觉,足以称为杰作的是《异秉》(改本),能撼动人心的是《黄油烙饼》和《寂寞和温暖》,这两篇都含有“夫子自道”的成分。《七里茶坊》也好,但采取的是旁观态势。最晚的力作则是《安乐居》。 值得一说的是他的《金冬心》。初读,激赏,后来再读,觉得不过是以技巧胜,并未花多大力气就写成了,说不上“代表作”。说来颇有意思,我也曾对金冬心发生过兴趣,编过一本《金冬心事辑》,从雍乾间冬心朋辈的诗文集中辑取素材,原想写一篇清前期扬州盐商、文士、画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一直未下笔,见曾祺的小说,未免激赏。后来重读,觉得这正是一篇“才子文章”,摭取一二故实,穿插点染,其意自见,手法真是聪明,但不能归入“力作”。 但从此又引出另一有趣话题。有论者说汪曾祺是最后一位士大夫型文人;又有人说,汪是能作文言文的最后一位作家。我翻过他的《全集》,并未发现他有一两篇文言作品,但为何会给人留下如此印象?这就不能不从他的语言运用、文字风格去找原因。是他的语言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浓郁而飘浮的特异气氛的结果。 “……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这是曾祺笔下的一节文字(见《桥边小说》中的《幽冥钟》。另外在《钓鱼的医生》里有“一庭春雨,满架秋风”句,可以比观)。偶然相遇,不禁有奇异的生疏而兼熟悉之感。这岂非六朝小赋中的一联?写出了环境、气氛,既鲜明又经济,只用了八个字,以少许胜多许,而且读来有音节、韵律之美,真是非常有力的手法。平视当代作者,没有谁如此写景抒情。这是最后一位士大夫么?是“文言文”么? 回忆一九四七年前后在一起的日子。在巴金家里,他实在是非常“老实”、低调的。他对巴老是尊重的(曾祺第一本小说,是巴金给他印的),他只是取一种对前辈尊敬的态度。只有到了咖啡馆中,才恢复了海阔天空、放言无忌的姿态。月旦人物,口无遮拦。这才是真实的汪曾祺。当然,我们(还有黄永玉)有时会有争论,而且颇激烈,但总是快活的,满足的。我写过一篇《跋永玉书一通》,深以他俩交往浸疏为憾,是可惜两个聪明脑壳失去碰撞机会,未能随时产生“火花”而言。是不是曾祺入了“样板团”、上了天安门,形格势禁,才产生了变化,不得而知。曾祺的孩子汪朗虽有所解说,但那是新时期的后话了。 不能不联想到沈公(从文)。 从《沈从文全集》的通信部分看,他是写过不少信件,包括对公私各方面,对他的工作、处境,有说不尽的牢骚,充分诉说了生命受过的重重挤压。但在一九六二年,当局面多少有些宽松之际,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得到外出视察的机会时,久被压抑的心情得到弛放,他写起诗来,对同游的委员们也不无讥嘲。我当时向他索得几页诗稿,在报上发表了,让他在久离文坛后与读者有个见面机会。诗稿是用毛笔蓝墨水写在红格账簿纸上,一色漂亮的章草。诗见报后从文即来信,索回原稿,他的理由是:“旧体诗刊载过多,对年轻人无多意思。”“拙诗最好莫再分割刊载,因为如此一来,对读者无多意义,对作者亦只能留下一种填篇幅痛苦不好受印象。”坚持索回原稿。来信至再至三,而且越来越“严肃”,使我十分恼火,曾向永玉诉说:“沈公是怎么啦?”永玉说,随他去吧,老毛病啦。于是手稿至今仍压在手底。沈公写的是五言排律,也许是读了周作人在老虎桥所写的《往昔》组诗而引起了诗兴,不知可的确。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