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生态文明与儒家生态哲学之思 978780770385301 乔清举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7.66
4.8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乔清举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385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2135045
上书时间2025-01-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乔清举,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1986年6在河南大学政治学系就读,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院攻读博士课程并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10月—1998年10月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思想研究室做访问学者。1999年7月破格晋升为中国哲学教授,2004—2014年任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5年8月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三等奖,2008年5月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任客座教授。出版有《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儒家生态文化》《儒家生态思想通论》等专著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日、韩语种论文120余篇。
目录
儒家生态哲学总论
003 建立基于中国哲学原则的环境伦理学
018 儒家生态文化的思想与实践
025 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原则与理论维度
044 论儒家生态哲学的范畴体系
054 儒家生态哲学的元理论体系建构及其意义
064 论《易传》的“生生”思想及其生态意义
082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
——以《易传》为中心
098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通”的思想及其生态意义
117 “天人合一”论的生态哲学进路
131 论“仁”的生态意义
150 儒家乐理论的生态意义
161 论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态意义
172 二程“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生态哲学思想
321 “绿色”是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326 儒家文化与生态文明
330 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35仁的生态维度
340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34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45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未来:厚重责任体现中国大国风范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之际
347 生意场里有“仁”意
349 儒家生态伦理与情感观念
——乔清举教授与白奚教授对谈录
361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十数年来研究儒家生态哲学的成果集成,约45万字,共收录了33篇文章,包括论文、短文和访谈对话录。全书分为儒家生态哲学总论、河流文化与伦理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启示三部分,通过传统哲学中有关生态的范畴体系的梳理、河流文化生命命题的建立及阐释、思想启示及哲学思考的阐发,完成关于生态文明的写作,以期为当下提供思考方向和路径选择。
精彩内容
建立基于中国哲学原则的环境伦理学一、问题的提出关于环境伦理及其哲学基础,目前国外研究较多,已经在突破西方近代以来极端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①的基础上,形成了“弱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等理论,后者又包括“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深层生态学”“大地伦理学”等理论。其中所涉及的较为深层的哲学问题,一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问题,即道德这个在历史上一直属于人类的事情能否扩展到动物、植物甚至没有生命的山河大地等,也即它们是不是也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二是生命的范围有多大,山河大地是不是都具有生命。三是价值是不是仅仅和生命同一,无机存在物有没有价值。如果有,该如何判定其价值。判定价值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四是当对人的义务和对自然的义务发生冲突时,应该根据什么原则来化解与调和。
中国古代创立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过去,由于环境问题还不甚严重,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这些思想,而冠之以“农业文明”“有机主义”“主客不分”“主客体的原始同一”,甚至“神秘主义”“原始思维”等加以贬斥,要求用现代主体意识、主客体对立的思想来批判和取代它。现在看来,这种态度恐怕更多地表现了现代人主体意识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不一定可取。西方近代以来的主体意识对于导致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环境伦理学正是鉴于此,并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而产生新的哲学思潮。但是,由于西方学者并不能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核心来理解中国文化,所以部分人表现出拒绝中国哲学的倾向,如当代环境哲学家帕斯莫尔等人担心中国以及印第安人的思想会危及西方的科学技术文明。这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中国古代独特的环境思想和哲学理念,对于解决当代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索人类未来的文明模式,建立基于中国哲学的现代环境伦理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这方面,我们既要排除“百不如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也要防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浅薄的现成主义倾向。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对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困境和难题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寻找传统思想和现代问题的结合点,提出自己的解答,由此使中国哲学真正走进世界舞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