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王云五评传 9787303162963 郭太风 著 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王云五评传 9787303162963 郭太风 著 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49.91 6.7折 75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太风 著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6296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201034626

上书时间2025-01-02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太风(1947-2006),祖籍浙江衢州,生于上海。198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东华大学社科部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出版著作《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图解世界通史·古代卷》、《迈向现代化的沉重步履》(论文集)、《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合著)、《英国史话》,译著《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主编《中国革命史论》、《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参编史学著作和工具书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与随笔约200篇。

目录
第一章  从启蒙到学贯中西
第二章  跨入政门半只脚
第三章  出任商务编译所长
第四章  图书统一分类法与四角号码
第五章  多重色彩的企业家
第六章  重振商务事业
第七章  商务出书又出人
第八章  八年辗转苦维持
第九章  从参政员到“政治花瓶”
第十章  在金圆券风潮中
第十一章  孤岛附政
第十二章  重操旧业生辉煌
第十三章  “学界奇人”的最后岁月

内容摘要
王云五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只有小学学历,却在青年时期担任大学教授;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他一生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使之曾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抗战时期,他作为“社会贤达”参政,1946年起历任行政要职,晚年再次将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居功至伟。长期以来,王云五饱受争议,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从其文化业绩与事功表现展开探讨,深入而平实,对我们认识、研究王云五极有助益。

主编推荐
王云五对中国近代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除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他还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曾被众多图书馆采用,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系的形式,起过促进作用,从郭太风编著的《王云五评传》中您可以了解到王云五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他纵横于民国政商两界,极具传奇色彩,对于我们认识民国社会颇具历史价值。

精彩内容
    在旧时代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文化人,大都会记得王云五这个名字,那是因为王云五是国内赫赫有名的老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对于一般平头百姓,尤其是“老上海”,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个王某人是何许人,但害人匪浅的金圆券是无论如何忘不了的。这两个印象,恰好代表了王云五生平的两个主要方面。无论如何,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应该写上一笔的。读者现在见到的这部传记,就是笔者为此所做的尝试。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一笔”,也不敢说是最好的“一笔”。
        大凡出了名的人,其成名之前的经历总有些不同寻常之处,或顽劣不堪,或显露奇才。褒贬如何,又往往同他们成名后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很有关系。王云五是个功过掺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复杂性,或者说两重性,使笔者觉得写他的传记,更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王云五少年时代的特色是刻苦求学,博览众书,这同他成为一代著名出版家是一脉相通的。名人成名之前的资料来源,不外乎其本人自述、日记或他人的采访、评述。王云五写过些日记,大多早已失散,他在1963―1966年曾撰写《岫庐自撰年谱》,但没有出版,其中主要材料编入125万字的《岫庐八十自述》,记叙详尽,资料丰富。他的学生王寿南在他去世后撰写了《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有关王云五成名之前的资料,取自王云五《自撰年谱》与《八十自述》者为数颇多,并补充了许多可靠的资料。由于王云五1951年去了台湾,两岸交流阻隔,他在晚清时期23年的经历已经没有什么亲友可作忆述,因而上述三种资料更显得珍贵,也是笔者叙述其少年时代的重要资料依据。
        1888年7月9日(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日),王云五出生于上海租界。儿时用小名日祥,后来所取的正名是之瑞,派名鸿祯,别字云五,号岫庐,后来还用过出岫、龙倦飞、龙一江等笔名。“云五”之称始自他14岁那年。其时,他在上海遇到一位师叔,是晚清的候补官员,这位师叔很喜欢他,临别时提出给他取个别字,征得同意后,师叔当即挥毫,写下方寸大小的“王云五”三字,并解释取意于“日下现五色祥云”,同小名日祥词义相通。久而久之,云五由别字成为正式称呼,而日祥却反而鲜为人知了。依照旧式传记的讲法,这就是“以字行”。
        王云五非但出生于上海,而且他前期的读书生涯以及最辉煌的业绩,多半也是在上海取得的,他还能说一口“正宗”的上海话,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王云五从不以上海人自居,向来称自己是广东人,这是因为近代上海是移民城市,各地来沪人士多以原籍自称,祖祖辈辈在上海的人则被称为“本地人”,略含土里土气之贬义,这同当代上海市民以“上海人”为荣,以“上海人”为洋气的观念不一样。
        王云五原籍广东省香山县(孙中山也是香山县人,1925年孙中山逝世,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示纪念),故里在香山县四都的泮沙村,距县城约47里。其远祖由河南省迁至福建省,至宋代自闽南迁往广州府东莞县香山镇。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香山镇连同邻近数县滨海地区建置为香山县。县治石岐,为王氏家族移粤一世祖所居之地,至七世祖始迁东乡四字都之泮沙村。这一支王姓家族世代务农,族中人科举考试屡屡失败,因而王氏没有社会地位,属于不入流品的寒族。因此,王云五的家族史也没有可以作为依据的族谱,而是代代传述,只留下约略的概况。泮沙村内许、王二姓聚族而居。许姓科第得意,历代多出士绅官宦,在地方上很有些势力。王姓相形见绌,世代务农,直到晚清才有一人应试及格,入县学为生员,即民间所称的秀才,但是比起进士及第、当官人翰林,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王云五功成名就后,对自己能光宗耀祖是很引以为傲的。
        王云五的父亲王光斌排行第四,童年时代在家乡农村度过,14岁那年随长亲赴上海觅生计,由学徒而经商,勉强能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王云五出生时,他的二伯、三伯已经故世,大姐、三哥不幸夭丧。他出生那一年,他的大哥日华9岁,二哥日辉5岁,二姐文凤6岁,三姐(佚名)2岁。在王云五之后,其母梁氏又生了两个女孩,即四妹文杏、五妹文梅。王云五用“家无佣仆”描写那时生活的艰难情景,繁杂的家务由同样出身寒门的梁氏一手操持,可见家境确实不宽裕。他的父亲勉力从业,收入仍然有限,虽然家用十分节俭,但还是难以应付上海较高的生活费用,于是决定把家眷暂时迁回故乡。
        1891年,他的父亲倾尽多年积累的余资,托亲戚在家乡觅地建屋。3岁的王云五就在这一年随父亲举家迁回原籍,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故乡。他父亲安顿好家眷后,又返抵上海供职。王云五这次乡居4年,是他在故乡度过的最长的一段日子。他的两个哥哥在本村许秀才开设的私塾里读书。王云五6岁时,他的大哥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识字。王云五个头矮小(成年后略微超过1.5米),脑袋奇大,体质很弱,性格羞怯,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更不敢同他称之为“野蛮的”孩子们玩游戏,加上其母梁氏对子女管束甚严,所以他平日很少走出家门。两位兄长去私塾读书时,他更觉得孤独无聊,偶尔在家门口玩耍,有时受了顽童的欺侮,也不敢顶嘴论理,马上跑回家里避免麻烦。在《岫庐八十自述》中,王云五对这4年乡居生活寥寥数笔带过。看来,那段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没有起多大的影响。据他在自述中所发的感慨,这4年仅有的收获是“乡居空气较佳,我的身体也渐强健”。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