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9787504782281 贺兴东 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1.92
4.6折
¥
6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贺兴东 著
出版社中国财富
ISBN9787504782281
出版时间2024-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2212541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贺兴东,工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现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现代物流、现代流通规划与政策。近年来参与完成《“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城郊大仓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的通知》等多项国家物流、流通规划和政策文件起草工作,完成地方政府和企
事业单位委托课题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独著1部。研究成果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3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3项,多篇政策建议文章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
目录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理论演进:从传统小流通到
现代大流通2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流通理论2
12西方经济学关于流通的理论论述4
13日本的流通理论研究5
14我国的流通理论与概念演进6
15本书对流通相关概念的界定8
16现代流通的突出特点9
第二章
时代要求: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11
21新发展阶段流通发展正面临全新的环境和形势11
22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13
23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14
24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造重要机遇16
25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出全新要求18
第三章
整体框架:现代流通
体系“四梁八柱”20
31现代流通体系的作用20
32现代流通体系的构成22
33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26
34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关系30
第四章
总体思路:现代流通
体系建设方向与目标33
41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导向33
42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向38
43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目标40
第五章
重大任务:
推进“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42
51推进流通市场化改革42
52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45
5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52
54增强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65
55加强现代流通的金融支撑72
56强化现代流通的信用保障77
重大研究篇
第六章
推动降本增效:基于中美
比较降低社会流通成本84
61现代流通体系构成与社会流通成本量化方法84
62中美流通成本比较85
63中美流通成本差异成因分析94
64促进我国流通降本增效的建议96
第七章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内畅
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100
71现代流通网络的构成与功能作用100
72布局重要商品骨干流通走廊103
73布局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110
74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重点任务120
第八章
助力乡村振兴:塑造适应
新发展需要的农村流通体系123
81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23
82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125
83优化农村流通体系意义重大、十分迫切126
84构建城乡双向循环农村流通体系126
85重塑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131
第九章
引领贸易强国:提升流通
体系国际化发展水平137
91现代流通体系与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关系137
92贸易强国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要求140
93引领贸易强国建设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任务141
第十章
支撑农资流通:优化化肥仓储设施布局148
101我国化肥仓储设施现状148
102加快化肥仓储设施布局建设的必要性152
103化肥仓储设施布局优化156
第十一章
保障能源安全:
完善能源输送通道布局建设162
111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设对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的要求162
112我国能源输送通道布局建设思路165
113优化“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通道167
114完善全面覆盖的油气管网168
115推进跨区跨省输电通道建设170
116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172
实践探索篇
第十二章
有效市场:
典型现代流通企业创新做法176
121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七化”实现市场转型升级创新176
122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粮食产业链组织一体化创新180
123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深入推进连锁经营模式创新182
124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百货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创新184
125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开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创新186
126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商产融一体化发展创新188
127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浆纸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创新190
第十三章
有为政府:典型地区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经验193
131上海市建设以国际化为特征的现代流通体系193
132广东省建设以流通功能创新为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202
133湖北省建设以交通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流通体系211
参考文献218\"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流
通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理论、
重大研究、实践探索三个维度,分别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演进、时代要
求、整体框架、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等基础理论,对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塑造农村流通体系、提升流通体系国际化发展水平、优化化肥仓储设施布局和完善能源输送通道布局
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以及对近年来企
业和政府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内容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特点,可供从事流通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等的业内人士参考。\"
精彩内容
\"流通活动自古有之,人们对流通活动的理论认识亦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流通理论这两大理论流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相结合,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时代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流通理论,实现了从传统小流通到现代大流通的理论跃升。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流通理论111马克思关于流通的理论阐述马克思对所处时代的商品流通、资本流通和社会化大生产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现代流通理论界定具有指导意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流通按其对象划分为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和社会总资本流通四大类。除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外,马克思将资本的流通过程划分为3个层面:一是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即资本循环运动的总过程,也可视作资本意义上生产的大循环;二是大流通,是资本在生产以外的运动过程,即资本从离开生产过程到它再次回到生产过程的整个时期,也就是真正的流通过程;三是小流通,即资本家以工资形式购买劳动力,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互交换的过程。如今惯用的“流通经济”这一表达,重点在第2个层面,即汇集着全社会商品交换关系的大流通范畴或真正的流通过程。此外,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以及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换,形成社会总资本的不断流通。
112马克思理论中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商品流通是把社会经济联结成有机整体的纽带,影响着社会再生产的速度和效率。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4个环节,他认为生产是起点,起决定作用;消费则是终点,是受生产支配的;流通不产生价值,其作用只是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职能。为了社会再生产能够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需要通过商品流通来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替,为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渠道。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度制约着社会再生产周期的长短。当再生产周期既定时,流通时间对生产是一种限制,流通时间越长,生产时间就越短,社会可能生产的产品就会越少;反之,流通时间越短,生产时间就越长,社会就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经济部门不断增多,每一个经济部门又有许多生产者。众多生产者相互为对方提供产品、彼此需要对方产品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通过交换产品得以解决,由这些交换构成的流通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联络各方的纽带作用。
马克思对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作用的阐述,表明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处理好两大部类的均衡关系。两大部类的交换模式所表达的是社会总产品,即总生产资料商品与总消费资料商品之间最一般的均衡关系。这种一般的均衡关系表明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总生产资料商品与总消费资料商品彼此之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总量上的均衡;另一种是总生产资料商品与总消费资料商品彼此之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上的均衡。若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不能成功交易的情况,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不均衡,即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各部门之间的价值不能被补偿或使用价值不相适应。
113马克思流通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关于流通概念和作用的论述为重新认识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单位为交换而生产商品。从单个商品来看,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开始,以商品流通结束,生产过程成为流通过程的中介。从社会再生产来看,只有商品在流通中获得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再生产才能继续,扩大再生产才能进行。现代经济社会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马克思所在的19世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商品在流通中价值的实现成为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构建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十分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即便是公有制内部,各个企业也是独立的经济主体,生产决策由分散的企业自主决定。两大部类之间的均衡关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大部分时间内是被打破的。当前,生产力高度发达、供给相对过剩成为常态,这导致两大部类产业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失衡。因此,当商品的实现过程成为一种社会过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成为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为了保障社会再生产和流通的顺利进行,政府需要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关系进行宏观调控,以建立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
12西方经济学关于流通的理论论述121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表述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开始区分经济与货值,其指出对于货值而言,流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西方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在17世纪即开始主张国家发展贸易,他同样认为流通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重农学派代表布阿吉尔贝尔则将视角转向效率问题,指出应加速经济活动中商品和货币的流通,以便提升经济运行效率;魁奈在其代表作《经济表》中对资本总流通进行了研究,首次以社会再生产方式对流通过程进行了诠释。“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劳动分工与商品交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交换作为分工的前提,使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亚当·斯密的分工、交换、市场等思想成为西方流通概念的重要启蒙。
122西方制度经济学中的流通论述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交易成本,该学派从制度设计角度对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虽然其研究所指的“交易”比“流通”内涵更为宽泛,但两者的本质思想基本一致,这为流通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例如,康芒斯在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中将交易分为买卖交易、限额交易和管理交易,并对市场、政府、企业3个交易主体进行了制度安排。康芒斯指出,参与商品流通的市场主体需完成交换和交易两种经济活动,前者实现商品或货币控制权的转移,后者实现法定意义上控制权或所有权的转移。另一位代表人物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针对新古典经济学往往直接假定企业存在却对企业存在的原因缺乏解释这一问题,从市场交易和流通环节切入进行研究,并开创性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将成本问题纳入流通理论研究范畴。
13日本的流通理论研究日本流通业高度发达,与之对应,该国学者对流通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这对我国流通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商业学会定义委员会将流通定义为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经济性、社会性转移。江尻弘对流通对象加以研究,指出流通对象不仅包括商品,还包括无价值的废弃物等,从而将流通对象由商品改称为产品。田岛义博认为,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现象以及为实现商品转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之和。石原武政和加藤司强调了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认为流通是货币产生后形成的商品销售与购买的连环锁链。保田芳昭和加藤义忠则认为,商品的一系列变换表现为一种循环,这种不同商品的变换循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流通。总体而言,日本学者较为关注微观层面的商品流通活动及其组织过程,为探究流通的企业组织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14我国的流通理论与概念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流通概念的界定随着经济体制变换而不断演进。计划经济时期,流通被称为“有计划的商品流通”,属于“小流通”范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流通概念逐步过渡为“市场调节的商品流通”,开始向“大流通”拓展。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流通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外延进一步拓展,最终进化为“现代化大流通”。
141计划经济时期的“小流通”概念孙冶方认为,马克思对流通的理解仅为狭义的理解,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背景,他提出了“流通一般”理论,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商品流通或产品流通,将研究研究范畴拓展到生产资料流通和消费资料流通。高涤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流通加以研究,他将流通过程划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并指出了买、卖两个阶段在不同情况下发挥的作用。周人伟对计划经济时期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商品流通流程图。孙全对流通过程进行深入剖析,重新界定了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改变了“批发商业是商品流通的起点,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的终点”的传统认知。
14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大流通”概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