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马克思技术观的人学向度::: 9787551735155 齐承水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马克思技术观的人学向度::: 9787551735155 齐承水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3.26 4.8折 70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齐承水著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1735155

出版时间2024-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70元

货号17542012

上书时间2024-12-30

黎明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齐承水,男,陕西商洛人,1989年9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东北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等近10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多篇。获得各类学术奖励近10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当前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四、本选题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存在与本质

二、人的需要与价值

三、人的活动与愿景

第二节 马克思技术观的人学逻辑

一、现实的人是技术的逻辑起点

二、实践人学是技术的逻辑主线

三、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归宿

第三节 马克思技术观的人学辩证法

一、从人学的生存论审视技术

二、从主体间性彰显剖析技术

三、立足现实生活来理解技术


第三章 理论转向:技术的实践与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技术实践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向

一、技术实践思维方式的理论转向

二、技术实践的感性现实活动基础

三、技术实践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实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一、技术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形式

二、技术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三、技术实践中的人类社会文明产生

第三节 技术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表征

一、技术实践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

二、技术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三、技术实践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章 生存关怀:技术的异化与人的生存境遇

第一节 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

一、劳动过程中技术的异化

二、分工协作技术的异化

三、生产管理技术的异化

四、构成技术前提的社会关系的异化

第二节 技术异化过程中现实的人的异化

一、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的异化

二、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的异化

三、现实的人的人性本质的异化

……

第五章 现实反思:技术的批判与资本逻辑阐释

第六章 价值指向:技术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七章 当代观照: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发展前景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一、从主体间性彰显剖析技术

 人的主体性的彰显不仅体现在主客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主体间的关系上,主体间性是理解人的主体性的深层次表达。技术在主客体关系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技术是人们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资料所在,技术活动结果则体现的是主客体活动结果的效能。在主体间性交往活动中,技术关系其实是主体间关系的一个层面,在大工业生产活动中,如果离开了对技术关系的剖析,那么就不能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主体间关系的深刻内涵。原因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技术时代,离开了对技术的考察而去阐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初表达,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出发点是人本身,因此,主体间关系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关系表达。“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最根本的,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生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对技术物的理解不仅要看到其存在的事实,而且要透过这种技术事实深刻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即从主体间关系去分析技术现象和技术活动,因此,从主体间性彰显来剖析技术,根本上就是坚持人学辩证法原则阐释技术的社会关系本质。

 主体间关系其实体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这是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这种交往其实是人的生存需要的体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这当然包括技术在内的材料,只有在不断交往中,这些技术和生产力才能继续得以保存下来。人们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原有保存下来的技术进行变革,并把前人的技术智慧吸收到新的技术发明中来。尤其是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落后民族地区会被卷入到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中来,其中新的技术会被用来进行工农业生产活动,在改变这些人的生活面貌的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提供原材料。在世界交往过程中,先进的技术肯定会压制落后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很明白地论述了。尽管落后民族地区原有的技术基础被摧毁,但是从历史发展前景看,新技术力量的注入促使这些地区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跃升。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资金、环境和生产力会被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同时这些原有的物质条件也预示着新一代的生活条件并赋予其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每一时代的人们可以利用以往的各种物质条件,同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使得这些材料具有新的特质。尤其是随着普遍交往的确立,原有的落后的技术和生产力会被更为先进的物质基础所摧毁,从而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新的技术发展模式和体系。

 从另一层面看,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主体间的活动,并深化了人们的交往关系。“甚至可以怀疑一个民族的一般能力的增长是否同技术进步成正比例。”从小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技术无疑是不断进步的,人们的生产活动由简单到复杂,人们的活动空间也不断扩展。在小工业阶段,人们通过简单的技艺进行劳作为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个时候主体间的关系还处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而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者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家庭中,家庭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有了明显的进步,如出现了布厂、磨坊、油坊、机房等各种具体的生产部门,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分工不断细化。这也表明人们的生产空间扩大了,具体的技术形态体现在各个生产部门。在大机器生产阶段,机器技术已经逐步代替技术在蒸汽和水力上的表现,可以说,人们逐渐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在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人们交往关系也随之异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机器技术的进步而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的交往关系尽管扩大了,但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对外扩张中,以新的作战技术为基础的射击火器的出现,军队的组织和军队行动的关系也随之改变,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主体间的组织结构,也促使其内部关系随之改变。

 如上所述,技术与人的主体间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与技术的关系其实是人与人关系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环节其实都是以机器为承载对象的,人与机器的关系看似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但他们之间关系的展开其实是围绕着主体间性进行的。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是以自动机的形式出现,它由许多机械器官和智能器官所组成,工人只是被当作机器体系的有意识的肢体。人成为自动机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机械器官和智能器官也是人的生理构造的反映,因此,人成为技术的一部分其实并不能掩盖主体的人的真实存在。其二,技术活动所形成的关系是对主体间性关系的延伸。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技术活动的展开就是为人的社会关系再生产注入了活力。在马克思看来,机器体系的发展在促进生产力的同时,也逐步替代了人的劳动。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劳动范围的扩大,这些归功于机器体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技术体系。其三,主体间交往的异化和技术异化是资本主义异化文明发展的必然。这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建立在技术异化基础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必定是异化的,而在交往异化前提下的技术发展也是异化的。因此,从主体间性的彰显分析技术是对技术社会关系本质的内在阐释。

 ……




精彩内容

本书立足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并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对其技术观进行阐释,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技术观的人学向度的相关问题,包括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技术观的根本遵循、技术的实践与人的存在方式、技术的异化与人的生存境遇、技术的批判与资本逻辑阐释、技术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技术的进步与人的发展前景等内容。本书的出版对于深化马克思技术观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