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文学理论前沿(9辑) 9787302516736 王宁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42.01
6.2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16736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1886124
上书时间2024-12-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编者前言
前沿理论思潮探讨
“表演主义”理论
——后现代以后文学理论的一个尝试 薛 原 1
动物批评:后人文时代文学批评新方法 刘 彬19
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新视野
——自然叙事与非自然叙事研究的争鸣与对话 赵玉荣43
现代主义小说的时间美学研究
——兼论薇拉 凯瑟经典小说的时间艺术 王立欣 杨 林73
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反思与对策 陈向红100
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探幽
——亚诺在中国的译介和评论 翁冰莹126
批评理论与文学阐释
解构岛屿天堂神话
——《福》对《鲁滨孙漂流记》的后殖民重写 朱 峰146
论奥登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梁 斌171
论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主体的伦理责任
——以《天使之群》《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为例 江云琴193
《金色笔记》创作的主体性研究 颜文洁214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现当代中外文学理论前沿,反映靠前外当今文学理论很新研究成果,分为《前沿理论思潮探讨》《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三部分,对靠前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主编推荐
前瞻性:着眼当今靠前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专门研究现当代中外文学理论前沿课题
靠前化:收录靠前外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很新研究成果的长篇论文,在整个靠前学术界物色高质量文稿
多元关注: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观点,同时也从当今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目前有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
精彩内容
经过数月时间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文学理论前沿》第十九辑马上就要与专业文学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像以往一样在此重申,本文集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指定出版物,由学会委托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编辑,开始几年一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前几年改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尚无一家学术刊物,而且该学会秘书处又设在中国清华大学(王宁任该学会秘书长),因此经过与学会主席希利斯·米勒教授等领导成员商量,决定本系列文集实际上担当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出版物之角色。自2009年起,由于本文集的主编王宁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聘为讲席教授,因而本文集将由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两大名校联合主办,这应该说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强强联合。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文集自2004年首辑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仅读者队伍日益壮大,而且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本文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步已经实现。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从2008年起,本文集已连续四度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这无疑是对本文集的一个极大鼓励和鞭策,我想我们今后的任务不仅是要继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还要争取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强劲声音。
正如我在辑编者前言中指出的,我们出版的系列文集立足点是这样两个:一是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从今天的视角对曾在文学理论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现已被忽视的一些老话题进行新的阐释;二是着眼于国际性,也即我们所发表的文章并非仅出自国内学者之手,而是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物色优秀的文稿。鉴于目前国际文学理论界尚无一家专门发表高质量的反映当今文学理论前沿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刊物,本文集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集本着质量的原则,现在改为每年出版两辑,也许今后会出版三辑或四辑。与国内所有文集或期刊不同的是,本文集专门发表20 000~30 000字的、既体现扎实的理论功力同时又有独特理论创新的长篇学术论文10篇左右,最长的论文一般不超过40 000字。所以对于广大作者的热心投稿,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在仔细研究本文集的出版方针和研读各辑所发论文之后再寄来稿件。本文集每一辑发表境外学者论文为1~2篇,视其来稿是否与该辑主题相符,或者直接向国外学者约稿。国内及海外学者用中文撰写的论文需经过匿名评审后决定是否录用。现在每一辑的字数为200 000字左右。
读者也许已经看到,本辑与第十八辑的栏目设置略有不同。个栏目依然是过去沿袭下来的主打栏目“前沿理论思潮探讨”。这一栏目的篇文章出自青年学者薛原之手。薛文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西方学界炒作已久的“理论已死”的说法之后,当代文学理论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将如何理解这一时代的特征,又该如何为这个时代命名?她以产生于德国语境中的“表演主义”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向国内学者展示了“表演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与同时期出现的类似文学理论的异同。此外,她还揭示了表演主义脉络复杂的哲学理论支撑,提炼出这些哲学思想与以德里达、德勒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异同。当然,薛文并未停留在对“表演主义”的简单评介之层面,她还就当前中国的人文学者强调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提议,提出了她本人的思考和理论建构。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分别对当前文学理论批评界的热点话题和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刘彬的文章涉及后理论时代的另一个焦点:动物研究。在简要介绍了动物研究的理论源流后,她从文学如何伦理地再现动物,如何阐释文学动物,以及如何理解人性与动物性这三个方面梳理总结了动物批评的理论要旨、研究方法与路径,并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悖论。文章进一步指明,动物批评实践与各种理论和学科交融渗
透,呈现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对性别、阶级、生态与后殖民等话题的关注尤其凸显出文学研究者的社会伦理责任,彰显了后人文主义精神。赵玉荣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后经典叙事学所包含的非自然叙事学和自然叙事学,认为前者由自然叙事学发展而来,与自然叙事学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相比而言,自然叙事学的理论研究取向较为突出,研究基础和理论建构比较扎实,而非自然叙事学则具有较为明显的经验研究取向,研究基础和理论建构较为薄弱。她认为这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这一点对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无启迪意义。王立欣和杨林的文章以薇拉·凯瑟三个时期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现代主义小说的时间美学之大语境下来考察。认为在早期的草原小说系列中,凯瑟主要采用并置的共时性、记忆的统摄性和共感的多样性三种方式,来阐释时间的绵延特质。在中期的危机小说系列中,凯瑟则用主体内在时间和外在物化时间的断裂矛盾,抨击了启蒙现代性,绘制了审美现代性的逃逸和解域化方案。这种以作家作品为个案探讨理论问题的文章本文集今后还将有选择地发表,从而实现对文学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对文学理论的批评性应用之
目的。
本辑的第二个栏目“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是新设立的,其中选发了两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以及世界文学来到中国后在不同语境的翻译传播和接受,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陈文通过考察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接受的两个个案,认为汉学家并非中国文学外译的唯一或最佳译介群体,过度强调译作的字面忠实未必能保证译作的传播效果。确实,国内出版的译作很难进入英语世界主流销售渠道,而中国文学外译的“合作翻译模
式”则有助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这种合作模式包括与汉学家合作翻译、与境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以及与境外学术界和批评界合作推介。翁文则通过分析亚诺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以及接受,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亚诺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经典,在于莫氏小说契合了中国“”之后的时代语境,在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反响,在于中国翻译者构筑起的争鸣式的公共话语空间,同时亦在于中国文学批评界不断深化、此起彼伏的鉴赏批评,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经典重构的机制。这些具有理论意义的洞见无疑也给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一些有益的启迪。
本辑第三个栏目为“批评与阐释”,专门发表一些从理论的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的研究论文。在这一辑中我们发表了四篇文章,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几位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理论阐释。朱峰的文章的理论视角是后殖民主义,据此朱文分别探讨了库切的《福》对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的后殖民重写,认为在后殖民时代,库切的《福》通过描述不同的荒岛景象,聚焦于克鲁索的不思进取并质疑食人生番的存在,从而解构了殖民话语的岛屿天堂神话,颠覆了殖民者的锐意进取、在遥远的蛮荒之地建立文明和秩序的传奇。另外,后殖民重写也改变了世界英语文学的版图,正在以语言而非国家或民族的疆界重写英语文学史。本栏目还选发了两篇研究精神分析与文学之关系的文章:梁斌的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奥登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大量文本分析,借助奥登诗歌中呈现出的有关精神分析学的隐喻,辅之奥登生平的背景研究,综合剖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奥登创作的影响,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阐述了奥登对病态的人格、自我的困境和爱的治愈这几个方面的思考。他的文章使我们感到,即使在当今时代学界大谈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学之时,传统的弗洛伊德学说也未成为明日黄花。江云琴的文章的理论视角则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作者以罗伯特·佩恩·沃伦的小说《天使之群》以及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为个案,认为沃伦的作品的女主人公阿曼莎生命的转折点是她的父亲突然离世,她沦为一个被贴上价格标签的奴隶用以抵偿她父亲所欠的债务。阿曼莎这种从社会身份和想象认同中双双剥离的极端经历对于揭示主体性的根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得她的经历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具有比较的意义。颜文洁的文章从女性主义和文学主体性的角度,以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从作家创作、文本自身以及读者接受的三维视角,努力阐释了这部小说出版所引起争议的缘由,为文学叙事文本的分析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者指出,莱辛通过独特的双层艺术构造和多彩世界的展示,赋予小说本文以生命的主体性,并且以对人类与自然、现实与梦幻、当下与未来三对世界之间对话的揭示以及艺术的间离效果,增强了读者的主体性意识,从而能够不断积极地创造意义。这些观点大多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理论见解与细读和阐释功力。今后我们还要选发这类文章。
本辑的编定正值夏季来临之际,大家都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进行学期结束前的工作,我在此谨向为本文集的出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人员致以深切的谢意。我们始终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王 宁
2018年6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