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9787567002258 朱建君//修斌 著作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4.27
4.9折
¥
6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朱建君//修斌 著作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002258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8元
货号1200469091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弁言
本卷概述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海疆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海疆
第二节 隋朝沿海疆域的治理与开发
第三节 唐前期中国沿海疆域的发展
第四节 唐中叶以后的中国沿海疆域及其治理
第五节 隋唐时期中国海疆开发与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洋认知与利用
第一节 海洋认知的发展与海洋观念
第二节 海洋经济利用领域和规模的扩大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洋政策与管理
第一节 海洋渔业政策与管理
第二节 海盐政策与管理
第三节 三国至唐代前期的航海贸易政策与管理
第四节 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造船与航海
第一节 造船技术的进步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航路拓展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
第四节 三大僧人的航海经历及其记录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贸易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外贸易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海外贸易
第三节 活跃的唐代中外海商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港与城市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港
第二节 隋唐时期海港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唐代繁荣的诸海港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外经略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朝鲜半岛的经略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第三节 唐朝初期的平百济之战
第四节 隋唐王朝与日本的关系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路文化交流
第一节 大陆移民及中日交往中的中华文明传播
第二节 隋唐文化对日本的全面影响
第三节 唐朝的新罗侨民
第四节 隋唐时期与东南亚、西亚的海上文化交流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上社会
第一节 东南沿海水上居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盗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洋信仰与风俗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神信仰
第二节 东海仙境信仰与成仙追求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海洋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洋文学
第二节 唐代的海洋文学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朱建君编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卷)》是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广泛搜集汇总、梳理辑纳学术界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编纂集成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遭受了黄巾起义打击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终瓦解。经过连年征战,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相互抗衡的格局逐渐形成。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魏,建都洛阳;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秦汉以来中国统一的政治格局,到此时被迫中断。三国时期是中国统一之后经历的**次国家分裂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政权更迭频繁。这种政治局面对中国沿海疆域的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曹魏后期,司马氏掌握朝政。公元263年魏军灭蜀。两年以后,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军攻建业,吴亡,西晋统一全国。然而司马氏政权的寿命很短,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的社会背景下,西晋只存在了30余年。“八王之乱”之后,西晋亡于匈奴刘氏。
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北方各少数民族争夺统治权的主要区域,先后有23个政权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达100余年的混战。历目前把这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局面才告结束。
公元316年,晋室南渡,建东晋政权,都于江南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东晋朝廷苟安江左百余年,在公元420年被刘宋政权取而代之。随之开始的是中国历目前的南北朝时期。在此后大约170年的时间里,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政权的更迭。大约与此同时,北方相继建立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5个更立或并立的王朝,史称为北朝。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南北割据政权长期对峙;地区性的短暂统一,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因长期割据混战而受到严重阻碍的经济发展的局面。分裂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各个相关政权对沿海疆域的统治与开发带有不容忽视的时代色彩。
一分裂状态下中国南北沿海疆域的基本区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目前政权更迭*频繁、疆界变化*显著的一个时期。虽然陆上疆界随着政权更迭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就沿海疆域来说,其基本区划仍然承袭了汉代的划分方式。比较而言,北方沿海地区疆界区划的变化较小,而长江以南沿海疆域区划的增损则比较突出。以下分别叙述之。
北方沿海省份从公元2世纪到公元6世纪的400余年时间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均在中原政治中心的极东之地,因此较中原地区而言,所受割据战乱的侵扰之祸不甚剧烈。尽管在西晋末年也有流民南迁,但从沿海地区的政治区划而言,此时的北方沿海相对稳定。
三国时曹魏统一北方,经曹操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其统治区域逐渐恢复到东汉时期的地域范围;其边疆的行政体制及疆域区划,仍沿袭东汉之旧制而略有损益。
曹魏政权*初在东北边疆的统治,以东汉幽州所领11郡(包括辽东属国)为基础。其中,除辽东、玄菟(今辽宁沈阳东)、乐浪三郡外,其余皆为曹操政权直接统治。沿海的昌黎、辽西、右北平、渔阳四郡构成曹魏政权初期的沿海边疆。公元238年,曹魏大军出征辽东。平定公孙氏之后,在公孙氏所领之地置平州,统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这样,曹魏政权在直接统治原有四郡的基础上,复领有辽东、带方、乐浪3个沿海郡。东北边疆(包括今朝鲜半岛北部)7个沿海郡即成定制,全部归于曹魏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
自右北平郡向南,沿海岸线而下,依次有冀州之渤海、乐陵二郡,青州之乐安、北海、东莱、城阳四郡,徐州之东海、广陵二郡,共计3州8郡。以上构成曹魏政权的东部沿海疆域。①事实上,冀、青、徐三州紧邻上述各郡的地区,如青州之齐国,徐州之东莞、琅琊、下邳等郡的部分或全部属地,也都属曹魏政权管辖,因此,曹魏政权在中国北方统治的内海疆域的总面积应当是很大的。
公元265年,司马氏废魏立晋。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其时,西晋领有的疆域与东汉时基本一致,其边疆政策和行政区划也基本延续了东汉和三国之旧制。在东北边疆,西晋仍保留了曹魏政权所设立的幽州;对曹魏时期一度增设后又撤销的平州,西晋政权于公元276年重新设立。新设平州由昌黎郡、辽东国、带方郡、乐浪郡4个沿海郡以及玄菟郡组成;幽州则统辽西郡、北平郡、燕国、范阳国4郡国,以及上谷、广宁、代郡3个内陆郡。西晋政权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便于统治。西晋中央政权在平州置护东夷校尉,主持抗击鲜卑族的军事事宜,便是对此有力的证明;虽然东北州辖范围缩小,但在沿海仍沿用东汉及曹魏旧制,设立7个郡国的基本区划格局没有改变。
P12-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