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传播疾病自然疫源地学说概论 9787030515476 马德三 编著 著作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189.02
7.1折
¥
268
全新
仅1件
作者马德三 编著 著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5476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8元
货号1201492260
上书时间2024-12-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动物病、传播性疾病和非传播性疾病
第二节建立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前提
第三节传播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性
第四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是一种病原生物群落
第五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及基础疫源地的形式和空间上的划分
第六节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中的媒介,它们的行为和影响它们侵袭力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生态-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鼠疫自然疫源地性早期研究简介
第三节病原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成分
第三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原体
第一节病原体的生态学简介
第二节病原体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病原体在媒介和宿主动物体内的命运
第四节病原体在外环境中保存的形式
第五节土壤和水体中的腐食菌
第六节水生生态系中的食物链
第七节分布在外环境(土壤、水体)中腐食菌的流行病学意义
第四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
第一节媒介的一些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由媒介传播的疾病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的形式及外环境因素
第三节病原体通过它们的媒介传递的方法
第四节由媒介和供血动物保存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意义
第五节媒介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微生物对媒介的感染及它传递病原体的寿命
第七节媒介的迁移以及具体的地理地点内消灭被它们所传播的疾病的经验
第八节某些影响吸血节肢动物传递疾病病原体的感受性及效率的因素
第九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能转换吗?
第十节保证吸血节肢动物成为疾病病原体的特异性媒介的发育和食性的一些特点
第十一节某些蜱的主要生态学特点
第十二节媒介对病原体种群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宿主
几个术语
第一节供血者和受血者在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循环过程中的一般意义
第二节更换宿主动物对病原体的影响
第三节爬行动物和鸟类在病毒循环中的意义
第四节在感染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时受血者种和年龄的意义
第五节受血者对病原体种和季节的感受性的差别(以鼠疫和其他自然疫源地性疾病为例)
第六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受血者哺乳动物生理状况的年龄和季节变化
第七节各种受血者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感染的敏感性
第八节多宿主的病原体能传播多种疾病吗(巴通体菌简介)
第六章人兽病的景观流行病学
第一节景观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人兽疾病的景观流行病学简介
第三节景观流行病学的实际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三节飞行性虫媒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在全球的流行动态
第四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生物群落的散布
第五节非洲锥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特点
第六节旋毛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七节蠕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八节疾病自然疫源地结构及其动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某些自然疫源地性疾病
第一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近况
第二节土拉伦菌病
第三节禽流感
第四节冠状病毒病(非典型肺炎)
第五节埃博拉出血热
第九章动物流行病学简介
第一节动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动物流行病与动物数量的关系
第三节动物流行病的研究方法举例
本章小结
第十章欧亚大陆非热带地区外的亚洲及非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鼠疫病病原体的分布
第二节鼠疫病病原体分布的屏障假说
第三节一些概念
第四节亚洲东南亚鼠疫疫源地
第五节非洲鼠疫疫源地
第十一章美洲大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十二章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进化方向
第三节病毒的起源
第四节关于昏睡病起源的假说
第五节关于各种利什曼原虫在发生学上的亲缘关系
第六节追索宿主系统发生的一种方法
第七节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起源
第八节鼠疫和土拉伦菌病的进化
第九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问题(N.X.苏尔塔纳耶夫(1960)的观点)简介
第十节库切鲁克(1965)关于鼠疫古发生中与啮齿动物区系史有关问题的观点简介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野生动物是传染病病原体的储存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动物不同门类中的动物病的简介
第三节居民点与动物病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及其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第一节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的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预防和对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传染病自然疫源地性的主要术语和概念
致谢
内容摘要
《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概论》从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巴氏学说基本原理和理论根据,解释了为什么病原体、媒介、宿主动物三个生物学因素进化成了自然界的自然疫源地等内容。《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概论》在介绍这些基本原理和依据时,穿插了近50年依据这些理论实践成就的几十种疾病防御(鼠疫、土拉伦菌病、蜱传脑炎、利什曼病、Q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病、非洲昏睡病、吸血虫病、多种寄生虫病、多种蠕虫病、巴通体病、非典、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病等),特别强调自然疫源地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以及防治方法和防治依据。
精彩内容
**章 疾病自然瘦源地性学说的基本原理①
**节 动物病、传播性疾病和非传播性疾病
一、动物病
在地球上存在着很多人类的、动物的和植物的疾病。动物的疾病称为动物病(Zoonoses)。很多动物病仅仅是属于动物才会患上的疾病,人类是不会患上的,如有角动物的鼠疫、猪鼠疫等。据作者所知,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记录过的,由动物通过各种传染途径,曾传染过人的动物病(不包括那些未曾传染过人的动物病)已经有200多种(Hull,1975)。其中有些已被证实为传播性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
二、传播性疾病
在动物病中的一些动物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有病动物直接或通过媒介动物传递给人类。媒介是各种无脊椎动物(吸血节肢动物),主要是吸血的蝉和昆虫(或称为吸血节股动物),它们在患者或有病动物(或者外表健康的寄生带菌者)身上取食时,得到相应疾病的病原体,之后又到健康的人或健康的动物身上取食时,把之前已接受过的疾病的病原体传递给健康的人或健康的动物。这种动物病称为传播性疾病。但并非所有动物病都是传播性疾病,传播性疾病只是动物病中的一部分,它是有条件的。E.H.巴甫洛夫斯基在他首次发表他的这一学说时就说过:凡疾病,其病原体在其进化的现阶段经由媒介物传播者都属于传播性传染病(1946)。
在通过媒介把疾病病原体传递时,某些动物病也就成为人的疾病,如狂犬病等。还有微生物元症状的带菌者,在它们把微生物传递给人类时,微生物也能使人得病,这种情况也属于动物病。
所有上述这一类疾病被称为人畜共患病即人和动物共有的疾病。
也还有某些疾病,它们在地球上动物进化的现阶段只属于人类。这种病不多,如麻彦、猩红热、白喉(这些都属于非传播性疾病)及传播性疾病中人的症疾。所有这些只属于人类的疾病称为人类疾病。
三、非传播性疾病
有些动物病属于非传播性疾病,感染它们的病原体的发生不需要媒介参与,如天花、自喉、猩红热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以直接由病者通过接触或通过壁气吸人,因为有患病者在谈话、打喷喋或咳嗽时从口腔中把病原体落人空气中。
也还有一些疾病的病原体既可以通过媒介,也可以不需要媒介的参与。例如,类似鼠疫的一种疾病,即土拉伦菌病,它的传播不仅需要经过媒介(媒介种类多到40多种吸血节肢动物),也可以在剥取患上土拉伦菌病的水自(Arvicola terrestris)的皮张时感染上此病,还可以在有死于土拉伦菌病的水爵的水池中通过被土拉伦菌污染了的水感染此病。又如,可以通过死于炭瘟动物的毛制作的监鞋、皮筒感染上炭瘟病。
绝大多数传播性疾病的特点是,它们的病原体只能通过媒介传递,如黄热病是通过蚊虫、疤疾是通过按蚊、蝉传脑炎是通过硬蝉(lxodes persuTsulcatus)及某些其他种硬蝉等,这些疾病可以称为专性传播性疾病。
另外一些疾病的病原体有各种途径传播,当然也包括通过媒介传播,这些疾病可以称为兼性传播性疾病,如伤寒、霍乱、土拉伦菌病、鼠疫等。
第二节 建立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前提
很早就积累了人类在自然界各种地带一一苔原、草原、荒漠一一中患上各种疾病的报道。当然这里指的不是人类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患上的那些疾病,而指的是那些大多局限在一定地区的疾病,即人类在一定的(包括未开发或开发不多的)区域内所患上的那些疾病。这些疾病巴民称为地方病。这里应该说明,习惯上讲的地方病,多指的是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如山病、大骨节病等。本书中讲的地方病均为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
这样一些病根据情况,可能是个别人发病,也可能是整个人群发病。例如,在中亚细亚的半荒漠中,即在土尔明尼亚的穆尔加布河岸,100多年前,整个军队几乎元一人例外地患上东方舟。这一莫名其妙的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未弄清楚。
东方沛,又名皮肤利什曼病,是根据学者利什曼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因利什曼科学地描述了这一疾病。在利什曼描写之前,这种疾病的寄生虫已为一位包罗夫斯基教授在乌兹别斯坦的塔什干发现,因而这种病地方上又称为包罗夫斯基病。实际上,这种病在印度、伊拉等热带国家也有。
又如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即1917年以后),还报道过人们进入人烟稀少、人很少进人过的原始森林中,会患上一种严重的、侵犯大脑的传染病。害这种病的人大都为伐木者、野外测量人员、筑路工人及接近原始森林的新村居民,因这些新村大都建在砍伐迹地上。患上这种病的相当多的病人均已死亡。即使活下来,很多人都有各种肌肉麻痹一一如手、颈等麻痹,因此而残废。
上面所述,在自然条件中,人们罹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疾病与一定的地理景观相联系(前一个例子是与半荒漠相联系;后一个例子是与原始森林相联系),以及疾病的季节性(如一年暖和的时候,春天和夏初。)(图1-1)。这一现象的实质,即这种病发生在自然界,也需要作出初步的解释,或者说,提出一种假说。
在没有人烟的地方,人传给人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病的病原体应该在相应的地区中的动物中间去寻找。在不同地理景观的自然界中,显然应该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
(1)属于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通过媒介中介,传递病原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媒介则主要是吸血昆虫和衅,在它们吸动物或人体的血时,在动物或人体未梢血管的血液中,已有疾病的病原体,媒介就这样染上疾病;当它们吸人有病原体的血时,病原体可以在媒介中繁殖,或者在其中进行其发育生活周期的某一阶段,结果媒介就处在一种传染状态,疾病的病原体就可以通过媒介传递,即在媒介对健康的,但是对该病有易感的动物或人,吸血时感染这些健康的动物或人。
图1-1 土拉伦菌病传播性暴发时,每旬的发病动态
(仿H.r.OπcyφbeB等,1960)
(2)动物就成为对媒介讲,是这种疾病病原体的给血者或供血者。
(3)媒介本身,即吸血蝉或昆虫的这样一些种,它们把从供血者那里得来的病原体传给易感动物,或叫易感者(受血者)。病原体的受血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人。
E.H.巴甫洛夫斯基和他的学生在上述假说的前提下,亲自进行了多次的考查、野外的和实验室的工作,并利用了大量的医学、兽医学和生物学的科研文献分析,在上述背景下,形成了他的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不但如此,后来还将此研究推进到研究一系列非传播性疾病的疫源地性问题。
第三节 传播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性
传播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性乃是许多传播性传染病所具有的特点。E.H.巴甫洛夫斯基曾经给自然疫源地性这个概念下过如此的定义:传播性传染病自然疫源地性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自然条件下病原体,其特殊媒介物及其贮存宿主(动物)在其本身的种族延续过程中(无论是在它们以往的进化时期中或是在它们进化的现阶段中)都能够不依赖于人而无限期地存在着(1946)。
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的特点
任何传播性疾病的存在,取决于接连不断地从动物供血者或者给血者机体(有病动物或无症状但是带有病毒或带有寄生虫者)中将疾病病原体传给媒介机体;这种传递通常发生在媒介吸食供血者的血液时,进一步把病原体传给那些对病原体有感受性的动物,或者传给叫做受血者,通常也是在吸食它们血液时进行的;感染的受血液者对新的媒介讲又可以成为供血者等。因此,成为一种螺旋式的循环(图1-2)。疾病的病原体从一个生物机体传给疾病自然疫源地内同一个种群,或另一个种群的生物体内。病原体的循环,起自通过其媒介从动物供血者获得病原体开始,包括通过媒介获得感染能力,以及动物受血者对其感染所需要的时间,这时,这种受血者又成为对新的、没有感染过的媒介的供血者,这样的循环称为完全的循环,或者叫一周期,即病原体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不是封闭式的,因为病原体下一次通过媒介传递不是在该动物身上发生,病原体不再从它通过媒介获得,而是在同一种群的另一个动物,或者是另一系统分类地位中的动物(从另一物种的种群)上发生。病原体的这样一种顺序的传递是螺旋式进行的。从野生供血者获得疾病病原体的媒介也可以把病原体传给人,这样就使人感染上该病,人因此可以患上这种疾病。
图1-2 土拉伦菌病传播性暴发时,每旬的发病动态
(仿巴甫洛夫斯基,1964)
这种循环,也只是在适于该过程的外界环境条件中发生(如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或者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妨碍在其任何环节上的循环。
巴氏当时认为下列疾病是具有自然疫源地性性质的疾病:牌传螺旋体病、蝉传脑炎、日本脑炎;烈性传染病中的鼠疫、土拉伦菌病、淋巴性脉络膜视网膜炎、马脑脊髓炎、蝉传立次体病、荒漠型皮肤利什曼病、李斯特菌病、类丹毒、出血热、肾病肾炎;显然,还有布民杆菌病、狂犬病、鸟疫等;蠕虫病中的后辜吸虫病、裂头条虫病、旋毛虫病等,还有一些病毒性疾病也很可能是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如自蛤热、鹦鹉热、细螺旋体病等。此外还有准噶尔的黄热病,非洲的黑热病、锥虫病(非洲昏睡病)及其他病。啃齿动物的假性结核病和鼠疫同时从啮齿动物分离出来(蒙古的平颅田鼠),而将假性结核列人自然疫源地性疾病。
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数量经常在增加着,这是随着进一步研究的程度而增长的,特别是在热带国家。特别是吸血节肢动物(牌、蚊)传播的许多新病毒被发现后,人类发现的新的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将会更多。
第四节 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是一种病原生物群落
一、病原生物群落
随着生物物质循环的进化发展和复杂化,产生了生命层的生物群组织,而且复杂化。它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即居住在某一地区(或叫居住地或叫生境)的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当地的生物群落。因此,生物群落是生命层中的一个生物群体,是历史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且是在生物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产生及长期共同进化形成起来的,从而保证着生物物质的循环。因此,生物群落的成员处于各种相互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我们就称之为生物群落联系。疾病的自然疫源地属于一定的地理景观,如一定的地植物组成的泰加林地理景观、炎热荒漠地理景观、草原地理景观,即它是一个生物群落。E.H.巴甫洛夫斯基将动物(疾病的供血者和受血者)、病原体本身和病原体的媒介与一定的地理景观,或者生物地理群落(B.H.苏卡切夫的定义)的一定生境相联系的生物群落称为病原生物群落。
二、病原生物群落的联系
病原生物群落成员之间的联系,正如一般生物群落内成员之间的联系,按其性质主要有两种:食物联系(又称为营养联系)和接触联系(又称为空间联系)。当群落成员中一种生物是另一种的食物时,这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食物性联系;当生物群落中的一些成员是相互接触,或在某种程度上彼此相互往来的,这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接触联系(或称为空间联系)。许多由食物关系联系着的物种形成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它是生物群落物质循环的基础。一些物种的直接关系(食物和消费者)带来一些与其他物种间的间接关系(竞争、共栖等)。群落成员之间的联系如此深刻和紧密,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
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决定着它下面的灌木层和草层的生存条件,一旦乔木层被消灭了,那么它下面的灌木层和草层也随之而死亡。因此,对灌木层和草层的正常生存来说,乔木层是必要的。这种关系是在长期历史进化中形成的,它符合乔木、灌木、草层的各种相应的生物学、生态学的要求。所以它们的相互影响是十分有规律的。从森林群落的长期动态来讲,乔木层的生存也必须有灌木层和草层的存在,如此才能进行这一群落的正常重新。如果在采伐迹地和火灾迹地用另外的生物型草或灌木代替,那么森林的正常豆新就不可能了。如将禾术科植物代替了它原来的草层,那么森林中更新的幼苗竞争不过这些草类,而将使砍伐后的森林草原化。
草原群落也如上所述。这里将以草原和草原上动物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一个正常的自然界中的草原,只有当草层中大约70%的草被草原上各种野生动物吃掉的情况下,这个草原才能进行正常的更新。如有的草原保护区内,由于保护草层没有动物啃食,草原上覆盖了大量死亡的草的有机残渣。这些残渣窒息了草层的生长。草原就变了样,草类产量下降,种子的更新中断,这是因为草籽的更新要求野生动物将草籽踩到土壤中去,没有动物的踩踏,草籽将无法更新,草原就将成为了荒地。因而生物群落是一个处于经常不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病原生物群落中,相应疾病的病原体(病毒、立次体、螺旋体、各种细菌、寄生性原虫、寄生性蠕虫等)包括到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的生物群落的组成之中。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地球上它的生命进化的现阶段从没有在外界环境中生活过,而是经常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如间日茫原虫(plasmodium vivax)。
因为疾病的病原体也进入生物地理群落成员组合中,巳甫洛夫斯基就把这种情况称为病原生物群落。
在生物地理群落中、病原体,它的供血者、媒介和受血者相互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没有任何依赖人类,以及与人类无关的这样一种外界环境为背景的种间相互关系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些疾病甚至比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还早。
生物群落的存在直到其必要的*小成员保留时为止,即到出现能代表生物群落的成员时才能形成生物群落。在其组成成员变化时,生物群落就会进行解体或演替,直至达到相对稳定的*级。例如,生物群落的某些重要成员由于严寒的冬季寒冷而死亡,或作为食物的植被枯萎,或是这些物种被人类经济活动所消灭等都可能引起生物群落的解体或演替。
反之,在驯化时,人类把新的动物种类引进动物界的组成中,如驯化庸鼠(Ondatra zibethicus)。这种动物很容易活下来并加人当地生物群落中来。由于靡鼠对士拉伦菌病的感染有敏感性,很容易成为当地新的传播者,在对该种动物持猎时,可以因为土拉伦菌病而大量死亡,甚至传给那些从事持猎靡鼠的人。
所以,虽然生物群落是不依赖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但在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现阶段,人类可以受到它们的影响,反之,人类也可以对生物群落施加影响。例如,为与牌和许多有害昆虫进行斗争而采用杀虫剂,如采用滴滴涕,但这种杀虫剂不只杀灭有害的昆虫,同时也杀灭了一些有益的昆虫(蜜蜂及植物的某些传粉者),这明显改变着当地生物群落的组成。这种人类的某些活动影响自然界,以及影响疾病自然疫源地的形式称为人类作用。
生境,或生活地,是生物群落成员之一,是动物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整个生物群落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