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9787568040198 张翼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29.03
6.0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张翼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40198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332902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变,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深化,包产到户制度的推行一方面让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人地矛盾的激烈与尖锐,刺激了农村劳动力开启离土模式的有益尝试。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富余劳动力的流动从计划性到开放性,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1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78年开始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渐推广后,历史沉淀下来的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由隐蔽性过剩转变为显性过剩,产生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强劲动力。同时,国家也开始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向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宏观指导。1982年中央提出了“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思想,建镇标准随之放宽,致使小城镇数量迅猛增长,为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启了便捷之门。“自理口粮、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开始了从土地向乡镇企业转移的“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的控制,随后公安部于198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的精神,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流动人口大量增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步伐,大量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出现在城乡之间,更多地出现在省区之间。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流动,形成了规模性和浪潮式的人口流动潮,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流入人口急剧增加。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1995年中央综治委召开了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97年公安部颁布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允许符合条件的五类人群落户小城镇,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进行转移。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流动人口持续增加。为做好“因势利导,宏观控制,加强管理,兴利除弊”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措施,如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对符合条件者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各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农民工z关注的劳动权益、平等就业、公共服务、体制障碍等做了解读,极大地推动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和社会服务。同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2007年国务院转发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不仅要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措施,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和谐相处,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富强、民主、开放、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法规的出台,《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形成了为流动人口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山西、河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出台了农民工权益保护法规或规章,进一步确定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范围。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为流动人口成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政策依据。
从总量上看,历年的人口普查、全国1%抽样人口调查以及人口计生委等不同部门对流动人口数量的调查均显示,全国流动人口呈现出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开始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核查,当年共计流动人口657万人,而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流动人口达到2.61亿人,涨幅惊人。如今,对于大中城市而言,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活服务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流动人口群体的贡献密切相关,同时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主动或被动地去适应流入地城市。
流动人口来到新的居留地(通常是城市),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方面?对这些问题做出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商品简介
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不仅助其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同时也缓解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本书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呈现了流动人口经济整合、社会生活适应及心理认同的概况,比较了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异同,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实践服务,并挑选了两个完整案例作为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有益尝试。
作者简介
张翼,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著作一部,主编、参编教材两部。
【媒体评论】
如今,对于大中城市而言,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活服务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流动人口群体的贡献密切相关,同时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主动或被动地去适应流入地城市。流动人口来到新的居留地(通常是城市),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方面?对这些问题做出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目录
流动人口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导论(3)
一、研究背景(3)
二、文献综述(4)
三、基本概念界定(15)
四、数据来源及说明(15)
第二章经济整合(17)
第1节流动人口的经济整合(17)
一、就业状态(17)
二、收入水平(19)
三、社会保障(22)
四、居住状况(27)
第二节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经济整合(29)
一、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30)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31)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32)
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33)
五、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35)
第三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整合(36)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37)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40)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42)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43)
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45)
本章小结(46)
第三章社会生活适应(48)
第1节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适应(48)
一、休闲方式(48)
二、人际交往(51)
三、社会支持网络(55)
四、语言掌握(58)
第二节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适应(60)
一、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休闲方式(60)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61)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62)
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语言掌握(65)
第三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生活适应(66)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休闲方式(66)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67)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69)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语言掌握(72)
本章小结(74)
第四章心理认同(76)
第1节流动人口的心理认同(76)
一、自身待遇评价(76)
二、城市认同(82)
三、身份认同(85)
第二节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心理认同(87)
一、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待遇评价(87)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90)
三、新生代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92)
第三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心理认同(94)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待遇评价(94)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97)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100)
本章小结(101)
实务篇
第五章任务中心模式介入流动儿童学业不良的个案研究(107)
第1节绪论(107)
一、研究背景(107)
二、研究意义(108)
三、文献回顾(109)
四、核心概念界定(113)
五、理论基础(114)
六、研究方法(115)
第二节流动儿童学业不良问题诊断与成因分析(116)
一、接案背景(116)
二、资料收集(116)
三、流动儿童学业不良问题特征诊断(118)
四、流动儿童学业不良问题成因分析(121)
五、研究对象核心需求确定(123)
六、任务中心模式选择的可行性分析(123)
第三节流动儿童学业不良问题的个案服务介入(124)
一、流动儿童学业不良干预任务计划阶段(124)
二、流动儿童学业不良干预任务执行阶段(131)
三、流动儿童学业不良的干预任务总结阶段(147)
第四节个案工作介入的反思与展望(149)
一、个案工作评估(149)
二、个案介入过程总结与反思(152)
三、研究结论(154)
四、研究展望(155)
第六章流动儿童学业不良的小组工作实务——以宜昌市新阳光儿童培训
中心为例(157)
第1节绪论(157)
一、研究背景(157)
二、研究意义(158)
三、文献回顾(159)
四、基本概念界定(162)
五、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63)
六、理论基础(165)
第二节新阳光培训中心流动儿童学业不良概况(166)
一、学业不良的表现(167)
二、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168)
第三节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社工实践(170)
一、小组筹备(170)
二、小组成员介绍(171)
三、小组成员和家长对小组活动的期望(172)
四、小组目标(173)
五、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173)
第四节小组工作的评估及反思(179)
一、小组工作的评估(179)
二、小组工作反思(182)
附录A流动人口调查问卷(185)
附录B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192)
附录C厌学情绪量表(197)
附录D流动儿童学业调查问卷(199)
参考文献(203)
后记(209)
主编推荐
本书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呈现了流动人口经济整合、社会生活适应及心理认同的概况,比较了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异同,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实践服务,并挑选了两个完整案例作为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有益尝试。
精彩内容
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不仅助其提升幸福感与归属感,同时也缓解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本书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呈现了流动人口经济整合、社会生活适应及心理认同的概况,比较了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少数民族与汉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异同,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提供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实践服务,并挑选了两个完整案例作为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有益尝试。
媒体评论
如今,对于大中城市而言,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与生活服务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流动人口群体的贡献密切相关,同时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主动或被动地去适应流入地城市。流动人口来到新的居留地(通常是城市),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他们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方面?对这些问题做出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