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33.05 4.9折 ¥ 6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沈燕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7802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43270
上书时间2024-12-04
沈燕,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与金融系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十多篇科研论文,其中两篇英文论文被SSCI检索。担任Applied Economi cs Letter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学术期刊评审专家。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要研究方向:数字金融、家庭金融和区域经济。
第一章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起源
一、从金融排斥到普惠金融
要理解普惠金融首先需要了解金融排斥的概念,因为对普惠金融的研究是在金融排斥的基础上展开的。金融排斥研究的先驱、英国地理学家Leyshon 在1993年首次提出“金融排斥”这一概念。他认为,金融排斥是阻碍穷人及弱势群体获得进入正规金融体系渠道的过程。该定义的特点在于从宏观上把金融排斥界定为正规金融体系整体性的排斥。Rogaly等(1999)认为,金融排斥是指被信贷、保险、票据支付、方便且合适的存款账户等其他金融服务所排斥。这个从微观角度的界定为各国或地区对金融排斥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定量研究提供了依据。
普惠金融源于小额信贷(Microcredit)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的理论实践,但它比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层次更高、含义更宽泛。从2005年起各国小额信贷从业机构、研究机构、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协商谋求构建一个能够有助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发展的金融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宗旨就是消除金融排斥为社会底端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至此,与金融排斥相对的概念——“普惠金融”成为各国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世界银行定义普惠金融是指居民能够广泛获得各类金融产品服务,且没有价格或非价格方面的障碍。世界银行扶贫协助小组将普惠金融定义为:所有工作年龄人口(包括那些被排斥在当前金融体系之外或服务不足的人群)都能获得由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有效的信贷、储蓄、支付、转账和保险服务的状态。我国政府公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我国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以下过程:
(1)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河北易县采用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模式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小额扶贫信贷机构——扶贫经济合作社。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或国际机构的捐助及软贷款,其目的是改善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
(2)发展性微型金融阶段。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实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开展根据农户信用而非抵押或担保的农户小额信贷。至此,正规金融机构开始全面参与到农村小额信贷中,初步形成了我国微型金融体系。
(3)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此后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和村镇银行迅速兴起,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开始将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对象。该阶段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支付、汇款、借贷、典当等出现了网络化、移动化发展趋势。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2)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影响经济增长?(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是什么?是否存在多个传导路径?(4)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促进经济增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的相关研文献合数字金融的特点,分别构建了跨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05个国家和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先后从“两个视角”(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层面”(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全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信贷约束、创业、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中介效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