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80.83 4.9折 ¥ 166 全新
库存56件
作者张其成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8768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6元
货号29640937
上书时间2024-11-20
《易经》 《易传》=《周易》。
《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张其成教授侧重于揭示《易经》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基因,并融合现代的道德准则、管理策略、教育方法、人生态度等,帮助读者灵活运用《易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做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易传》是对《易经》智慧加以解读、提炼和升华的早期文本,也是后世解读《易经》绕不过去的权威文本。张其成教授认为《易传》是对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大融合、大发展,认为《易传》是先秦思想集大成的成果,是先秦哲学的巅峰之作,《易传》所提炼的易道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和灿烂文明。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现代易学家,中医文化学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国家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国际易学伯崑奖,汤用彤国学奖,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具影响力成果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易学文化研究、全解国学经典、国学养生、中医思想文化四个系列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中医哲学基础》《中医文化学》等,其中18部著作获学术著作奖、科普著作奖或畅销书奖,1部著作获美国东亚人类学会优秀图书奖,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易经》 《易传》=《周易》。
《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张其成教授侧重于揭示《易经》中蕴藏的中华文明基因,并融合现代的道德准则、管理策略、教育方法、人生态度等,帮助读者灵活运用《易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做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易传》是对《易经》智慧加以解读、提炼和升华的早期文本,也是后世解读《易经》绕不过去的权威文本。张其成教授认为《易传》是对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大融合、大发展,认为《易传》是先秦思想集大成的成果,是先秦哲学的巅峰之作,《易传》所提炼的易道滋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和灿烂文明。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现代易学家,中医文化学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国家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先后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国际易学伯崑奖,汤用彤国学奖,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具影响力成果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易学文化研究、全解国学经典、国学养生、中医思想文化四个系列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易学大辞典》《易经应用大百科》《中医哲学基础》《中医文化学》等,其中18部著作获学术著作奖、科普著作奖或畅销书奖,1部著作获美国东亚人类学会优秀图书奖,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文摘
系辞传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天在高处尊贵,地在低处不贱
《系辞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学术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强,它是对《易经》的通论,也就是整体论述。
历史上有一个奇妙的时代,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尼连禅河边一位王子在菩提树下打坐,当他睁开眼睛仰望星空,顿然开悟,于是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爱琴海边,一位商人走在旷野之间,抬头仰望天空,看着满天星斗,一不小心摔到坑里,他向无尽苍穹发出了一声呐喊,于是他成为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黄河岸边,一位老者带着弟子,行囊中装着沉重的《易经》简书,他抬头凝望着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声说出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后世弟子把他论《易经》的话记录下来,就叫《系辞传》。
《系辞传》的“系”是什么意思呢?“系”为系属、隶属、归属的意思,“系辞”就是把文辞归属在爻卦的后面,《系辞传》就是把文辞放在六十四卦后面,对六十四卦来一个总论述。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我们先来学习《系辞传上》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
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
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
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这一章很重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讲乾坤是怎么确定的。乾坤是《易经》的核心,知道乾坤的来龙去脉,也就知道了《易经》的来源。乾坤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开头八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一句很简单,很多人是这么理解的:天是尊贵的,地是卑贱的,乾卦和坤卦的位置就确定了。这么理解就错了!因为这里的“尊卑”不是尊贵和卑贱,而是客观的描述,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尊卑”是“高低”的意思。
我们看后一句就明白了,后一句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里“卑”和“高”相对,说明“卑”就是低。我曾经说: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卑。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于《中庸》。《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可见这里的“卑”就是低。《系辞传》开头说的“天尊地卑”也是这个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是客观描述,并没有贵贱之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乾和坤就确定了。天地-乾坤的定位非常重要,“位”就是空间,乾坤的确立源于空间定位,这一定位其实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西方有一个哲人说“人是被抛入世界的”,人从母亲子宫这个空间被抛入另一个大的空间,人离不开空间,所以始终都是被包围的、被束缚的。但我们的先哲却说人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一高一低,脚踩大地我们会感觉踏实、亲切,仰望天空我们会感觉温暖、光明。天地两种能量护佑着我们的生命,从天高地低演化出乾坤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乾坤文化,也就是阴阳文化。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正如《周易·象传》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天的运行是刚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来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大和顺,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来厚德载物。
乾卦的“自强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两大基本法则,那就是一刚一柔,一儒一道,要刚柔并济,儒道互补。从空间的高低引申出来的两大精神:自强不息,是让我们刚健、奋发、向上;厚德载物,是让我们包容宽厚、居下不争、自然无为、谦虚谨慎。自强不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厚德载物是道家的基本精神。所以,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一儒一道,一个自强不息,一个厚德载物,两者都做到了,至少可以成为君子。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高和低一经排列,贵和贱就定位了,就有了贵贱的区别了。“卑高以陈”的“以”通“已”,“陈”就是陈列、排列。慢慢地,就有了我们今天都知道的两个词“高贵”“低贱”。
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原本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为什么会演变出高低贵贱的不同呢?我们揣摩一下人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人站在大地上,大地在我们的脚下,距离我们很近;天空在我们头上,高高在上,距离我们很遥远。高低远近,本来是客观的自然存在,无所谓贵贱,但我们都有一种心理,越是远的东西越珍贵。为什么?因为越是远的东西越得不到,比如男女在恋爱的时候,越难以求到就越珍惜,距离产生美。《诗经·蒹葭》就描述了这种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河边芦苇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霜。我所寻找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在水那一方的那位美人,“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那水的中央,因为看不见或者看不清,就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理。
从天和地的高与低,到事物的远与近,再到虚空与实在,可以推测出乾坤——天地宇宙的道理。
我们再从天与地的功能看,是天主宰大地还是大地主宰天呢?当然是天主宰大地,天上的太阳给了大地光明,天上的雨露滋润着大地万物,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天给了大地以无私的爱,同时天也会给大地以惩罚,比如:天持续下雨,大地就会发洪水;天不下雨,大地就会有旱灾;天打惊雷、刮狂风,大地就会有受灾。
从这个角度说,天是尊贵的,地是卑微的。所以大地要尊崇天,大地上的人也要尊崇天。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谦卑的地位,人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天对我们无私的爱;人人都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对我们的惩罚。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有了敬畏心,就不会做伤天害理的事。一个敬畏天道的人,就会顺应天道,按天道来做人做事,就会懂得怎样爱他人,品德就会高尚起来,自然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慢慢地就会成为一个高贵的人。反之,不按照天道来做,不敬天爱人,躺在地上等别人的施舍,自私自利,自然就会成为大家讨厌的人、憎恶的人;哪怕这个人腰缠万贯,有权有势,在大家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卑贱的人。所以叫“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因此,尊崇天道也就成为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常怀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就是要敬畏天道,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国文化敬畏天道,敬天法祖,敬天爱人,顺应天道,顺应自然。我们做人做事第一就是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天道。中国人的这一信仰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数千年而不衰。
这里我还要再说明一下,大家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原文是“卑高”(低高)排列,而不是“高低”,按照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语言习惯,“低高”对应“贵贱”,是不是在说低的反而尊贵,高的反而卑贱?是的,道家就是这么理解的。老子就崇尚低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不要争高,越是低的地方反而越高贵,人如果低姿态了,他就是高境界了。
所以决定一个人的贵贱,不是按照出身地位决定的,而是按照灵魂来决定的。有的人出身很卑微,但品德高尚,他照样是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比如浙江宁波白鹤派出所,有一天忽然走进来一个拾垃圾的人,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一大袋钱,交到民警手里。他一边掏钱,一边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雪莲花’助学计划,我也想捐点钱。”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他又补充说:“钱是正规途径来的,请放心交给贫困学生。”而有的人开豪车,穿名牌,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甚至横冲直撞,蛮不讲理,没有素质,没有道德,那就是一个灵魂卑贱的人。
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大学一位教授,为了争一个学会的副会长给另一位教授写的绝交信。看了之后,特别感慨。我想,如果好好领悟《系辞传》开头这两句话,就不会为了一个学术头衔争得这么难看了。看来对高低和贵贱,要彻底搞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以地位高低为贵贱,有的人以灵魂高低为贵贱,这是价值观的不同;有的人要做人上人,有的人要做平常人,这是人生观的不同;有的人敬畏天道,有的人害怕权威,这是世界观的不同。希望我们能慢慢领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话的真谛。
动静有常: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下面接着讲解第三句:“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动和静是恒常的,刚和柔就由此确立了。运动和静止是有规律的,是符合“道”的。在老子《道德经》中“常”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又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按照动静的常道就可以区分出刚强和柔弱。
从天地、高低、尊卑、贵贱,得出了动和静,刚和柔,这里并没有明说天和地谁是动的谁是静的,谁是刚的谁是柔的。但根据古汉语前后呼应的规则,我们知道:天是动的,是刚的;地是静的,是柔的。我们只要抬头望天,就会看到天上的云彩在随风飘散,天上的太阳、月亮每天都在升起、落下,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大地在动。再看天是刚强的,地是柔弱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运动的东西总是主动的一方,静止的东西都是被动的一方,天是运动的,所以是刚强的,地是静止的,所以是柔弱的。
这就是类比思维,我们要学会这种思维。中国人用的就是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取相关的一串象,从八卦来联想,联想到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的,因为它涵盖了万事万物。
这里提到了四个点:“动”“静”“刚”“柔”。这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正是天地阴阳的四个特征。其实从天地运行的绝对规律来说,天和地都是运动的。但从天地运行的相对规律来说,天是动的,地是静的。我们人站在大地上看到天上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降,看到天上云彩的流动,相比较而言,天就是动的,地就是不动的。天地的动静是有一定的法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断定刚柔的规律。相比较而言,天的运动主宰大地的静止,运动是刚强的,静止是柔弱的。
讲一下孔颖达对“动、静、刚、柔”的解释。孔颖达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经学家,是孔子的三十一代孙,他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汇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很多经学家的观点,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时颁行,并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其中第一部就是《周易正义》,用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然后加以疏通解释。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这里强调了“动静有常”的“常”字,要从“常”上来判断动静刚柔,“常”就是万事万物恒常不变的规律。
从六十四卦卦爻来说也是如此,《易传》将卦分为阴阳,爻分为刚柔。朱熹《周易本义·系辞上传》:“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天运转不已,阳常动也;地填岳不移,阴常静也。所以动静刚柔就成为推衍易道的法则。动是阳,静是阴,卦与爻有了阴阳,便可表现出刚与柔来。
我们再从日常生活中看,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分动静、刚柔,比如一张桌子,它的零散部件摆在地上,是静;我们将它逐一组装起来,是动。就木料和铁钉而言,铁钉是刚的,木料是柔的。就一个人而言,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牙齿和舌头不动的时候是静的,咀嚼的时候是动的。动静必须配合,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下颌是动的,上颌是静的。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颐卦,下卦是震卦,为动,上卦是艮卦,为静,动静结合才能吃东西。再比如人体构造,肉体是柔软的,骨头是刚硬的。不仅如此,人的性格、情感、思想都可以分出动静、刚柔,怎么区分?从这个人的外貌、说话、行为,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刚柔——阴阳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好动,思维快,动作快,脾气急,爱发火,
处理事情很果断,说话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阳的、偏刚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好静,思维慢,动作慢,脾气好,处理事情慎重,说话柔和委婉,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偏阴的、偏柔的。可见好动往往和刚强连在一起,好静往往和柔弱连在一起。
还要说一点,刚和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一点我认为周敦颐说得最好。周敦颐也许有的人不太熟悉,但有一篇优美散文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就是《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美文就是周敦颐写的,所以人称他为“爱莲君子”。他的伟大贡献不是写了《爱莲说》,而是创立了理学,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是今湖南道县人,生于1017年的端午节,位居北宋理学“五子”之首。他的理学代表作是一篇短短249个字的《太极图说》,开头几句:“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动静变化,物极必反。
就一个人的性格而言,也是可以变的。人的性格什么时候会发生改变呢?往往是在遭受人生重大变故的重大打击时。
以类聚分:谁才是你的灵魂伴侣?
《系辞传上》第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前三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四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或者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按照类群相区分、相聚合的。也就是,同类的东西常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常常相聚成群,不是同类的东西,不是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会分开。这个俗语中的“类”和“群”意思相同,“群”就是“类”,就像我们现在建的微信群、朋友圈,总是同类的人在一个群里,在一个圈子,群有群主,有群规,最重要的是群里的人必须在某方面具有一致性,这样才算是同类人。群里的人发言可以观点不同,但总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否则是不受欢迎的,严重者会被踢出群。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一俗语就出自《系辞传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天下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类群而相聚、相分的,吉和凶就由此产生了。“方以类聚”的“方”可以指方位,也可以指观念、意识,属抽象的范畴。“物”指具体的事物。这句话是讲天下各种观念按照门类而聚合,各种动植物按照群体而区分。吉凶正是不同门类事物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不同门类的事物相互作用有的导致吉的结果,有的导致凶的结果。
说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想起《战国策》里的一个故事。顾名思义,《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也就是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的策略、谋略,包括这些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还有权谋、智变、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不止一个人,最后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分不同国家写的,所以被称为国别体史书。这里面记载的很多故事都相当精彩,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又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其中《齐策》记载,齐国有一个人叫淳于髡,长得很矮,身长不满七尺,但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被任命为齐国的大夫。他经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山野逸闻来劝谏齐王。当时的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于是让淳于髡举荐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内接连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位贤能之士。
齐宣王很惊讶,就问淳于髡:“寡人听说,人才是很难得的,如果一千里之内能找到一位贤人,那贤人就多得像肩并肩站着一样;如果百世之久(一世三十年)能出现一个圣人,那圣人就像脚跟挨着脚跟来到一样。现在你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个贤士,贤士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不能这样说。要知道,同类的鸟儿总聚在一起飞翔,同类的野兽总聚在一起行动。人们要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水泽洼地去找,恐怕永远也找不到;要是到梁父山的背阴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车地找到。这是因为天下同类的事物,总是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概也算个贤士,所以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同在黄河里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样容易,我还要给您再推荐一些贤士,何止这七个!”淳于髡说他自己是贤士,所以他的周围就聚集着很多贤士,这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还是一种分类方法,也就是按照类群进行归类、类比的方法。这和西方分析的方法不一样。分析的方法可以说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越分越细,要的是一种细分的、局部的结果。而类比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事万物纷纭复杂,但可以简单分成几大类,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是一种整体思维。
这就是《周易·文言传》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这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常说的“象”思维。“象”其实就是一种“类”,“象”思维就是取象比类思维。《文言传》的“各从其类”是解释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为九五是乾卦的最佳时位,九五至尊,又中又正,“飞龙”、“天”、最大的“利”、最大的“大人”,这些都是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魏晋时期一位大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傅玄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会变红,靠着墨汁的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