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北京三万里 9787559674845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54.6
7.0折
¥
78
全新
库存40件
作者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74845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4571986
上书时间2024-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2007年《北京日报》创办了《纪事》栏目,《纪事》栏目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负责采写,十余年来,《纪事》栏目已成为《北京日报》的精品栏目,采写大量有影响力且极具可读性的主题作品。编著出版《寻找英雄:重温一种伟大精神》《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初心与抉择:转折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旧京图说》《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等图书。
目录
本书从不同时期来京14位外国文化名人的角度讲述北京的沧桑巨变, 以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展现了大转折时期的一个个历史横截面: 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发生了什么, 斯诺在北京写《红星照耀中国》时竟卷入午夜凶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写诗, 大江健三郎触摸鲁迅手稿时痛哭到失态, 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激动下跪……这些来华的名人“惊鸿一瞥”给北京带来积极的影响。
内容摘要
马可·波罗、汤若望、泰戈尔、埃德加·斯诺、 萨特、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格瓦拉 、安东尼奥尼 、小泽征尔、皮尔·卡丹、萨马兰奇、斯特恩、卡拉扬、 霍金……
不是在好看的时光,而是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客,还是报信的人,是破冰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主编推荐
1.以纪实的手法、真实的细节,讲述15位外国名人来华的“破冰之旅” 背后精彩的故事。
本书完整记述了15位耳熟能详的外国人,如马可·波罗、汤若望、小泽征尔等,在北京的“破冰之旅”,有史、有料、有趣、可读性强,读者能从发生在他们身上“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的故事,深刻感受到北京的开放与包容,北京真实的张力,文化的醇厚。
2.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书籍、档案,考察历史现场,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末节,探寻中西文化的隔膜和碰撞、交融与对话。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北京打擂台;一代诗哲泰戈尔访华,在宴会上鲁迅拂袖而去;美国记者斯诺听说午夜谋杀案后惴惴不安;古巴领袖切·格瓦拉因中苏矛盾左右为难;小泽征尔跪着聆听《二泉映月》;法国人皮尔·卡丹被嘲有伤风化……在这场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宴”里,凝聚着古人与今人、中国人与外国人,诉不尽的体验、想象和记忆。
3. 透视一个个转折时刻中国的变与不变,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元代建都、清初历法变革、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日邦交、改革开放等特殊历史时刻,他们来到中国,作为中国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全面描述了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时刻中国的变与不变,他们对北京的凝视,跨越着历史和未来,也为当下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借鉴。
媒体评论
重拾破冰者的“北京印象”
近日,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创作的《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以回望者的全能视角,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别时刻来华的15位外国名人的“破冰之旅”,以此探寻中西文化的隔膜和碰撞、交融与对话。
自元代以降,外国人源源不断地走向北京。从马可波罗算起,700余年来,古都北京以它的开放包容,接纳的外国友人数不胜数。作为进入中国后的首要目的地,北京的城市文化、风土人情、建筑园林都成了他们考察、记录的对象。围绕这座古城和享誉世界的大都市,来京的外国人撰写了数量众多的纪实作品,“北京印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并非“奇货”。
本书完整记述了15位耳熟能详的外国人,如马可·波罗、汤若望、小泽征尔等,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北京的“破冰之旅”,有史、有料、有趣、可读性强,读者能从发生在他们身上“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背后精彩故事,深刻感受到北京的开放与包容,北京真实的张力,文化的醇厚。
不是在好看的时光,而是在一些微妙的、重要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元代建都、清初历法变革、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日邦交、改革开放……这些重要时刻,“破冰者”们到北京来寻求共识,寻找知音,寻觅商机,自然免不了直面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隔阂。汤若望是顺治尊敬的“洋玛法”,却遭鳌拜打击身陷囹圄,去世后才得以沉冤昭雪,获得康熙亲笔撰写的碑文;泰戈尔访华,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旧之争如火如荼,不乏徐志摩等对他认可的人,但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他大加批判,让泰戈尔深感震惊、伤心;重量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在北京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本来因为文化隔阂,这部纪录片就不为国人欣赏,后来又赶上“批林批孔”,安东尼奥尼的名字同孔子、贝多芬放在一起,卷入了政治旋涡。直到2004年,这部纪录片才被人们认可;古巴领袖切·格瓦拉因中苏矛盾左右为难;法国人皮尔·卡丹被嘲有伤风化……轶事、趣事、尴尬事,事事引人入胜,在这场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宴”里,凝聚着古人与今人、中国人与外国人,诉不尽的体验、想象和记忆。
在创作的过程中,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的记者们将自己的职业优势优选化,不唯书,只观察、寻找真实的历史事实,查阅了大量书籍、文献、相关档案、采访了多位汉学家、天文馆研究员、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重回、重温、重走、重述这些“破冰之旅”,
对中国来说,这些“破冰者”,不仅仅是过客,还是“报信的人”,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起了桥梁,做出重大贡献:
利玛窦辞世后留下的手稿,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欧洲刊印发行。从他的中国札记中,欧洲读者了解到了神秘的东方大国,并吸引了更多外国人来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被威胁的风险,采访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数百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普通红军战士,在北京创作,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更吸引了无数中国知识青年对延安的向往;时尚大师皮尔·卡丹来中国时,当时的人们还是统一的蓝、白、灰色的着装。之后,他来中国40多次,把秀场、模特和五彩斑斓的服饰带到中国,改变了当时中国人的时尚观念,为人们的日常着装增加了无数亮色……
这些“破冰之旅”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循着西方智者的足迹和目光,重拾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这些片段,读者可以窥见西方近千年中国观的演变过程——从极为倾慕,到逐步渗透。通过解析这一过程,读者将看到中西关系演变的一个侧面——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更重要的是,本书试图探寻那些交流中的改变和挫折,以及一个个转折时刻北京的变与不变,寻找当下中西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