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新书 李渔/中思想评传简明读本 9787305071386 冯保善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
7.5
5.0折
¥
15
全新
仅1件
作者冯保善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71386
出版时间2010-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1805013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江苏雉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生平事迹的专著。
目录
一、引语
二、五经童子:李渔在明季
三、另类人生:入清后的李渔
四、浮世巧绘:李渔的小说创作
五、结欢喜缘:李渔的戏曲创作
六、活出情调:李渔的生活艺术主张
七、历久弥新:李渔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八、结束语:说不尽的李渔
延伸阅读书目
内容摘要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之《李渔》是关于介绍明末清初文学家、
戏曲家李渔生平事迹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李渔在明季、入清后的李渔、李渔的小说创作、李渔的戏曲创作、李渔的生活艺术主张、李渔作品的传播与影响等内容。
精彩内容
李渔的籍贯是浙江兰溪。根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李渔的祖父名叫李似源,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间小民,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李如椿,曾为“冠带医生”;次子李如
松,随哥哥如椿来到如皋经营医药。这李如松,便是李渔的父亲。
《龙门李氏宗谱》中又记载,族人外出经商的很多,近三分之二客居异乡。这不小的数字,反映出一个带有家族性的观念。宗谱并记载了外出者去向,在如皋的就有多人。看来,如椿、如松兄弟,正是在这样的经商大潮中,随着亲族,来到了如皋。李渔出生的时候,父亲李如松正在这里做着医药生意。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江浙一带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如同汹涌的潮汐,冲击着千百年来的古老农业传统,对世俗社会人生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渔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又生长在商贾人家,这对他日后人生观念的形成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读书—中举—做官,在封建时代,是普世的理想人生
模式。李渔出生于医商之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但他的父辈,一样将这光耀门庭的重任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伯父如椿很喜欢这个侄儿,到富贵人家行医,总不忘携着幼
小的李渔同去。这固然有着父辈格外宠爱他的缘故,同时恐怕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动机,就是让他目睹“大人”之家的富贵尊荣、光鲜显赫,从而对他进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最实在的教育,让他具体而微地从“榜样”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自述,家里很早就开
始抓他的学习。对他的应试教育,更是毫不放松。咿呀
学语的时候,已经能够识字;尚在童年,就已将儒家六经涉猎一遍,并可以做上成篇的八股文章了。
李渔的文学禀赋,也很早就有所显露。在《闲情偶寄》中,李渔说:“总诸体百家而论之,觉文字之难,未有过于填词者。予童而习之,于今老矣,尚未窥见一斑。”在各种文体中,填词作曲规矩最多,诚非易事,但李渔说自己对于戏曲到老年“尚未窥见一斑”,自然是谦虚;不过从这里,我们却了解到,童年时期,李渔就开始学习填曲。
李渔还是一位少年诗人。他曾经谈起自己儿时便写有诗集《髫龄》,可惜毁于战火;其十五岁时作《续刻梧桐诗》,保存在《李笠翁一家言》中。在他的小说《十二楼·夏宜楼》中,有六首《采莲歌》,根据他的交代,也是“儿时所作”。
明朝天启七年(1627),李渔已交十七岁,接近于成年,在父母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春节这天,他兴致很高,写下《丁卯元日试笔》七言律诗一首:岁朝毕竞异寻常,天惜晴明日爱光。
春气甫临开冻水,寒梅旋吐及时香。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
最喜北堂人照旧,簪花老鬓未添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岁的更替,总不免要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种种遐思浮想。在李渔而言,父母黑发如初,身体康健,生活在小康之家,衣食无忧,新的一年,蕴含着新的希望与憧憬,他的心情显得分外灿烂,就像那明媚的阳光一般。
福兮祸兮,不幸也在悄悄地向他袭来。一年之后,父亲李如松竞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在李家母子,不啻天塌地陷,一家子顿时陷入强烈的悲恸之中。
旧时汉族的丧葬风俗中说,人死后某日灵魂回家,家人无一例外地要外出躲避,苏南称“回煞”,苏北称“避煞”。出自对父亲深挚的感情,李渔对这样的陋习极为反感。这天晚上,他拒绝了亲友的规劝,端坐中堂。灯光下,他泪眼模糊地背诵着《诗经·蓼莪》:蓼莪长得高又高,不是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亲爹娘,含辛茹苦将我养。还朗读着《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涕泗横流。后来又撰文《回煞辩》,对这种陋俗给予猛烈的抨击。
叶落归根,父亲死后,少不了要将他的灵柩送回兰溪老家,安葬进祖坟中。就在这一年(崇祯二年,1629),李白成起义,战争的烽火愈燃愈烈。考虑到家乡僻处山中,相对太平,李渔就将自己的家室从如皋迁回了兰溪。
祸不单行,父亲去世的次年,因躲避战乱搬回家乡后不久,当地疫病流行。先是李渔染病,接着传染给妻子徐氏。刚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母亲,坚强地承担起了照料病人的任务。李渔有五律诗《内子病》说到此事。《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第六》中,李渔还记载了他这次生病神奇康复的过程:他平生嗜吃杨梅。家人问过医生,知为大忌之物,谎称尚未上市。因为住在临街,杨梅贩子的叫卖声传来,被他听见,家人无奈只好买来。吃过之后,满胸郁结俱开,五脏皆和,四体尽适,恢复如初。由此,李渔总结出了“本性嗜好之物可以当药”的“奇方”。
才情横溢的李渔,在科举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蹒跚。
崇祯八年(1635),二十五岁的他参加了金华府的童生考试,“五经”成绩优异,深得提学使①的赞赏。时隔将近四十年后,李渔在《春及堂诗跋》中提到此事,依然显得十分兴奋。文章中说:福建许豸先生主持两浙考试,别人专考一部经书,我考“五经”,成绩优异。许先生盛赞我的文章,印成一册,到处示人,说这是在婺州选拔的五经童生
考卷中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崇祯十年,李渔终于考取府学生员(秀才)。
崇祯十二年(1639),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未能中鹄,铩羽而归。写下七律《榜后柬同乡下第者》,感慨功名不就,抒发胸中的牢骚与愤懑。
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初一,新春佳节,李渔步人而立之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创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元日》词,抒发感慨。而立之年,却不能够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的心理负荷很重。妻子的祝愿,或许还有母亲默默的期待,都让他感到痛苦焦灼。从次年他所写的《活虎行》并《序》,我们可以看出,李渔对于成名成家,是何等地渴望企盼。《序》中介绍,瞿萱儒出任汤溪县代理知县,李渔前往拜访,遇山民献来两只幼虎,被称是祥瑞之兆。知县赠给李渔一只,在带回家的路上,男女老幼,聚观如堵。
李渔感慨,若人能如虎,一鸣惊人,轰动天下,让人一见为幸,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诗中说到,祥瑞与自己无关,大丈夫应当靠着文章道德,立业扬名。日后,李渔那另类的“成名”方式,在这里,我们依稀找到一定的根据。P6-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