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大鲁迅传:部 9787208114869 倪墨炎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大鲁迅传:部 9787208114869 倪墨炎著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35.08 6.0折 5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倪墨炎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4869

出版时间2012-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8066450

上书时间2024-10-07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倪墨炎编著的《大鲁迅传(第1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内容最丰富的鲁迅传记,披露了大量真实可靠、鲜为人知的史料,厘正了学界长期来对鲁迅生平大事的不少错误的或混乱的说法,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突破了过去人物传记的传统写作模式。

目录
第一章  一岁至十八岁(188l—1898)绍兴
  第一节  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节  并非出身望族
  第三节  全家人口和财产
  第四节  充满情趣的少年生活
  第五节  新的天地:三味书屋
  第六节  见证四代盛衰的曾祖母
  第七节  祖父周介孚的传奇
  第八节  幽默而不幸的蒋氏祖母
  第九节  潘庶祖母和伯升小叔
  第十节  有才而又平庸的父亲
  第十一节  坚强、善良、享受的母亲
  第十二节  表兄弟们和表姐妹们
  第十三节  新台门周族的没落和新生
第二章  十八岁至二十二岁(1898一1902)南京
  第一节  江南水师学堂是怎样的学校
  第二节  在水师学堂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节    陆师学堂的矿路学堂
  第四节  假期返家和文学创作
  第五节  课外阅读和校外活动
  第六节  成绩优异被选留学
第一部大事年表
本部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大鲁迅传(第1部)》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
上,叙述了鲁迅一生著作、活动和生活的轨迹,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因而厘正了长期来对鲁迅生平大事的不少错误的或混乱的说法。倪墨炎编著的《大鲁迅传(第1部)》为本传之第一部,主要叙述了鲁迅自出生至18岁在绍兴家中的生活,以及18岁至22岁在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学习和生活。本书都有合乎史实的为学术界公认的记述。

精彩内容
 第一节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公元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干支辛巳),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内会稽县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里。生肖属蛇。
鲁迅出生后不久,在京工作的祖父就给他取名为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1898年去南京水师学堂入学时,在该校工作的一位叔祖给他又取名树人。年轻时曾自号戛剑生、戎马书生、会稽山下之平民等,这多少是兄弟间闹着玩的,并不行世。在日本留学时,在报刊上写文章,曾自取令飞、迅行等笔名。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署用笔名鲁迅。此后,以鲁迅之名行世。后来许多作品、文章发表时,虽还采用其他种种笔名,但当这些作品、文章编集正式出版时,一概署名鲁迅。为行文的方便,也为阅读的方便,本传记的叙述语言中,从第一句起,就采用鲁迅之名。特此说明。
大禹卓苦勤劳之风绍兴是我国国务院公布的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曾是不少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历史舞台。
大禹之名,在绍兴,可说是家喻户晓,许多人到大禹庙瞻仰过那高大的大禹塑像。后来成为绍兴府管辖的这广阔的地域,早先大致是由三大块地质不同的土地组成:连绵不断的会稽山脉的南麓,是最初的发祥地,是上古原始社会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但南麓是丘陵地带,耕地不多,交通也不很方便,人们就向北麓发展,但北麓也是丘陵地带;从北麓再向北延伸,直到今曹娥江与钱塘江的汇合处,甚或过曹娥江再向北直到今杭州湾,那是一大片大海冲积的滩涂和时显时没的沼泽地。这一大片滩涂和沼泽地,南北近百里,东西数百里(从今钱塘江边到东海边宁
波一带),吸引着人们去猎、渔、耕,但这里的人们常常遇到浩浩大水而遭没顶之灾。水可以养人也可以成灾,人们盼望着治水的能人出现。
这能人终于来了!他就是大禹。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称:“禹之父日鲧,鲧之父日帝颛顼,颛顼
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这正是原始公社时期,领袖人物由部落酋长推举产生,还没有实行世袭制。《夏本纪》又写道:“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日鲧可。
”可是“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这时尧已让位给舜。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舜又“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接受了这个使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
九泽,度九山。”真可以说是跋山涉水,奔走不停,薄衣少食,艰苦奋斗。他除了苦干实干外,还改变了父亲“湮”而采取了“导”的治水方法。据《尚书·洪范》载:“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湮,填塞)据《国语·周语》载:“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高高下下,疏川导滞。”他的治水,“自冀州始”,先是在北方治,如“凿龙门,疏河”,应该是一项重大工程,而最后的重大工程很可能是在会稽山脉一带。特别是沼泽地和海涂,到处是水,湮不胜湮,只能把有用的水导人大湖储蓄起来,把多余的水导
人大海免得生祸,人们才能在这块土地上渔牧、耕种、生活、繁殖。大禹在会稽山脉完成治水任务,大概
时间较长,因而他在这里娶了涂山女,生了儿子启。
他在这里召集各路酋长首脑进行会计(会议讨论),奖励有功之人,因而将原来的茅山定名为会稽山。由于他的功德,他受到部落酋长们的拥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朝,定国号为夏。他从生产力落后的原始公有的部落酋长制向发展生产力的私有制迈进。他最后一次巡视天下,到会稽山时病倒了,并在这里逝世,安葬在会稽山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皇位,从此落后分散的部落酋长禅让制逐渐为全国一统的中央强权的世袭制所代替。会稽山人民为了纪念他的造福于民,在绍兴境内,至今还保存着禹山、窆石和窆石亭、禹井、禹穴、禹陵、禹祠、禹庙、大禹寺、禹迹寺(原地勒石)、隋禹庙残碑、刑塘岭、防风庙(“文革”后拆除)等。
禹陵是一个建筑群,包括:大禹陵、大禹殿(又称禹庙)、禹祠(又称禹寺)、岣嵝碑亭、窆石亭等。
鲁迅就是在传颂夏禹的环境中长大的。从他家的大门口,就可以向南望到香炉峰,而禹陵、禹庙就在香炉峰山脚下。他在《辛亥游录》中说:“出稽山门可六七里,至于禹祠。”鲁迅家到稽山门约一里,从鲁迅家步行到禹陵,不要半个小时。鲁迅少年时肯定多次去过禹陵。1911年春,作为绍兴府中学堂监学(相当于后来的教务长),就曾带领师生二百余人步行至禹陵,留下了《绍兴府中学堂辛亥春季旅行于禹陵之纪念》照片,至今还在流传。鲁迅历来赞颂大禹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引以自豪。他在1912年写的《(越铎)出世辞》中认为,在“世俗递降,精气播迁”之际,要进一步发扬“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句践坚确慷慨之志”,这才能“称无敌于天下”。鲁迅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辑编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中不少内容,就是记载和歌颂大禹、句践及许多先贤的功绩和德行的。鲁迅1917年撰写《会稽禹庙窆石考》。窆是下葬时的用石,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为纪念大禹而造的石船,但已被折断。石上有一些题刻,其中字数最多有文有诗的一篇,据说是三国时东吴的末代王孙皓的作品
,其不少字迹已漫漶不清。鲁迅根据一些记载和拓本,考证和辨认出其文其诗的众多字数,其诗已只缺三字。题刻者自称是“瞻拜禹陵”时作“此诗以纪盛”,全诗歌颂了大禹的功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内忧外患严重之际,鲁迅于1934年9月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其中有一段千古不朽的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就在写这段名文的一个月前,鲁迅写了小说《非攻》,塑造了“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墨子的光辉形象;一
年后,鲁迅又写了小说《理水》,描绘了“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的大禹,他常年奔波各地,“走过自家的门口”而不入,“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的治水。在鲁迅心目中,大禹、墨子当然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从少年到晚年,大禹为民“拼命硬干”的精神就一直活在他的心里,成了鲁迅精神的组成部分。P3-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