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现货新书 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民国私立学校研究 9787553979656 王伦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现货新书 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民国私立学校研究 9787553979656 王伦信

全新正版现货,以书名为准,放心购买,购书咨询18931383650朱老师

80.94 5.4折 150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伦信

出版社湖南教育

ISBN9787553979656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0元

货号31412133

上书时间2024-09-14

黎明书店

十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伦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中学教育改革的历史与问题研究、中国教育传统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主要著作有:《上海教育史第1卷古代-1911》、《教育家陈鹤琴研究》等。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民国私立学校发展历程与基本样态
第一节  清末私立学校发展概况
一、私人办学中近代因素的出现 
二、清末新政和近代学制颁布后私立学校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发展
一、北洋政府时期私立学校的快速成长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私立学校的整顿发展
三、抗战爆发后私立学校的艰难维持
第三节  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统计分析 
一、私立小学的发展趋势与地域分布特点 
二、私立中等学校发展趋势与区域分布特点
三、私立专门(专科)以上学校的年度发展趋势

第二章  民国私立学校的办学主体
第一节  新兴知识阶层
一、清末民初新知识阶层的办学案例 
二、民国私立学校知识分子办学主体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工商实业界人士
一、以江浙沪为中心的工商实业家办学群体 
二、以产养学的典范:陈嘉庚与私立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第三节  各界闻人 
一、马相伯与复旦公学 
二、熊希龄与北京香山慈幼院
三、孙震与成都树德中学
第四节  会馆工会与村社宗族 
一、同乡会办学
二、同业会与商会办学
三、工会办学
四、村社宗族办学

第三章  民国私立学校的经费筹措
第一节  公私捐款
一、民国时期捐资兴学的整体发展
二、捐助群体与捐助形式
第二节  政府补助
一、政府资助私立学校的历史沿革
二、政府资助私立学校的途径
三、政府资助的问题
第三节  基金资助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私立南开大学 
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对私立学校的资助
三、民间教育基金会
四、基金组织资助特点 
第四节  学杂费收入
一、私立学校收费的历史考察 
二、学杂费与学校经费比例 
第五节  校产收益
一、基金利息 
二、校产租息
三、投资与融资 
四、服务性收入
第六节  经费困境下的抉择
一、以改国立求生存
二、争取援助,谋求合作合并 
三、经费竭蹶下的私立中学命运 

第四章  民国私立学校的管控与治理
第一节  立案与备案
一、清末私立学校的“立案”概念
二、北洋政府时期私立学校的立案管理
三、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学校立案管理法制化的提高
第二节  视学与督导
一、近代三级视学制度的发展
二、民国时期对私立学校的视学与督导
第三节  开放与限制 
一、私立法政学堂
二、私立师范学校
三、私立高等学校
第四节  扶持与取缔
一、对私立学校的经费扶持
二、对私立学校的取缔
第五节  董事会主导下的校内治理
一、近代私立学校董事会发展历程
二、校董会之性质与构成 
三、校董会的职责权限 

第五章  民国私立学校的特色
第一节  教师
一、力聘能师,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二、私立学校教师的基本生态与问题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来源
二、学生出路
第三节  专业与课程
一、私立高等学校专业和科目设置特点
二、私立中学的课程特色
第四节  学校文化
一、严格管理,建立规范制度
二、张弛有度,丰富课外生活
三、投身实践,激扬时代浪潮
四、周南女校,引领三湘风气 

第六章  民国私立学校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南京鼓楼幼稚园
一、创立与发展
二、课程实验与《我们的主张》
三、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上海澄衷小学
一、办学概况
二、办学保障 
三、办学特点
第三节  长沙明德中学 
一、学校沿革
二、艰辛募款
三、办学特色
第四节  中华职业学校
一、办学历程
二、经费筹措 
三、办学特色
四、地位与影响 
第五节  南开大学 
一、募资与理财 
二、治校特色
三、应需设科,研教并重
四、揽才与育才
结  语
第一节  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动力因索 
第二节  私立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民国私立学校的主要经验
参考文献举要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对民国私立学校进行系统性、客观性、深入性研究的教育史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章。首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基本的事实梳理和数据分析,鸟瞰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总体进程,勾勒出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历史趋势和阶段特征,考察私立小学、中等学校、高等院校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和区域分布特征。末章通过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学校的个案考察,展现私立学校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和人物贡献的同时,分析私立学校在近代教育改革中不同层面的影响。首、末两章在研究路径上也呈现了整体与个案、宏观与具体研究的示例。中间四章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民国私立学校发展的四个重要侧面,分别考察民国私立学校的办学主体类型、筹资渠道、管理手段及其法制化进程以及私立学校在教师、学生、专业与课程和学校文化等方面所表现的特色。
该书的面世,是民国私立学校研究的集大成者,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民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作为一部对民国私立学校进行学术研究的著作,资料丰富翔实,作者既查阅引用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又搜集整理了国内众多的研究资料,其学术成果是对前人有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后来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起点和参照。该书的出版对当今社会的民办教育振兴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精彩内容
苏氏兄妹和民立中学清末民国创办私立学校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出自两个时代的两类人群。清末民初,一批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涌现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投身办学实践。在民国后陆续加入到私人办学队伍的知识分子,则有比清末民初较为多元的思想动机,或出于政治见解、文化观念的纷争,或出于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热忱,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主张。
在晚清西学东渐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批较早完成观念转型和文化蜕变的传统士绅官商家庭,从这些家庭中走出来的一些具有新观念和接受新知识的人士,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并付诸办学实践。在这些办学者中比较典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家庭聚合力,利用家族财力或人脉资源筹集资金,多代同心,兄弟勠力,办学时间持久,贯穿民国始终。如创办上海民立中学和民立女子中学的苏氏兄弟姐妹,创办中华大学的陈宣恺和陈时父子,创办苏州振华女学的谢长达和王季玉母女。
民立中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上海有名的私立中学之一。最初发愿创办者是1876年举家迁居上海的福建商人苏鲛(1838—1902)。在清末新政背景下,上海兴学热潮更高过其他地方,苏鲛认为:“欲图兴国。非推广教育不可。”1902年,他临终前留下创办学校的遗愿。1903年苏鲛之子本立(字道生)、本炎(字筠尚)、本铫(字颖杰)、本浩(字养存),奉遗命筹银创办“民立上海中学堂”。因一时难觅适当的校舍,四兄弟各自迁徙,并请求其叔迁居,将安仁里硝皮弄故居改为校舍,并就原有空地,增筑房四幢,以为教室之用。为区别于省立上海中学和其他教会学校,学校最后定名为“民立中学”。1909年校址迁至大南门,占地30余亩,民国后学生最多时达1500~1600人,其中三分之一为住宿生。抗战初期校舍毁于日军炮火,1937年迁至沪西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1939年迁至威海卫路。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
在创办民立中学之后,苏本炎又协助其胞妹苏本岩于1906年创办“上海民立女子中学堂”,校址位于西门外源寿里(今上海方斜路),苏本岩自任校长。后因学生增加,原校舍不敷使用,1913年由上海县拨原清兵军营空地自建校舍,并改称“民立女子中学校”,1930年呈教育局备案。由于学生人数继续增加,1934年将旧校舍连同附近的民房拆除翻建为四层钢骨水泥建筑。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被迫迁福煦路(今金陵西路)的正行女中上课,后经多次播迁,先后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租用临时校址。1947年迁回原址。苏氏姐妹还创办有民立幼童学校。
苏氏兄弟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苏本立(1871—1919)为三校捐款总额约为银20万两,然而自奉俭约,子女皆布衣徒步,不染时习。苏本炎(1872—1919)攻读商业法,就读于圣约翰大学法律专业,成为上海商业法的专家。他担任多家上海商会会长和公司董事长,是上海第一任总商会会长。民立中学校长苏本铫(1874—1948),原是前清贡生,为圣约翰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精通英语,擅长书法,深受进化论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在30岁时出任民立中学校长。他曾在《民立中学30周年纪念刊》的《30年办学概况》一文中,作过这样的剖白:“每观西人与华人涉讼之事,以中国国势衰弱,又借不平等条约之势力欺侮华人,致华人鲜有得其直者,余心殊不安。窃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有一日聊尽国民一分义务焉。”还说:“泰西各国盛衰之故,以及优胜劣败之理,始恍然国之强弱,以人民识字多寡为比例。故欲谋强国,非兴教育不为功,教育不普及,国不足以生存。”忧时之心溢于言表。
苏本铫作为一个受过正规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校长,认为向学生传授好知识,乃自己的职责和学校的本分。因此在治学上取严格主义,教育以国文、数学、英文为重,强调学好中文、英文同样重要。平时尤为重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勤习中西书法,规定学生从初一起每天必须交中小楷毛笔及英文习字各一张并亲自批阅。初中英文教材由他亲自编写、督教,高三英文则聘请英籍女教师劳士莱女土任教。高中除国文、地理外,其他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苏本铫校长的心愿是要使民立的每一个毕业生都能用英语与西人直接对话,免受欺侮。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立以英文功底扎实著称,毕业生除进大学深造外,大部分都顺利进入海关、银行、邮政等部门工作。
1918年,民立曾被江苏省教育会在列表调查中评为第一名。在当时人士心目中,民立、澄衷、浦东三校为上海城厢中学中的三鼎足。苏本铫从1904年到1945年担任民立中学校长达41年。1945年以后改任民立中学校董,1948年下半年因中风去世。
苏氏兄弟自祖父苏升便以儒商著称,举家来上海经商,正是把握了上海国际口岸和现代化前沿的城市地位,紧跟时代,实现了观念和知识的更新,是传统商人向现代商人转型的代表。他们的办学活动,不能视为一般的商人办学,而是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依托其家族商业活动,追寻教育救国理想的代表。
(本文摘自《民国私立学校研究》第二章“民国私立学校的办学主体”第一节“新兴知识阶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