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 技术与方法

5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沧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宗贵、刁联旺、李君灵、翟海涛 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55

上书时间2024-11-24

燕园学海书社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赵宗贵、刁联旺、李君灵、翟海涛 著
  •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7
  • 版次 1
  • ISBN 9787118101126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50页
  • 字数 54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技术与方法》共分为10章。第1章描述了当前信息融合研究动态,建立了人在感知环中的信息融合模式。第2章给出了工程应用的信息关联/相关的内涵、度量与判定方法。第3章介绍了基于动态规划、Hough变换和粒子滤波的检测前跟踪(TBD)原理和实现算法,以及多传感器TBD设想。第4章介绍了作战识别(CID)的概念和体系结构、基于信息熵的信息差异度量方法及其在CID中的应用。第5章阐述了高阶运动目标状态估计方法,导出了二阶运动目标状态估计的充分统计量,提出并证明了两种目标参数辨识方法。第6章描述了可观测性概念,导出了运动探测平台纯方位目标跟踪的可观测性条件。第7章建立了全局和距离精度准则下纯方位跟踪平台*优轨迹模型及数值求解方法,以实现单平台目标隐蔽跟踪。第8章导出了多站贝叶斯目标定位点估计和区域估计,以实现多站纯方位目标定位精度的定量分析。第9章建立了基于任务关注内容和人视觉感知的图像融合评价指标,并与传统的图像质量指标进行了比较。
  第10章描述了人在融合系统中的认知作用,以及用户参与和主导的融合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每章都给出了仿真验证或工程应用案例,以飨读者。
  《信息融合工程实践技术与方法》适用于电子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自动化、计算机工程和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赵宗贵,男,1943年2月12日生,黑龙江铁力市人,1965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子工业部第二十八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副总工程师,总装备部电子信息系统综合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C4ISR系统论证、设计和研制工作,曾任空军、海军、陆军多项大型电子系统工程主师、副总师、总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奖。1998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指导信息融合等领域博士10名、博士后20余名。参加撰写专著2部,主笔撰写《信息融合概念、方法与应用》、《信息融合工程实践——技术与方法》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刁联旺,男,1965年10月生,安徽五河县人,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于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作战指挥决策、信息融合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多项军队军事理论课题和总装国防装备预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共9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4部。
【目录】
第1章多源信息融合综述
1.1信息融合学科发展简述
1.2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动态
1.3信息融合模式
1.3.1JDL信息融合过程顶层模型
1.3.2第三代信息融合模型
1.4信息融合的优势
1.4.1范围扩展优势
1.4.2统计优势
1.4.3互补优势
1.4.4识别和判定优势
1.4.5应用支持优势
1.5信息融合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1.6信息融合中的奥秘
参考文献

第2章信息关联/相关的概念与实现技术
2.1感知领域中的信息关联/相关概念
2.2信息关联/相关的内涵
2.2.1信号级融合结构中的信息关联
2.2.2点迹(数据和特征)级融合结构中的信息关联
2.2.3判定级融合结构中的信息相关
2.2.4关联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2.3关联/相关中的不确定性
2.3.1关联/相关中的不确定性概念
2.3.2目标定位与跟踪中的不确定性表现
2.3.3不确定性对关联/相关效果的影响
2.4关联/相关度量参数及其计算
2.4.1状态差异的直接度量计算
2.4.2状态差异的综合度量
2.4.3属性差异度量
2.4.4差异信息识别应用原理
2.5关联/相关的判定方法
2.5.1基于状态偏差的关联/相关硬判定
2.5.2基于一阶状态偏差似然函数的关耳毛/相关判定
2.5.3基于二阶状态偏差似然函数的相关判定
2.6有源雷达与ESM传感器目标关联判定方法
2.6.1问题描述
2.6.2两假设单/双门限关联判定方法
2.6.3三门限关联判定公式
2.7关联/相关应用案例
2.7.1基于状态偏差的点迹-航迹统计关联算法
2.7.2考虑信号辐射角度的ESM探测与多雷达目标关联
2.7.3基于GAM模型的ESM测量与雷达目标关联
参考文献

第3章目标检测前跟踪技术
3.1检测前跟踪技术概述
3.1.1检测后跟踪与检测前跟踪
3.1.2检测前跟踪技术现状
3.1.3检测前跟踪技术的典型方法
3.1.4检测前跟踪技术的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3.2DP-TBD技术
3.2.1动态规划(DP)
3.2.2DP-TBD技术原理
3.2.3DP-TBD设计实现方法
3.2.4DP-TBD检测性能分析
3.2.5DP-TBD检测性能和效果仿真
3.3基于Hough变换的检测前跟踪技术
3.3.1Hough变换概念及其在信号检测中的作用
3.3.2基于Hough变换的检测前跟踪方法
3.3.3基于Hough变换检测前跟踪仿真案例
3.3.4基于Hough变换的目标检测应用分析
3.4基于粒子滤波的检测前跟踪
3.4.1粒子滤波原理和实现方法
3.4.2PF-TBD目标与传感器观测模型
3.4.3基于贝叶斯估计的PF-TBD算法
3.4.4PF-TBD仿真案例
3.5多雷达融合检测前跟踪设想
3.5.1多雷达检测前跟踪的优势
3.5.2信号配准
3.5.3多雷达检测前跟踪策略
3.6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作战识别融合结构、方法与应用
第5章目标跟踪优化算法与应用
第6章纯方位目标跟踪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
第7章纯方位跟踪平台的*优运动轨迹
第8章多站纯方位目标定位
第9章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融合及融合质量评价
第10章人在信息融合系统中的作用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