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附剂原理与应用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吸附剂原理与应用

39 8.7折 45 九五品

库存2件

江苏淮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杨祖保 著;马丽萍、宁平、田森林 译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美]杨祖保 著;马丽萍、宁平、田森林 译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2
  • 版次 1
  • ISBN 9787040279825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8页
  • 字数 4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英语
  • 原版书名 Adsorbent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内容简介】
  《吸附剂原理与应用》全面系统地对商用和新兴开发的吸附剂制备、吸附过程基本原理和应用作了详细归纳总结,介绍了吸附剂研究开发的基本理论、手段和方法,新型吸附剂的应用研究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吸附剂原理与应用》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吸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归纳了原著者在吸附剂研究、开发、应用领域近200多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论文和成果,是原著者集20余年在国际吸附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吸附剂原理与应用》可作为从事吸附、催化及相关专业研究的高年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专业参考书。
【作者简介】
  RalphT.Yang(杨祖保),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系DwightFBenton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员。AdsorptionScience&Technology、Adsorption、Separation&PurificationRewews、AppliedCatalysisA编辑委员会成员,联邦大学出版社化学工程类编辑。曾担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官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吸附理论、吸附剂开发和应用、环境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吸附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获得过美国能源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等多项科研成就奖。出版专著3部,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
  译者简介:
  马丽萍,女,工学博士,教授。1989年获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云南省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化学工程科研工作。1999年考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1篇。
【目录】
1.概论
1.1平衡分离和动力学分离
1.2商业吸附剂和应用
1.3新的吸附剂和未来的应用
参考文献
2.吸附剂设计基本要素
2.1吸附势能
2.2吸附热
2.3吸附质性质对吸附的影响:极化率(α)、偶极矩(μ)、四极矩(Q)
2.4吸附剂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
2.4.1吸化率(α)、电荷(g)、范德华半径(r)
2.4.2孔隙大小和几何形状
符号
参考文献
3.吸附剂选择:平衡等温线、扩散、循环过程和吸附剂选择标准
3.1平衡等温线和扩散
3.1.1单一和混合气体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
3.1.2单一气体和混合气体的吸附等温线势能理论
3.1.3多元组分的理想吸附溶液理论及与Langmuir理论和势能理论的相似处
3.1.4微孔扩散:浓度依赖性和混合扩散系数预测
3.2变温吸附和变压吸附
3.2.1变温吸附
3.2.2变压吸附
3.3吸附剂选择的基本原则
符号
参考文献
4.孔径分布
4.1Kelvlin方程
4.2Horvath-Kawazoe法
4.2.1狭缝形孔的原始HK模型
4.2.2狭缝形孔的修正HK模型
4.2.3圆柱形孔的修正模型
4.3积分方程法
参考文献
5.活性炭
5.1活性炭的形成和生产
5.2孔结构和活性炭标准检测方法
5.3一般吸附特征
5.4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对吸附的影响
5.5溶液吸附及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5.5.1稀溶液吸附(特别是酚类)
5.5.2表面官能团对吸附的影响
5.6活性炭纤维
5.7碳分子筛
5.7.1炭沉积步骤
5.7.2动力学分离过程:吸附等温线和扩散
5.7.3碳分子筛膜
参考文献
6.硅胶、MCM和活性氧化铝
6.1硅胶:制备和一般性质
6.2二氧化硅的表面化学性质:硅醇羟基
6.3硅醇羟基数(OH/nm2)
6.4MCM-41
6.5二氧化硅化学改性和分子印迹
6.6活性氧化铝
6.7可作为特殊吸附剂的活性氧化铝
参考文献
7.沸石和分子筛
7.1A、X和Y型沸石
7.1.1A型沸石的结构和阳离子位置
7.1.2X和Y型沸石的结构和阳离子位置
7.1.3分子筛举例
7.2沸石和分子筛:合成和分子筛特性
7.2.1A、X和Y型沸石的合成
7.2.2合成沸石和分子筛中的有机添加剂
7.3独特的吸附性质:阴离子氧和孤立的阳离子
7.4吸附质分子与阳离子的相互作用:阳离子位置、电荷及离子半径的作用
7.4.1阳离子位置
7.4.2阳离子位置对吸附的影响
7.4.3阳离子电荷和离子半径的影响
参考文献
8.π络合吸附剂及其应用
8.1三类吸附剂的制备
8.1.1负载单层盐
8.1.2离子交换沸石
8.1.3离子交换树脂
8.2分子轨道理论计算
8.2.1分子轨道理论——电子结构方法
8.2.2半经验法
8.2.3密度函数理论方法
8.2.4逐步计算方法
8.2.5基组
8.2.6有效核势能
8.2.7化学模型和分子系统
8.2.8自然键轨道
8.2.9吸附键能计算
8.3π络合键的本质
8.3.1分子轨道理论对π络合键的解释
8.3.2不同阳离子的π络合键
8.3.3不同阴离子和载体的影响
8.4π络合大容量分离
8.4.1π络合吸附剂的失活
8.4.2COπ络合分离
8.4.3烯烃/烷烃分离
8.4.4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分离
8.4.5模拟移动床应用的可能的吸附剂
8.5π络合纯化
8.5.1从烯烃中除去二烯烃
8.5.2从脂肪族化合物中除去芳香族化合物
参考文献
9.碳纳米管、柱撑黏土和聚合树脂
9.1碳纳米管
9.1.1催化分解
9.1.2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
9.1.3碳纳米管的吸附性能
9.2柱撑黏土
9.2.1PILC的合成
9.2.2微孔大小的分布
9.2.3阳离子交换容量
9.2.4吸附性能
9.2.5作为载体的PILC和酸处理黏土
9.3聚合树脂
9.3.1孔结构、表面特性和应用
9.3.2树脂和活性炭的比较
9.3.3吸附机理及气相应用
参考文献
10.吸附剂的应用
10.1空气分离
10.1.15A和13X型沸石
10.1.2Li-LSX型沸石
10.1.3碱土金属离子负载x型沸石
10.1.4含Ag的LSX沸石(AgLiLSX)
10.1.5氧-选择性吸附剂
10.2H2的精制
10.3储氢
10.3.1金属氢化物
10.3.2碳纳米管
10.4甲烷储存
10.5烯烃/烷烃分离
10.5.1吸附剂
10.5.2PSA分离
10.5.3其他吸附剂
10.6氮气/甲烷分离
10.6.1斜发沸石
10.6.2ETS-4
10.6.3PSA模拟:吸附剂的比较
10.7运输用燃料的脱硫
10.7.1燃料和硫组成
10.7.2已研究或应用的吸附剂
10.7.3π络合吸附剂
10.8燃料中芳香烃的脱除
10.9NOx的脱除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