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哲学(第五版)
  • 刑法哲学(第五版)
  • 刑法哲学(第五版)
  • 刑法哲学(第五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法哲学(第五版)

56 3.1折 178 八五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兴良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5

装帧平装

货号K4

上书时间2024-11-07

吉祥古旧书店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兴良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7
  • 版次 5
  • ISBN 9787300205496
  • 定价 1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52页
  • 字数 855千字
  • 丛书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
【内容简介】
《刑法哲学》一书是当代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成名之作。它初版于1992年,当时面对着其他部门法学的竞争与挑战,刑法学意欲何为、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有志于刑法学研究的学者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对此,当时的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从体系到内容突破既存的刑法理论,完成从注释刑法学到理论刑法学的转变。本书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刑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就的。作者根据当时所有能够看到的国内、国外资料,建构了本书的刑法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罪刑关系中心论”。作者认为,刑法哲学体系是有一定的独创性的,反映了作者对于刑法哲学的独到见解。刑法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并非独一二的,每一种刑法哲学都可以有自己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与深化刑法学的发展。本书作者所勾勒出的“罪刑关系中心论”的刑法哲学体系共包含15个范畴,如书稿导论中的图示,其间的辩证关系涵括了刑法的基本问题,也即本书的逻辑体系。正如作者所言,《刑法哲学》对于他自身是一个刑法学术研究的起点,对于我国的刑法学,也是它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不能绕过的节点。这就是本书所具有的学术史的意义,也是本书作为第5版的出版价值之所在。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目录】
导 论     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    2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    12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   
第一章  主观恶性     27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    27  
第二节 心理事实    34  
第三节 规范评价    50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    68   
第二章  客观危害     72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    72  
第二节 行为事实    77 
第三节 价值评判    100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    114   
第三章  再犯可能     118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    118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    119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    131   
第四章  初犯可能     136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    136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    137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    150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     155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155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    164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    174   
第六章  故意犯罪     189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    189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    191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    203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    209   
第七章  过失犯罪     218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    218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    221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    228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    232  
第五节 过失责任    240   
第八章  作为犯罪     248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    248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    251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    256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    264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     273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    273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    276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    281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    299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     304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304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31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     33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    339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    346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    351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     354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    354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    361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    364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     368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    368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    377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    383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    385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     391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    391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    396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    399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    404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     416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    416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    418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    425   
第十六章  生命刑     449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    449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    452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    461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    464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475   
第十七章  自由刑     483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    483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    488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    494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    498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12   
第十八章  财产刑     515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    515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    520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    529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    541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47   
第十九章  资格刑     552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    552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    558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    565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    571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    578
第二十章  保安刑     582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    582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586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    592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    600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    608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     617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    617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    619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    622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    626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     631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631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652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     667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    667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671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    678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    694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    703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     708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    708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    717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    722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    751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    757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     766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    766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    771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    779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    787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    795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    799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     803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    803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    813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    815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    841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     846  
第一节 概述    846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    850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    855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    860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    866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    870   
结束语     
附录Ⅰ  参引书目      
附录Ⅱ  名词索引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