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本恶与自由意志的限度 :一种基于文本的康德式诠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根本恶与自由意志的限度 :一种基于文本的康德式诠释

28 2.4折 118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超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26

上书时间2024-06-16

尚儒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吕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3-08
  • 版次 1
  • ISBN 9787214270450
  • 定价 11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563页
  • 字数 470.00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近几十年英语学界和德语学界的主要成果,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书中的根本恶理论展开了一种系统研究,并沿着康德本人的逻辑进一步思考,对人类处境下道德之恶的单一本质、多重表现和最终根据,提出了一种康德式的诠释。与学界的传统观点相反,本书认为根本恶概念不仅和先验自由与道德责任是完全兼容的,还大大拓展了人类自由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朝向善的前进划定了一个无法绕开的起点和一个不可逾越的终点。通过揭示人类自由内部的这—黑暗深渊,康德也以一种未言明的方式,引导读者把关于如何实现“建立公正社会”和“培养良善国民”这两大启蒙理想的思考,重新调整到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方向上。
【作者简介】
吕超,女,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已发表的论文包括“Like Devils ,But still Humans :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and Moderate Defense of Kant \' s View of(Quasi-) Diabolical Evil”、《人类自由作为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论解读》、“A New Quas i-Transcendental approach to Kan t\' s Theory of Radical Evil”、《自爱的空洞性与悉的无穷表现——一种康德式的诠释》、《自由、价值与存在的高贵化》等,其中《人类自由作为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论解读》获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一等奖。
【目录】
从纯粹的学问到真实的事物——“纯粹哲学丛书”改版序 1 

序“纯粹哲学丛书” 10 

作者的话 1 

康德著作名称缩写与概念翻译 1 

导 论 根本恶与人类自由概念的扩展 1 

Ⅰ.背景介绍 1 

Ⅱ.主要内容 16 

Ⅲ.术语说明 27 

Ⅳ.方法论 35 

第一卷 恶的单一本质——被置于道德之上的“悖逆的自爱”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幸福、他律——重释康德对恶的早期观点(1) 41 

引言 康德对恶的理解的前后连续性 4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 47 

第二节 幸福的经验理念 51

第三节 他律 59 

第二章 自爱与自负——重释康德对恶的早期观点(2) 66 

引言 第二批判中的自爱与自负概念 66 

第一节 自爱与自负——“前 道德的”与“在道德上是恶的” 67 

第二节 自负的逻辑结构 71 

第三节 自负——“指向自我”还是“指向他者”? 77 

第四节 自爱与自负——质料与形式 83 

小结 受经验限制的实践理性的三个环节 92 

第三章 悖逆的自爱——康德在《宗教》中对恶的成熟定义 97 

第一节 恶位于自由任意的准则之中 97 

第二节 恶的本质——将自爱置于道德之上 109 

第三节 机械性的自爱与比较性的自爱 115 

第二卷 恶的多重表现——“悖逆的自爱”对任何对象的自由附着 

第四章 “悖逆的自爱”对任何对象的自由附着 131 

引言 如何架通“一”与“多”之间的鸿沟 131 

第一节 安德森 葛尔特对康德自爱概念的发展 134 

第二节 从自爱的先验规定到自爱的经验规定 138 

第三节 对激情的个案研究作为考察新诠释的试验 143 

第五章 一切激情的形式规定和质料规定 145 

第一节 一切激情的形式规定 145 

第二节 一切激情的质料规定 159 

第六章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产生的激情 172 

第一节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产生的激情和由获得的偏好产生的激情的质料规定 172 

第二节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产生的激情和由获得的偏好产生的激情的形式规定 182

第三节 性激情 189 

第四节 对外在自由的激情 195 

第五节 对复仇的激情 203 

第七章 由获得的偏好产生的激情 207 

第一节 作为激情的求名欲 207 

第二节 作为激情的占有欲 213 

第三节 作为激情的统治欲 217 

本卷小结 222 

第三卷 恶的最终根据——普遍的趋恶倾向 

第八章 善的原初禀赋 231 

引言 231 

第一节 善的原初禀赋概览 236 

第二节 动物性禀赋 242 

第三节 人性禀赋 245 

第四节 人格性禀赋 254 

小结 260 

第九章 趋恶倾向 264 

引言 264 

第一节 在族类层面解释趋恶倾向 265 

第二节 在个体层面解释趋恶倾向 280 

第十章 意念与对趋恶倾向的新诠释 294 

第一节 康德关于意念的论述 294 

第二节 善的意念与作为本体的德性 301 

第三节 道德修行 310 

第四节 对趋恶倾向的新诠释 315

第十一章 对“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准先验论证 328 

第一节 证明“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三条路径 328 

第二节 “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确切含义 347 

第三节 对“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证明中的先天推理结构 355 

第四节 准 先验论证的几个隐藏预设 356 

第五节 从“现实性”到“潜在性”的先天推理的各个步骤 366 

第十二章 对“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准先验论证中的人类学要素 388 

引言 趋恶倾向的三个层次对证明“人从本性上是恶的”的重要性 388 

第一节 康德学界对趋恶倾向中三个层次的讨论 394 

第二节 道德之恶与人心之颠倒 405 

第三节 重释脆弱、不纯正与颠倒 414 

小结 434 

结 语 444 

附 录 貌似魔鬼,仍为人类——对康德关于魔鬼之恶与类魔鬼之恶的观点的系统考察与温和辩护 449 

主要参考文献 489 

后 记 51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