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坐拥的书城(精装)未拆封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坚守坐拥的书城(精装)未拆封

29.8 4.4折 68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东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其他

货号26

上书时间2024-06-15

尚儒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东 著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4
  • ISBN 9787214245243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内容简介】

学者不管怎么挣扎,都自有他的“不自由”,那就是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他的书。可“坐拥书城”也自有它的一番好处。这些厚重的书,能够帮你挡住外面的风,使得无论外边春夏秋冬,反正在四壁之间的方丈中,都保持了恒常而安然的温度。

 

你在这里,可以像刘勰说的那样“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也可以随时跟孔子或者苏格拉底对话。这种自如和惬意更表现在,无论外间有多少“不方便说”的,到了这里都没有“不允许想”的……

 


【作者简介】

刘东,1955年生,江苏徐州人。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跨越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艺术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出版《西方的丑学》《悲剧的文化解析》《天边有一块乌云》等数十种著作。创办并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等多套大型书系以及《中国学术》辑刊,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我的用书铺成的路 /002

 


 

丛书序言

 

到中国之外去发现中国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002

 

在对话中变迁的 “中国” (序 “阅读中国” 丛书) /004

 

艰难地咬穿文化篱笆 ( “人文与社会译丛” 总序) /007

 

中国问题原属于世界难题 ( “凤凰文库·人文与社会系列” 总序) /009

 

终于可以平心阅读日本 (序 “西方日本研究丛书” ) /012

 

不立一法, 不舍一法 ( “艺术与社会译丛” 总序) /017

 

分享别人的 “忧患意识” (序 “大学之思” 丛书) /022

 

文明正处在最后的岔路口 (序 “同一颗星球” 丛书) /028

 

最不应委屈的, 还是学术良心 ( 《 < 中国学术>  十年精选》 总序) /034

 

接着梁启超的事业来讲 ( “讲学社丛书” 总序) /038 

 

竖起高大厚重的 “国学墙” ( “清华国学书系” 总序) /042

 

欣赏他们生命中的每个细节 (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系

 

列》 弁言) /045

 

重建传统学术的共识 ( 《国学文摘》 发刊词) /047

 

招回祖国学术的精魂 (序 “台湾国学丛书” ) /050

 

厚古却不薄今, 继往更要开来 ( “清华国学研究系列” 总序) /054

 

学而时习, 乐何如之 ( “清AW院早期著作校系列” 序) /056

 

展开地区研究的三根主轴 ( “地区研究丛书” 总序) /058

 

理解现代世界史的枢机 ( “大航海译丛” 总序) /063

 


 

著作序跋

 

我们思, 故我们在 ( 《西方的丑学》 自序) /074

 

写作是最好的解脱 ( 《西方的丑学》 后记) /077

 

回到轴心时代 (序 《中华文明读本》 ) /079

 

一次不可重复的合作 ( 《中华文明读本》 再版跋语) /084

 

“四十不惑” 的苦涩 ( 《浮世绘》 自叙) /088

 

学着思想 ( 《刘东自选集》 自序) /092

 

人生总是在不断受戒 ( 《理论与心智》 序言) /097

 

主动性来自 “理论创新” (修订版 《理论与心智》 后记) /113

 

愤怒批判与放眼展望 ( 《近思与远虑》 后记) /118

 

被污染与被损害的 ( 《我们的学术生态》 自序) /122

 

尽量寻找安全的趋中点 ( 《思想的浮冰》 自序) /127

 

自我互文与意识推进 ( 《引子与回旋》 序言) /130

 

声声入耳与事事关心 ( 《自由与传统》 序言) /139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 《谓我心忧》 序言) /142

 

紧盯住人生的可怕一面 ( 《悲剧的文化解析》 序言) /146

 

作为有限理性主义的儒学 ( 《天边有一块乌云》 序言) /151

 

思想史研究的独特角度 ( 《前期与后期》 序言) /157

 


 

评介导读

 

今宵梦醒何处? (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译后絮语) /168

 

舞蛇者说 (魏斐德 《间谍王》 中文版代序) /178

 

历史学也在创造历史 ( 《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1986》 编后记) /193

 

衰朽政治中的自由知识分子 (评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 /198

 

对于任何书都需要 “会读” ( 《知识分子的鸦片》 出版说明) /208

 

韦伯对我们意味着 “路标” ( 《马克斯·韦伯》 中译本再版后记) /213

 

韦伯情结是中国学界的 “共通心病” /220

 

梦想与现实的交替与权衡 ( 《平等与效率》 中译本序) /226

 

“为公” 与 “营私” 的周期转移 ( 《交替的介入》 中译本跋) /232

 

诗与思的相克相生 (卡西尔 《卢梭·康德·歌德》 译后记) /236

 

贱民的歌唱 (序 《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 ) /238

 

不约而同的寰球视野 (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序言) /246

 

云中谁携锦书去 (序 《东学西渐: 北美东亚图书馆1868―2008》 ) /249

 

理解索尔仁尼琴的难度 (评 《巨石之下》 ) /254

 

古拉格的拉锯 (评 《古拉格: 一部历史》 ) /271

 

封闭的开放 (围绕 《明治维新》 一书的随想) /283

 

那 “鼠疫” 随时可能发生 (评 《水下巴黎》 ) /298

 


 

出版文化

 

出版业中的学术人 (十问刘东) /306

 

中国大陆学术出版的现状 (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的演讲) /313

 

中文能否成为国际学术的工作语言? (就 《中国学术》 杂志答记者问) /325

 

千呼万唤 “阅读传统” (由 《 中国文库》 所想到的) /333

 

正是读书好时机 (金融危机中的谈话) /340

 

经典阅读的混乱现状 (答 《 光明日报》 记者提问) /346

 

对于 “洁净学术水土” 的乡愁 (与 《 新京报》 记者的对话) /349

 

十年甘苦寸心知 (写给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十年回顾研讨会) /360

 

熬成传统 (写给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十五周年) /368

 

谁在思考? 为何思考? (汉学思想史著作的中译与研读) /376

 

真理原在辩难中 (就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答南都记者问) /387

 

保持视界的弹性 (为 《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而投书) /395

 

我们改变了 “丛书” 的概念 (向江苏人民出版社60周年致辞) /399

 

学术影响与识别预期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中心的发言) /402

 

超越 “小语种” 的目光局限 (围绕 “西方日本研究丛书” 的对话) /414

 

从人文思入社会 ( “人文与社会译丛” 的解题) /417

 

雪球还要滚下去 (为译林出版社20周年而作) /421

 

不求一荣俱荣, 却防一毁俱毁 (在 《 凤凰文库》 发布会上的发言) /425

 

老书新序 (一个时代的心理见证) /428

 

阅读伯林的十年 (专访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 /432

 

理论的祛魅与登堂 (写在 “人文与社会译丛” 出版百种之际) /439

 

总体攻读与对话意识 (研讨会后的回思) /450

 

建立儒家风范的文化批评 ( 《 万象国学》 卷首语) /457

 

出版早比教育更前卫 (我与凤凰集团) /460

 

保住我们的出版特区 (三联的真正优势) /464

 

学者和他的学术书店 (记念王炜) /466

 

可能性的代价 (祝贺多多首获 “ 《 今天》 诗歌奖” ) /470

 


 

生命印迹

 

理论之上的心智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访谈) /474

 

为国家社稷而贪功 /490

 

学者刘东: 关注中国知识生产20年 /499

 

不怕死, 怕来不及完成 /509

 

社会自治可驯化政治力 (在2015冬季腾讯思享会上的发言) /514

 

验证了 “仁昔静寿” 的古训 (饶宗颐百年庆典贺信) /519

 

千古不磨的精思 ( 《 中国学术》 第三十九期卷首语) /521

 

见到你, 更想起中国文化之可爱 (为张充和为清华国学院的题字而作) /526

 

向奶奶诉说 (纪念祖母张静宇) /528

 


 

代后记

 

坚守坐拥的书城 ( “坡州图书奖特别奖” 获奖致辞) /534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