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13.53 2.8折 4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德禄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5

上书时间2024-12-29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德禄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2282747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2页
  • 字数 309千字
【内容简介】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讲述了硅谷与中关村之间大量跨区域创业的故事;描述了华人在硅谷发展中的作用;探索了硅谷与新竹、班加罗尔和中关村之间的区域辐射模式;揭示了创新创业集聚区崛起的诀窍是与硅谷建立人脉网络。
  作为中关村发展的亲历者、研究者,作者从近百次对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的深入访谈,结合20余年来对中关村的把脉中,找到了答案……
  动力的核心是人脉!人脉让硅谷和中关村互联,让中关村和高新区互联;人脉,让投资者与创业者互联,让企业家与投资者互联;人脉,让智者与创新互联,让今天与未来互联……
  如果你是饱含激情的创业者,面向未来的投资者,主导经济的设计者,高新区的耕耘者,崛起中国的拥护者,加入我们织就人脉网络的大军吧!

 

 

【作者简介】
  王德禄(1956-)山东青岛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20世纪80年代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担任编辑,从事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研究。1993年创办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是企业战略、区域创新、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知识管理领域资深咨询专家。
【目录】

第1章  开拓:华人在硅谷的历程 
1.1  被遗忘的硅谷早期华人开拓史(1848—1945)
1.1.1  金山、华工和排华法案
1.1.2  硅谷是在“中国城”上建起来的 
1.1.3  硅谷:果园里长出的高科技摇篮 
1.2  硅谷电脑与华人(1950—1980)
1.2.1  仙童分裂和半导体时代的到来 
1.2.2  改变世界:个人电脑时代从硅谷开始 
1.2.3  华人科技创业的起步 
1.2.4  个人电脑给华商带来的机会
1.3  硅谷华人创业梦之队:橡子园 
1.3.1  陈五福:事业有陈,五福临门 
1.3.2  臧大化:大而化之谓之道 
1.3.3  龚行宪:大道行也,以垂宪象 
1.3.4  王大成:有容乃大,地平天成 
1.3.5  朱伟人:居功至伟,百年树人 
1.4  华人三代留美高潮 
1.4.1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人 
1.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美高潮 
1.4.3  打开国门后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创新:中国学者眼中的硅谷 
2.1  多维透视硅谷模式 
2.1.1  数字硅谷
2.1.2  《硅谷优势》:斯坦福学者如是说 
2.1.3  戈登·摩尔:创业者的观点 
2.1.4  我们对硅谷模式的新看法 
2.2  系列创业家、天使与风险投资 
2.2.1  硅谷的系列创业家 
2.2.2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
2.2.3  作为“创业导师”的天使投资人 
2.2.4  沙丘路:风险投资集聚地 
2.3  新兴产业改变世界
2.3.1  硅谷: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2.3.2  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 
2.3.3  用商业模式改变世界 
2.3.4  那些改变了世界的大企业 
2.4  一流大学:硅谷创新力量的来源 
2.4.1  斯坦福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分校 
2.4.2  硅谷产学研的创新循环
2.4.3  硅谷大学衍生企业 
2.4.4  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2.4.5  大学支持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氛围 
2.5  中关村距世界第一有多远 
2.5.1  自主创新: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 
2.5.2  中关村的产业原创能力不足
2.5.3  大学:重新走进“象牙塔” 
2.5.4  天使投资:中关村原创新兴产业缺失的一环
2.5.5  中关村管委会:美国次一级政府应该学中国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辐射:硅谷的全球影响力 
3.1  人的力量:硅谷区域辐射 
3.1.1  不是复制硅谷,而是与硅谷建立人脉
3.1.2  硅谷的移民创业网络
3.1.3  回到祖国的跨区域创业者 
3.2  中国新竹园区:成功模仿硅谷的先声
3.2.1  早期台湾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2.2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形成 
3.2.3  来自硅谷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3.2.4  新竹崛起:硅谷创新模式在台湾地区 
3.3  印度班加罗尔:承接“硅谷” 
3.3.1  印度人在硅谷 
3.3.2  跨区域创业者与“千年虫”历史机遇
3.3.3  班加罗尔科技资源的集聚
3.4  以色列与硅谷:天然的人脉联系 
3.4.1  犹太人:硅谷创业和风投的中坚力量 
3.4.2  高科技产业起步:硅谷公司在以色列 
3.4.3  政府的作用:风险投资和孵化器 
3.4.4  以色列的跨区域创业者 
3.4.5  以色列:“创业的国度”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学习:中关村与硅谷的互动 
4.1  硅谷:从老师到同伴 
4.1.1  学习硅谷:科技人员下海创业 
4.1.2  中关村与硅谷多层次互动 
4.1.3  在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跨区域创业 
4.2  中关村学习硅谷 
4.2.1  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中关村 
4.2.2  陈春先:效仿硅谷第一人 
4.2.3  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与硅谷早期的产业联通 
4.2.4  胡昭广:政府中学习硅谷第一人 
4.3  中关村与硅谷建立多层次产业联系 
4.3.1  早期中关村的角色:硅谷产品代理与汉化 
4.3.2  王志东:第一个中关村版的硅谷企业模式 
4.3.3  硅谷企业在中关村设研发中心
4.3.4  跨区域创业:中关村的互联网产业 
4.3.5  驻硅谷办事处:中关村抢滩创新前沿 
4.4  在硅谷与中关村之间跨区域创业 
4.4.1  留学生归国创业与风投:开启中关村与硅谷互动的新局面 
4.4.2  人脉网络的作用:硅谷中关村区域辐射新模型
4.4.3  数字中关村:1988—2010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创业:硅谷的中国大陆留学生 
5.1  20世纪90年代创业先行者
5.1.1  中国大陆留学生创业者在硅谷的出现 
5.1.2  中国大陆留学生硅谷创业潮 
5.1.3  朱敏夫妇:硅谷创业侠侣 
5.1.4  陈宏:拥有大量人脉的创业者 
5.1.5  邓锋:硅谷创业清华系 
5.1.6  曹小帆:在打工过程中学会创业 
5.2  创业在新世纪 
5.2.1  谢青:构筑网络安全堡垒
5.2.2  阎先涛:硅谷绿色经济的弄潮儿 
5.2.3  金海平:开拓全球定位系统的新领域 
5.2.4  李同宁:硅谷光电女强人 
5.3  中国大陆留学生社群
5.3.1  硅谷中国大陆留学生社群 
5.3.2  硅谷中国大陆同学会:他乡遇故知 
5.3.3  硅谷华人专业社团 
5.3.4  硅谷两岸华人协会融合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海归:硅谷留学生创业中关村 
6.1  互联网:紧跟硅谷产业发展 
6.1.1  中关村硅谷互联网产业联系 
6.1.2  陈一舟:从校友录到网络社群 
6.1.3  李彦宏:众里寻他千百度 
6.1.4  杨浩涌:从硅谷回来“赶集” 
6.2  集成电路:硅谷海归冲击产业前沿 
6.2.1  中关村硅谷集成电路产业联系 
6.2.2  邓中翰:中国微电子产业的星光 
6.2.3  陈大同:帮助中国通信产业展翅翱翔 
6.3  软件:专注于细分领域 
6.3.1  中关村硅谷软件产业联系 
6.3.2  杨大川:中关村的系列创业者 
6.3.3  刘世平:从硅谷“挖”回中关村
6.3.4  黄劲:从教育软件到软件教育 
6.4  生物医药:追赶朝阳
6.4.1  中关村硅谷生物医药产业联系 
6.4.2  吴越:硅谷中关村间的生物研发外包链接 
6.4.3  黎志良:做生物制药领域的“中国制造” 
6.5  海归创业的土壤 
6.5.1  中关村海归创业概览
6.5.2  留学人员创业园 
6.5.3  海归创业政策一条龙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风投:硅谷创新模式落地中关村 
7.1  从创业者到风险投资商 
7.1.1  风险投资的起源 
7.1.2  从创业者到风险投资商的转变 
7.1.3  中关村早期风险投资
7.2  从硅谷进入中关村的风险投资机构 
7.2.1  中关村创业者接受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 
7.2.2  新浪:中关村与硅谷的第一次产业合作 
7.2.3  最早进入中关村的风投机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7.2.4  成长在中关村的加州红杉 
7.2.5  投资中关村的华裔风投——华登国际 
7.3  硅谷创业成功的留学生回中关村风险投资
7.3.1  朱敏:产业领袖和资本领袖相结合的产业组织者
7.3.2  陈宏:用人际网络来编制汉能
7.3.3  陈大同:投资人的实业理念与社会责任 
7.3.4  叶东:从V2V到青云创投 
7.3.5  陈亦工:硅谷中关村间的中介桥梁 
7.4  中关村的创业者转变为风险投资人 
7.4.1  柳传志:从创业者到投资人 
7.4.2  雷军:“移动互联网”的天使投资 
7.4.3  中关村的天使投资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人脉:硅谷和中关村创新网络的核心 
8.1  从华人社群到创业人脉网络的演进
8.1.1  硅谷华人社群:传统向高科技创业功能的变迁 
8.1.2  硅谷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社群:从融入到自组织 
8.1.3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形成 
8.2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内涵解析 
8.2.1  创业: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核心功能 
8.2.2  跨区域创业支撑全球链接
8.2.3  跨区域创业者成为新兴产业的组织者 
8.2.4  网络:硅谷中关村人脉关系的内在规律 
8.3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发展趋势 
8.3.1  硅谷中关村创造新兴产业 
8.3.2  中关村:与硅谷对接的全球创新亮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未来:硅谷中关村与全球链接 
9.1  硅谷与中国高新区 
9.1.1  硅谷与中国火炬 
9.1.2  硅谷与中国高新区 
9.2  《硅谷指数》与中关村 
9.2.1  《硅谷指数》:硅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年度评价 
9.2.2  《硅谷指数》的特别分析
9.2.3  中关村产业发展报告 
9.2.4  从两个报告看两地产业发展的同步性 
9.3  硅谷与中关村:全球链接干道 
9.3.1  新经济模式的兴起 
9.3.2  硅谷—中关村的全球链接
9.3.3  全球链接新模式 
9.3.4  全球创新版图变迁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访谈一览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