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植芳自选集:历史的背面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贾植芳自选集:历史的背面

57.48 九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编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7

上书时间2024-12-25

旧书香书城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季羡林 编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8-10
  • 版次 1
  • ISBN 9787532826674
  • 定价 25.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95页
  • 字数 469千字
  • 丛书 世纪学人文丛
【内容简介】
《贾植芳自选集:历史的背面》收录贾植芳先生1936年到1947年间及80年代初所写的文章,编为“且说说我自己”、“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清理重灾区入手”、“开放与交流”、“回归与超越”五辑,另有附辑“别人眼中的自己”。集中文章多为别的选集所无,极富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贾植芳(1915~2008),山西襄汾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早年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是“七月派”重要作家之一;后长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就卓著。
【目录】
代序
辑一且说说我自己
《热力》序言(1948年深秋)
《热力》后记(1948年深秋)
《贾植芳小说选》编后记(1983年4月)
我的第一篇小说(1984年11月)
《热力》新版题记(1985年3月)
遗失的原稿(1986年3月)
且说说我自己(1989年6月)
我的读书记(1990年5月)
我的戏剧观(1990年5月)
我和社会学(1990年10月)
我与胡风先生的交游史(1990年10月)
《悲哀的玩具》编后记(1990年11月)
《劫后文存》前记(1991年3月)
我的称谓忆旧(1992年5月)
我的写作生涯(1992年7月)
一个老年人的自述(世纪印象)(1993年10月)
《狱里狱外》序(1995年1月)
《狱里狱外》后记(1995年1月16日)
《暮年杂笔》前记(1996年7月)
《狱里狱外》新版题记91996年8月7日)

辑二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温故而知新(1980年10月2日)
中外所见略同又不可同论(约1985年)
纪念余上沅先生——《余上沅戏剧论文集》序(1984年8月)
《一个探索美的人》序(1986年11月)
记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独手丐》等武侠小说总序(1988年3月)
我的难友邵洵美(1989年5月)
我的老乡王瑶先生(1989年12月24日)
忆覃子豪(1990年8月)
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一悼念陈仁炳先生(1991年3月)
跨越大海的哀思——悼念日本朋友相浦杲教授(1991年3月22日)
萧军印象(1991年4月21日)
我与陈瘦竹先生的交游(1992年)
迟到的悼念——纪念一位值得纪念的朋友卢扬(克绪)先生(1993年8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晓风著《胡风传》序(1995年10月18日)
一双明亮的充满智慧的大眼睛——为《路翎文论集》而序(1996年7月)
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悼念戴厚英(1996年12月)
《庄涌和他的诗》序(1997年2月20日)
《芳草斜阳忆行踪》序(1997年4月)

辑三从清理重灾区入手
《郭沫若研究资料》审读意见(约1982年4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后记(1983年夏)
《巴金作品评论集》编后记(1984年7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序(1984年7月)
《巴金论稿》序(1984年9月1日)
瞿秋白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开拓性贡献(1984年10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修订稿》中译本序(1985年8月)
《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英译本序言(1986年)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序(1986年春)
他的文学生命就是真实——在赵树理诞辰8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二届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1986年9月)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序(1987年3月)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序(1987年6月)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出版百种纪念(1988年2月发表)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文库》总序(1988年2月)
《郁达夫年谱》序(1988年8月)
从清理重灾区入手(1989年5月27日发表)
与查志华谈“现代都市小说”(1989年6月发表)
关于胡风的文艺思想(1990年10月)
六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一瞥(1990年10月)
十年来中国小说之发达(1990年10月)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序(1991年3月23日)
《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序(199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序(1993年8月)
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实录——《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中译本序(1995年11月2日)
《缀网劳蛛》序(1996年6月20日)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出版感言(1996年9月26日发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书系》总序(1997年8月6日)

辑四开放与交流
中国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以茅盾为例(约1981年)
《外来思潮和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资料(1928-1949)》审读意见(1983年1月5日)
《比较文学导论》序(1983年8月)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1984年7月)
博采众花以酿己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1984年12月)
比较文学的由来和发展(1985年1月31日发表)
范译《中国孤儿》序(1985年春)
《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译文集序(1986年3月)
《屠格涅夫与中国——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序(1987年6月)
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1987年12月发表)
《牛津格言集》序(1991年1月31日)
开放与交流(1991年2月发表)
《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序(1991年9月29日)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序(1993年10月)
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1995年5月)
中国近现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学运动(1996年3月)
《比较文学》序(1997年1月23日)
我的感想与感谢——祝贺《中国比较文学》改刊一周年(1997年10月8日)

辑五回归与超越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前言(1949年1月)
旧时代的回忆和告别——关于《晨曦的儿子——尼采传》(1949年4月)
《住宅问题》译者前言(1949年8月1日)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再版序言(1949年11月11日)
谈利用小说作材料来改编剧本——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第六场为例(1951年2月19日发表)
果戈理和我们(1952年3月4日发表)
《契诃夫手记》译者前记(1952年9月)
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拉伯雷(1953年8月)
《俄国文学研究》排印后记(1954年5月初)
“用爱和信念劳动’一一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1954年5月16日)
《契诃夫手记》新版题记(1981年3月)
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会上的讲话(1986年2月)
我看电视剧《春蚕》《秋收》《残冬》——兼谈名著改编的若干问题(1987年3月10日发表)
《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题记(1988年11月)
一个跨代诗人的历史命运——《勃留索夫日记钞》中译本前记(1989年4月)
永远不会过时的事业——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致辞(1993年6月19日)
回归与超越——与俞仪方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1994年1月13日发表)
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1995年4月8日)
《人之子——耶稣传》中译本序(1995年6月6日)
《危机与复兴——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论稿》序(1996年6月)

附辑别人眼中的自己
胡风:酒醉花赞——怀贾植芳
潭清:为人拓路为人凿梯——访贾植芳教授(1982年10月28日发表)
何满子:“这不是个人的文字事业”——《贾植芳小说选》小引(1983年4月)
晓明:贾植芳先生其人其事(1989年8月发表)
伊藤虎丸:贾植芳先生欢迎会闭会致词(1990年10月19日)
应红:我眼中的风景——贾植芳先生散记(1991年10月30日发表)
张新颖:贾植芳先生的乐观和忧愤(1996年12月15日)
陈思和:留给下一世纪的见证(1997年3月15日)
汪凌:在历史旋涡中挺立——记复旦大学贾植芳教授
褚潇白:永远的年轻人——贾植芳先生侧记(1997年6月18日发表)
吴中杰:把“人”字写得端正(1997年9月25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